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吃多了会变成小黄人吗(橘子吃多会成小黄人是真的吗)

雨滴芭蕉赤

霜催橘子黄

在时令新鲜果蔬相对短缺的冬季,橘子绝对是汁甜味美的维生素C“补给包”。权威资料显示,一个中等大小的橘子,能满足孩子每天一半的 VC需求。

然而,果蔬“江湖”中有关橘子的“风言风语”实在太多,让不少人对吃橘子这件事儿顾虑重重。所以,想要既开心又安心地吃橘子,可以听听专家怎么说。

橘子确实营养多

挑选窍门就一个

作为柑橘类水果中的一员,橘子味道酸甜、果肉软嫩,因此有很高的人气。

权威资料显示:每100克柑橘类水果中VC的含量通常为20~30mg,这比冬天里另外两个明星水果的VC含量——苹果(1~5mg/100g)和梨(4~8mg/100g),还要高出很多。

不仅如此,橘子中还含有丰富的钾、类胡萝卜素以及橙皮素、柚皮素等对健康有益的成分。

如何买到好吃的橘子呢?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专家委员会成员阮光锋建议,消费者应尽量去正规的超市、菜市场买橘子。因为这时候正是橘子成熟上市的季节,商家也都要尽快卖完,货源一般都很新鲜。

如果实在担心买到不好吃的橘子,有个简单的窍门——尝一下:超市、菜市场的商家大都会剥开几个橘子供人品尝。在确保卫生洁净的前提下,把决策权交给舌尖儿,是个很有效的方法。

是真的!橘子吃多了会变成“小黄人”

然而,很多流言让选橘子这件事显得“高深莫测”,阮光锋对此进行了科普纠偏:

流言一

橘子分公母。橘子底部有小圆圈的是母橘子,有小点的是公橘子,母橘子比公橘子甜,所以买橘子尽量挑母橘子。

科普

橘子底部的圆圈或小点,也就是位于果实底部(与果柄相对位置)的“脐”,其实是脱落的花器官(花柱)在果实上留下的疤痕。因为不同果实“脐”部分果皮的发育速度有很大差别,所以同一品种的橘子中能看到不同大小、由点状到环状的脐部。但这并不是划分橘子公母的标志,同时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脐部这一小块果皮的发育与果实的味道相关。

实际上,柑橘类水果味道的酸与甜,和土质、肥料、日照、树龄等有直接关系,产地、品种、形状的不同,橘子的味道也不同。

流言二

买平不买凸。果蒂凸起的是不太成熟的橘子,而平展的橘子是熟透的,所以应买平展的。

科普

果蒂(也称为果柄)通常是指水果和它们的枝茎连接在一起的部分。果蒂是否凸起,跟品种有很大关系。比如丑橘的果蒂,几乎都是凸起的。所以,看是否有凸起选择橘子,并不靠谱。

吃橘子为啥会上火

“小黄人”当真可怕吗

橘子美味,然而却有传闻:最好不要吃橘子,因为橘子性温,容易上火;还有人担心,橘子吃多了,会变成“小黄人”,既有伤颜值,又损伤身体。

真相到底如何,听听阮光锋怎样说。

吃橘子后会有牙龈红肿、嘴巴溃疡等所谓“上火”的症状,其实是因为摄入了较多的糖分。

橘子是个含糖量达10%的“甜宝宝”,吃太多橘子,意味着摄入大量糖分。高糖分会让嗓子发干发涩;有些敏感的人,还可能因为橘子中的果酸,感到牙龈和胃部不适。

如果吃完后没有及时清洁口腔,这些食物残渣、糖分就容易造成口腔内细菌滋生,引起炎症,比如牙龈红肿、容易出血、有胀痛等发炎的症状。

所以,解决吃橘子容易上火的方法很简单:别贪嘴。吃完橘子后,要及时用清理牙缝中的果肉残渣,同时用清水漱口。

那么,每天吃几个橘子更健康?阮光锋说,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推荐,普通成人每天吃水果的量是200~350g左右,折算到柑橘类,也就是2~3个中等大小的橘子。如果实在爱吃,多吃一两个橘子也没问题,但一定要注意少吃点其他主食,同时注意清洁牙齿。

橘子吃多了,会变成“小黄人”?这的确不是谣言。

橘子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如果经常吃很多橘子,人体就会摄入太多胡萝卜素,人体代谢不掉,血液中的含量过高,就会导致皮肤变黄,这种情况被称为“高胡萝卜素血症”,也叫“橘黄症”,这种症状的典型表现就是手掌、足底明显变黄,严重的甚至全身的皮肤会变黄。

不过,它只会短时间地影响颜值,并不会影响健康。只要暂时不吃黄色的橘子,过一两周就能恢复正常,一般也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治疗。

而且,除了柑橘(橘子),胡萝卜、南瓜、木瓜、芒果等蔬果中的胡萝卜素也含量丰富,如果吃很多,也会变成“小黄人”。如果消费者发现最近有点面色变黄,也要看看自己是不是这些蔬果吃多了。

关于吃橘子,还有两个误区需要注意:

“喝”橘子要比吃橘子好?

答案是错。有些人喜欢用橘子榨汁饮用。但事实上,橘子榨汁后,膳食纤维几乎都被过滤掉了,而且糖分太多,对健康非常不利。

橘子里面的白瓤都是营养?

答案也是错。橘子上的白色丝状物叫做橘络,又称橘丝、橘筋。橘络其实也是一种果皮,成分主要是水分和膳食纤维,此外还有些植物多酚类物质。虽然确实有些营养,但考虑到每颗橘子白瓤的量实在太少,而且口感并不是很好,不吃、撇掉也没关系,完全看个人喜好。

橘子存储妙招多

最好还是吃新鲜

味道酸甜多汁的橘子如何保存长久新鲜,很让人伤脑筋。其实,一般情况下,把橘子放在常温、干燥、通风、阴凉的地方,基本上可以存放一周,如果时间再长些,腐坏的情况也大都不会发生,但肯定不如刚买来的时候新鲜。

是真的!橘子吃多了会变成“小黄人”

有的人因为很喜欢吃橘子,常会整箱整箱地买。但在密不透风的箱子里,高湿度环境下,橘子之间“亲密接触”很容易发霉、腐烂。

所以,阮光锋建议橘子最好还是常买常吃,吃新鲜的最好。

如果您确实很执着地想要知道橘子如何能保存更久,以下几个小妙招儿和注意事项可以参考:

●橘子虽然能放进冰箱保存,但是会流失水分,影响口感,而且橘子在冰箱中更容易烂。

●把橘子放到呈弱碱性的小苏打溶液里浸泡,逐个搓洗一下,保证让每个橘子表面都充分沾上溶液,然后捞出来自然风干。等橘子表面全部干透之后,根据每次吃的量,把它们分袋包装。

●利用杀菌方法保鲜,把捣好的蒜泥倒进锅里,加水熬大蒜汁晾凉以后,把橘子放在里面泡上几分钟,然后捞出来自然风干,也能保鲜好几个月。

●把松树枝铺在纸箱底部,然后再放橘子,再在上面盖上松枝,这样一层橘子一层松枝可以使果皮光洁,不出现干皱的现象,保鲜半年都没问题。这是因为松枝能够分泌一种杀菌物质,能杀死果皮表面的细菌,而且还能保持箱内的温度。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3年 4月 3日 下午12:31
下一篇 2023年 4月 3日 下午12:41

相关推荐

  • 瓜子受潮怎么办5个妙招快速回脆

    大家好,我是金芒美食,今天又来给大家分享生活美食中的小妙招啦。很多人喜欢在闲得无聊的时候会买一些瓜子回来嗑,有时候会一次性买得太多,我们的瓜子吃不完的话很容易就会受潮了。特别是下雨…

    2023年 2月 4日
  • 叶子跟茎都可以吃的菜

    导语:这菜很多人只吃茎,其实叶子才是宝,一吃通便,二吃助眠,三吃祛火,四吃眼睛亮!随手一炒,真好吃! 大家好我是傻姐,炎热的夏天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想想火辣辣的太阳就让人不知所措。…

    2023年 6月 3日
  • 西梅上的白霜可以吃吗,西梅外面的白霜能吃吗

    一、新鲜西梅怎么吃 西梅味道好、营养价值高,是很受欢迎的一种水果,新鲜西梅的吃法有很多,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1、直接吃 西梅中含有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直…

    2023年 4月 3日
  • 水煮虾应该冷水下锅还是热水下锅

    马上过年了,大鱼大肉少不了,红红火火的白灼虾,作为一道应景美食,自然也不能缺。 虽然虾的吃法多种多样,但是唯独白灼最=能保留鲜味,最符合大众口味,做法也最为简单。但是很多人分不清,…

    2023年 4月 19日
  • 香到骨子里的椒盐鸭架

    😉吃完的烤鸭,鸭架千万不要扔!鸭架上还剩好多肉肉,正好做个椒盐鸭架。😊原料:烤鸭架、椒盐(花椒粉、盐、)、蒜末、青椒碎、小米辣碎😚做法步骤:①鸭架用刀劈成小块,裹一层玉米淀粉②锅中…

    美食百科 2023年 9月 4日
  • 河北特色菜鸡里蹦做法

    天冷,少吃猪肉多吃它,教你一道河北名菜“鸡里蹦”,孩子超爱吃,大家好我是厨娘小宁,今天分享大家一道河北名菜鸡里蹦,名字有趣,味道更好吃,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国一直以来最出名的就是八…

    2023年 8月 25日
  • 美食纪录片的巅峰之作(美食纪录片的亮点和创新点)

    美食纪录片不仅是为了打开观众的味蕾,更是通过美食背后的乡土、地理、物候、风俗呈现各地的人文特色。(均为剧照)制图:李洁 正在腾讯视频播出的《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网络评分9.4,高…

    2023年 11月 25日
  • 丝瓜太多吃不完有什么办法保存,吃不完的丝瓜可以怎么处理

    最近已经到了丝瓜大量成熟的季节了,丝瓜对生长坏境和土壤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植。一条藤蔓上会结很多,丝瓜的产量也是比较多的。那么,吃不完的丝瓜该咋办呢?丝瓜还有…

    2023年 4月 25日
  • 冰尜的制作方法,夏天的冰美食怎么制作

    欣欣美食分享潮流美食,管理资讯,厨房秘籍,厨师界自媒体! 冰,助力后厨工作的好原料!试着改变一下你的烹饪方式。 7 月迎接三伏天,饮食注重防暑降温,同时增强免疫力。烹调清凉祛暑气的…

    2023年 12月 17日
  • 一把豆角吃了半辈子还能这样做(豆角吃一次就忘不了的神仙吃法)

    导语:豆角吃了30年,这样做我还是第1次吃,大人孩子抢着吃,太香了 大家好,我是傻姐美食,生活中唯有美食和美景不可辜负。夏天最不愁每天吃啥菜了,蔬菜既便宜又丰富,这不昨天赶集买了1…

    2023年 10月 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