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为“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耳朵,作为人类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聆听世界的窗口,无时无刻不在兢兢业业工作着。那么,作为耳朵主人的我们,是否也在时刻关心呵护着她的健康。耳朵虽小,但是对人体来说却极其重要,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坏习惯却是伤耳的“利器”。
一.长时间“煲电话粥”
电话、手机等是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许多年轻人喜欢“煲电话粥”,一打就是几个小时。频繁接听或长时间接听电话,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不可逆转的耳聋问题。目前全球12-35岁的年轻中人,有约11亿人面临着不可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专家建议,打手机应长话短说,一次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此外,使用免提对耳朵伤害最小。
二、坐地铁或公交时听歌
在地铁或公交车等嘈杂的环境中,为能听清声音,人们往往会选择调大音量。如果长期过量的声音刺激,耳蜗的毛细胞会产生代谢紊乱,供血、供氧不足,从而导致噪声性听力损失。不仅如此,耳机将外耳道口紧紧塞住,高音量的音频声压会直接进入耳内,更容易造成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害。
三、经常泡吧、去KTV
据调查显示,37%的听力残疾与噪声损害密切相关,噪音会缓慢损伤人的听力。酒吧、KTV等音量较大的娱乐场所,应尽量控制去的次数和时间。需要提醒的是,感冒或过于疲劳的人群应尽量不要去噪音较大的场合,此时免疫力弱,如果再遭到高分贝噪音冲击,可能会引起突发性聋。
四、不良挖耳习惯
耵聍(耳屎)是外耳道分泌的一种淡黄色黏稠液体,会随着人体的移动、咀嚼等动作自行排出体外。频繁掏耳,反而容易让细菌进入耳道,增加感染的可能性。经常用硬物掏耳朵,容易碰伤耳道,还可能弄坏鼓膜。用棉棒、火柴棒等掏耳朵,不慎将火柴头或棉绒遗漏在耳朵里,对耳朵也会造成损伤。
五、身体过度疲劳、压力过大
耳朵是最敏感的器官,当情绪高度紧张时,内耳血管收缩容易导致缺血、缺氧,发生突发性聋。目前突发性聋患者以年轻人居多,这主要与年轻人精神压力过大、生活作息不规律等密切相关。
六、乘飞机时不注意做吞咽动作
飞机在起飞或降落时,很多人会感到两耳发闷、疼痛,听到的声音变小,甚至头晕等症状。这是由于飞机从急速上升或下降时鼓室内外压力差过大,造成的中耳损伤,即耳气压伤或航空性中耳炎。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应注意做吞咽、咀嚼或是捏鼻鼓气的动作,调整中耳压力,防止这类中耳炎的发生。
七、滥用抗生素
因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的药物性耳聋比较常见于少年儿童。一些抗生素例如常见的新霉素、庆大霉素等会很好地控制感染,但同时可能会损害内耳毛细胞,引起耳聋。这种药物性耳聋暂时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候一定要谨慎选择。
八、游泳前后不注意检查耳朵
游泳时耳道进水、呛水引发的耳朵疾病,主要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外耳道炎,儿童是此类疾病的高发人群。常见症状是耳朵不适、耳朵闷胀、疼痛、听力下降流脓等。游泳池的水中有很多细菌,儿童的咽鼓管尚处于发育阶段,加上抵抗力低,细菌容易侵入中耳,造成发炎。
九、擤鼻涕方法不正确
用力擤鼻涕时,部分鼻涕会被挤入咽鼓管,易引发分泌性中耳炎或化脓性中耳炎。正确的方法是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分次运气,压力不宜过大,一侧擤完了,再擤另一侧。
十、对感冒、鼻炎、咽炎处理不及时
感冒、鼻炎、咽炎不可小觑,它们可蔓延形成分泌性中耳炎。因分泌性中耳炎不会流脓,所以很容易被忽视。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防治措施,是积极治疗鼻腔和鼻咽部疾病,并使用药物促进中耳液体排出,必要时行鼓膜穿刺抽液或鼓膜置管、球囊扩张手术,来清除中耳积液,改善咽鼓管功能和听力。
耳朵十分脆弱,作为听觉感受器的内耳毛细胞一旦死亡将无法再生,导致听力损害。因此,为了您的听力健康,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树立科学安全的用耳意识,主动保护听力,养成健康用耳习惯,重在预防,避免听力受损。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