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 资料图
蔡家坞地属富阳,壤接萧山,离杭州三十公里。古称瑞禾里,意为吉祥之地。
蔡家坞为富春蔡氏发源地,始祖自明朝弘治年间由萧山南门迁徙而至,卜筑兹土,择地而栖,地因姓而名。五百年来,富春蔡氏以此为原点,繁衍生息,薪火相传,业已成为大宗钜族。蔡家坞群山环抱,峡谷幽深,竹林成海,村子倚山而建,村民枕山而居,一涧溪水奔流而过。早年的蔡家坞颇有“小桥流水人家,古藤老树昏鸦”之意境,民居粉墙黛瓦、错落有致,鹅卵石小路曲径通幽,古桥横跨溪上,碧绿的菖蒲与清澈的溪水共生。雨后初霁,云雾缭绕山头,炊烟袅袅升起,此景此意,俨然是梦中之桃花源。
蔡家坞的古道逶迤于仙霞岭余脉的最东端,徒步及顶盈视,可望东南形胜于日下,饱览吴越大地于云间,山原旷野,川泽纡回。
蔡家坞古道成群,条条古道都能到达山顶、通往外域。除了通往萧山的船坞山、向天岭古道,还有白杨坪、羊角山、树头垅、大尖头、杨树垅古道。古道由自然块石垒成,原始古朴,至今保存完好。先人们在陡峭的山间靠肩挑背扛建造古道,堪称奇迹,令今人望尘莫及。
蔡家坞的古道始建于明代。古时的蔡家坞是富阳通往萧山的重要门户,两地以山脉为界,以古道相通。先祖们曾多少次往返于古道间,赴萧山祖庭祭扫祖坟,拜谒祖先,寻根问祖,走访亲友。古道是先民的“亲情之道”。
蔡家坞是著名的竹乡和纸乡,祖祖辈辈以纸为业。明万历年间,先民就以毛竹竹浆为原料,使用传统技法生产元书纸,“蔡伦遗风”代代相传至今。鼎盛时期,家家户户辟有造纸作坊,产品誉满全国、畅销各地。富阳能有“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一张富阳纸,行销十八省”之美誉,蔡家坞功不可没。造纸的原料由当年生长的嫩竹制成,芒种时节先民都会登古道上山采伐嫩竹,再沿古道放竹下山。下山之竹犹如利箭出弓,从山顶直射而下。古道是先民的“立业之道”。蔡家坞的先民都在山顶垦荒置地,种植番薯、玉米和茶叶。这里的高山云雾茶,因昼夜温差大、气候湿润,色绿、汁厚、味甘,为茶中上品。据传朱元璋曾在山顶的大西庵歇脚,喝了一碗云雾茶,顿觉神清气爽,遂下诏将云雾茶列为贡品。从此,这里的高山云雾茶享誉天下。春播秋收时节,古道人声鼎沸、一片繁忙。古道是先民的“茶粮之道”。
大约五年前,杭州评选“十大最美森林古道”,“萧富古道”赫然在列。古道横跨萧富两地,富阳一侧就在蔡家坞。久居深山无人识的萧富古道从此声名鹊起,无数游客慕名前来。每逢周末,成群结队的游客前来蔡家坞探访古道。古道成为杭州周边登山旅游的胜地。
沿古道拾级而上,竹影婆娑,清风拂面;风掠竹海,敲金戛玉;一泓横流,飞瀑直下;奇峰怪石,互效其灵;山水相映,澄辉一色。登顶极目远眺,茶园满垅,茶香沁心;群山巍巍,层峦叠嶂;天山一体,恍若仙境,令人流连忘返。
古道四季是景。草长莺飞时节,春笋拔地而起,脱壳展枝,吐叶绽放,青山泼墨染成了绿色。伐竹季节,削竹断料的原始场景随处可见。进入盛夏,繁星满天,萤火点点,鸟啾蝉鸣,这里成了纳凉避暑的好去处。
古道景外有景。据史料记载,古道沿途有鹰石凌云、狮松吼雪、仙潭夜月、玉泉瀑布等“里居八景”。八景是散落在群山竹海中的耀眼珍珠,先人曾以“一景一诗”予以赞誉。涉山探险、竹海寻珠,定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蔡家坞人世世代代与古道为伴,古道日复一日锤炼着蔡家坞人。蔡家坞人勤劳善良,知书达理,尊老爱幼,亲如一家。正如宗谱《里居记》所言:“士说诗书而谈礼,乐农安樵採而课桑麻。纸坊书作,昼杵夜舂。老者携杖而观泉,幼者牵衣而入室。熙熙皡皡,化日舒长。”
蔡家坞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清代有文科举人蔡景青,仕途通达,造福诸方百姓。功成名就后衣锦还乡,建徽派四合院读书起居,名噪一时,后人称之为“举人台门”。先民从政者不乏其人,有的与朝廷来往甚密。清代蔡氏宗谱辑有礼部尚书董邦达之序,是为佐证。
蔡家坞人文古迹众多。清代蔡家坞盛极一时,建有多座祠堂、庙宇、石拱桥。气势恢宏、富丽堂皇、工艺精美的建筑“花厅”远近闻名。古迹大部分已随岁月流逝,仅存花厅石台门遗址和民国拱形石桥“安吉桥”,镶有“聿怀多福”文字的花厅门楣似乎还在笃念着今人的平安幸福,今人只能从散落的历史碎片中回望蔡家坞曾经的辉煌。
蔡家坞先人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珍惜环境。“惜竹不除当路笋,伐薪教护带巢枝”,先人之诗即可印证。先人修古道遵循自然法则,逢水架桥,遇古木而避之,遇良地而绕之。先人早已把保护环境、崇尚自然的文化理念根植于基因、融化于血液,流芳传承至今。
古道依旧,青山常在。古道是根,古道是魂。为先民立命立身之古道,必将枯木逢春、化古为今,笑迎八方来客。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