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小半爸 东西儿童教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伴随着李叔同的《送别》的悠扬曲调,志愿者们手执一束束发光的柳条,缓缓步入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主场地,送别前来参与盛会的国际友人。
这是冬奥会闭幕式上别出心裁的“折柳寄情”环节。
▲ “折柳寄情”(图源:网络)
“折柳寄情”的寓意来自古人送别时的“折柳”习俗。
在古代,亲朋好友送别的时候,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这是因为“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一壶浊酒尽余欢”,送别除了折柳,自然也少不了喝酒!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
别
/
真个是:酒味醇厚,情意绵长。
说到这首诗,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这首诗里的“下马饮君酒”,到底是谁在喝酒呢?
似乎有点多此一问,肯定是王维下马喝朋友的酒吧。
我以前也是这么以为的。
但还真的不是!
“下马饮君酒”的意思是: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
在这里,“饮”是“使动用法”,是“使……饮”的意思。
这就不得不提到文言文里最重要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
▲ 图源:网络
词类活用这个现象,使得文言文像郑渊洁笔下的魔方大厦一般“善变”。
今天,我就带大家走进这个魔方大厦一探究竟吧!
文言文里名词用作动词非常普遍。
其实,我们对它一点都不陌生。
▲ 图源:网络
《还珠格格》主题曲《当》里有一句歌词:
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
“策马”的“策”的本义是“马鞭”。
在这里“策”名字用作动词,“策马”就是用马鞭抽打马。
❶ 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施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实施这个动作。
我们开头举的王维的“下马饮君酒”中的“饮”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再举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
我们现在也常常说“既来之,则安之”。
想表达的意思是“既然来了,就安定地待下来”。
这么表达也不能说不对吧,毕竟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
但这不是“既来之,则安之”的本意。
▲ 孔子圣迹
“既来之,则安之”出自《论语·季氏》。
它的本意是:既然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可见,这句话里的“来”和“安”都是使动用法,“来之”就是“使之来”,“安之”就是“使之安”。
❷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形容词也有使动用法,也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 图源:网络
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句中的“绿”也是使动用法,是说“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边景色”。
据说这句诗最早的版本是“春风又到江南岸”,王安石强迫症发作,改了十几次,从“到”到“过”“入”“满”,才最终确定为“绿”。
❸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见,我举一个例子大家体会一下就好。
▲ 图源:网络
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乌江亭长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劝项羽火速渡江。
项羽笑了笑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
《史记·项羽本纪》里的原文是: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这里的“王”就是使动用法,是“使我做王”的意思。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区别就是主观和客观地区别。
使动用法是客观上使人或事物怎样,而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人或事物怎样。
❶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 图源:网络
例如《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这里的两个“小”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不是说孔子使鲁国和天下变小了,而是说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小了(以鲁为小)。
不是说孔子使天下变小了,而是说孔子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小了(以天下为小)。
❷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 图源:网络
例如《礼运·大同篇》说: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所以人们不仅仅只敬奉自己的亲人,也不仅仅只慈爱自己的子女。
这里“亲”和“子”都是意动用法,表示“认为……是亲人”、“认为……是子女”。
如果说形容词是用来修饰名词的,那么状语就是用来修饰动词的。
名词用作状语,有以下三种情况:
❶ 表示比喻
▲ 图源:网络
贾谊的《过秦论》里写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人的反应: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
这句话里“云集”里的“云”,“响应”里的响,“景从”里的“景”,都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修饰后面的动词(景,“影”的古字,关于“古今字”详见)。
“云集”、“响应”,我们现在仍然在使用。
还有“蚕食”、“作鸟兽散”也是这种用法。
❷ 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当作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 电影《鸿门宴传奇》剧照
例如,《鸿门宴》里项羽第二天就要对刘邦下手,项伯晚上跑来拉自己的恩人张良跑路,张良不愿意抛弃刘邦,跑去告诉了他,把刘邦当场吓得面无人色。
亏得刘邦反应快,觉得还是得从项伯下手,对张良说: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你帮我把项伯叫进来,我要把项伯当哥哥看待。
这句里的“兄”就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
❸ 表示处所或工具
▲ 完璧归赵(图源:网络)
比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写到蔺相如完璧归赵,又在渑池之会上立功,回国后被赵王拜为上卿,大将廉颇心中不服,决定羞辱蔺相如。
为了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局,蔺相如主动避开廉颇,下面的人怀疑蔺相如怕廉颇。
于是蔺相如就说了下面这句话: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以秦王那样的威势,我蔺相如却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蔺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
这句话里的“廷”就是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后面的动作发生的处所。
动词用作状语的情况颇为罕见,我还是举个例子,大家了解一下就行了。
▲ 图源:网络
贾谊《过秦论》里有:争割地而赂秦。
是说山东六国争先恐后割地贿赂秦国。
这句话里的“争”就是动词用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割”。
EASTWEST
“词类活用”的内容是不是还蛮多的?有没有被这个魔方大厦搞晕?
▲ 图源:网络
不要紧,为了帮助你们记忆,珍妮老师特意画了思维导图,是不是一目了然?
咱们这个文言文系列,有一些篇目对孩子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但还是可以看一看的。
就算不能完全搞明白,有个大概的印象也是好的,相当于种下一颗种子,早晚有发芽的一天。
家长们自己看看,也能对很多知识点做到心里有数,可以更好的辅导孩子。
不过有没有用最终还是需要你们评判,为了让我们的文章对大家更有帮助,我想问问大家:
你对这篇的内容有什么感想?觉得有用吗?是不是难了点?有什么建议?
参考资料:
《古代汉语》王力
《怎样学好古汉语》郭锡良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
封面图片:搜索于网络,仅学习交流使用,侵删。
文章图片: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侵删。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