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映萱:“女性向”与网络时代的女性文学生产
2022年11月10日,山东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肖映萱老师做客北京大学网络文学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有关“女性向”网络文学的线上讲座。
肖映萱200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2013年获文学学士学位,201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2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包括网络文学、网络文化、女性文化、粉丝文化等。2011年开始从事网络文学研究,参与建立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任女频主编。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参与编撰《2016中国年度网络文学•女频卷》《2017中国年度网络文学•女频卷》《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中国网络文学双年选(2018-2019)•女频卷》《创始者说一一网络文学网站创始人访谈录》等多部学术著作。
中国网络文学中的“女性向”概念
讲座伊始,肖映萱强调了网络文学中性别分野的重要性。网文世界中截然不同的性别差异,是其迥异于此前文学传统的重要特征。如果仅以男频为中心书写网络文学史,会使女频网文中独属于女性的文化逻辑变得不可见,这也是肖映萱决定构建专属于女性网络文学的发展史叙事、进行“女性向”网文生产机制研究的责任感来源。
为了阐释何谓“女性向”网文,肖映萱追溯了最早一批在中文互联网上写作和阅读的女性用户。出于书写耽美同人的小众诉求,这群女性用户在网络上聚集起来。通过对90年代末期桑桑学院、迷迷漫画世界、Greenland的动漫长廊等早期女性文学论坛的史料回顾,肖映萱向大家揭示了这些网站的私密性与封闭性,同时指出:正是由于耽美同人文化会对主流的男性中心社会构成冒犯,这群女性才会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世界建立一个独属于女性的隐秘角落,构筑起伍尔夫所说的“女人自己的房间”。
1998年5月成立的女性文学论坛“桑桑学院”用于阻隔他人进入的“外围宣言”
藉此,肖映萱正式提出了中国网络文学语境下的“女性向”的定义:“女性向”,是女性获得逃离男性目光的独立空间之后,自发产生的以满足女性的欲望和意志为目的、用女性自身话语进行创作的群体性写作趋势。其中,“逃离男性目光的独立空间”这一点尤为重要,正是由于独立空间将来自主流社会的偏见、歧视刻板印象隔绝在外,女性才得以拥有足够的独立性与反叛性,来打开属于女性书写的全新可能。
在提出“女性向”概念之后,肖映萱引导同学们展开进一步的理论思考:“女性”究竟什么?“女性向”的主体性又何在?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中,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区分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用以解释女性如何被社会赋予特定性的文化职能及标签;解构主义学者朱迪斯·巴特勒则认为,不仅是作为社会性别的“女性”,连作为生理性别的“女性”也是社会文化建构的后果。因此,“女性向”中的“女性主体并不完全是生理上的女性,也可以是性少数的男性;“女性向”作为一种边缘性的亚文化,其主体特质呈现在与男性中心文化霸权的对抗之中。
“女性向”一词并非中文互联网的原创,而是来自文化产业成熟、市场高度细分的日本。肖映萱又区分了日本文化消费市场语境下的“女性向”和中国网文语境下“女性向”的两点不同:第一,中国的“女性向”从一开始就带有驱逐男性、拒绝男性目光窥视这一附加意义;第二,中国“女性向”网文的性别标签不仅标识读者/消费者,也同时指向生产者,更准确地说,它指向的是一种生产-消费、创作-阅读(-评论/二次创作)N位一体的女性文学实践参与者。
中国“女性向”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肖映萱向大家介绍了中国“女性向”网络文学如何兴起并发展壮大。
为了在全球文化语境中定位并考察中国的“女性向”网文,肖映萱介绍了日本的BL、Yaoi文化,以及欧美同人圈的Slash文化,并指出:女性主义思想运动的洗礼、女性独立文化空间的出现,以及消费主义文化的蓬勃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女性向”文化现象的共同发生条件。在中国,这些条件则体现为新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1980年以来“城市独生女”一代的兴起、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等等。
接下来,肖映萱回顾了中国“女性向”网络文学90年代以来的发展史。1999年12月,为了摆脱“桑桑学院”对耽美写作设立的重重限制,Ducky在乐趣园建立加密论坛“露西弗”(密码bl)。相比桑桑学院对唯美主义的强调,露西弗更重视女性自身愉悦的满足,创作内容以原创小说为主,“女性向”网文的原创写作正是在这里被发扬光大,这也正是它取代桑桑学院成为新的“女性向”核心阵地的原因。同时,露西弗也十分重视对平台封闭性的保护。为了隔离陌生者的目光,拥有独立服务器之后的露西弗俱乐部建立了答题注册机制作为准入门槛,以筛选进入平台的用户。
露西弗俱乐部的注册问卷题目
2000~2003年期间,尽管做了很多商业化的尝试,但由于当时大陆的网络文化产业尚未健全,露西弗还是走向了衰弱。“女性向”网文的舞台中心来到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晋江文学城。1996年底,美国克林顿政府推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上海市“九五”科技发展规划总体组提出了名为“信息港”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各地电信系统纷纷开始打造本地的“信息港”,其中包括福建省晋江市。1999年,福建省晋江市电信局开设晋江信息港“晋江万维信息网”(jjinfo.com),该网站在当年7月开设了下属文学站点“晋江文学城”,由电信局员工楚天、sunrain负责。其中,楚天负责技术问题,而sunrain负责电子书的扫描、校对与上传。于是,热爱阅读言情小说的sunrain将许多言情小说扫描成电子版、上传到“晋江文学城”,“晋江文学城”阴差阳错变成了一个言情小说电子书的聚集地。2000年8月15日,晋江文学城开辟论坛模式的“网友交流区”,10-11月左右增设“耽美文学区”,到了2003年更是开创了“晋江原创网”,正式接棒露西弗成为新的“女性向”网络文学中心。
1999.3.24,晋江万维信息网网站页面
肖映萱剖析了晋江崛起为“女性向”网文核心阵地的四大原因:第一,言情、耽美、同人兼收并蓄,一举容纳了“女性向”的三大主脉;第二,采取了文库为表、论坛为里的内外嵌套结构,文库的架构既参考了起点中文网的范式,又针对“女性向”作者作品的实际需求作出了调整;第三,建立了稳定的盈利模式,如“小魔女书店”和出版代理业务等;第四,管理团队经历了从“三驾马车”到“单一站长”的变迁,论坛相对独立,主站越来越接近专业文学网站的管理模式。在晋江之外,也同时存在很多其他的“女性向”网络写作阵地,例如红袖添香、起点女频、潇湘书院等商业平台,作为补充的台湾网站,以及一些非盈利的小众论坛等等。在晋江越来越走向主流化和商业化之后,这些小众平台可能承载着“女性向”更为小众和边缘的可能性。
“女性向”的生产机制
“女性向”网络文学如何获得维系生存的资本、保持自身的运转,并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各色文学作品?、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可以从作者、网站、资本、读者等多方角度讨论。本次讲座中,肖映萱以“女性向”网络文学的商业化道路为切入点,与大家探讨“女性向”生产机制的形成。
对于网络时代“女性向”文学,肖映萱区分了两条商业发展路线:一是“台湾言情口袋书-花雨-四月天”的实体出版路线,该路线将线下出版作为网络连载的终极目标,虽然在VIP付费时代一度沉寂,但进入IP时代后又重焕生机;二是“起点女生频道-红袖潇湘-云起书院”的商业化市场细分逻辑下的女性内容,起初以VIP付费为核心,进入免费阅读时代后,则变为“付费阅读+免费阅读”双线并进。而晋江文学城的发展模式,则介乎二者之间:它既有“女性向”的小众属性,又有“女频”的商业化、大众化逻辑,在主打VIP付费的“起点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独特的“晋江模式”。
接下来,肖映萱全面地分析了“晋江模式”的4种独特机制:通过“分类/标签”实现的检索分类机制,通过“积分/榜单”实现的榜单推荐机制,通过“打分/长评”实现的读者评论机制,以及通过“机器审读/人工审读/用户自审”实现的内容审查机制。她进一步指出:“晋江模式”的发展过程,其实是代表“小众”的女性向力量与代表“大众”的商业化力量互相博弈的过程。根据这一逻辑,可以将晋江的发展之路分为三个阶段:2003-2007年,晋江依靠“免费阅读+实体出版”盈利,其底层逻辑是粉丝文化和“有爱的经济学”(即礼物经济、情感经济和非正式经济);在游走于灰色地带的“非正式经济”被官方叫停之后,2008-2013年,晋江进入了VIP付费阅读时代,“为爱发电”的写作模式逐渐衰落;2014年之后,晋江又将IP全版权运营纳入生产结构当中,其底层逻辑演变为VIP付费与IP运营的双重逻辑。
晋江的商业化之路引发深思:既然在欧美社会,存在AO3这样非盈利的大型“女性向”网络平台,那么作为中国“女性向”核心阵地的晋江,是必然要走商业化道路的吗?肖映萱认为,考虑当时大陆的实际情况,答案是肯定的。这其中既有必然因素——如国内要求网站必须背靠实体注册公司,才能肩负起法律上的主体责任,同时网站必须拿到“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才能出版;也有偶然因素——2007年,晋江面临“花雨”索赔,无法继续扫描港台言情小说,不得不接受盛大的投资以度过此次重大危机。
对于晋江如今“VIP+IP”的生产机制,肖映萱也有着深入的反思。她认为,IP模式一方面使得晋江及晋江作者的收入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IP使得“女性向”网文从市场边缘走向中心,这种主流化进程使得“女性向”网络生产面临着更为严格的审查与自我审查。
晋江文学城2010年以来影视改编签约数量柱状图,数据来自2019年8月1日晋江文学城16周年暨第四届作者大会
除了“IP模式”的兴起,2013-2014年以来“女性向”网络文学还发生了另一个新变化:粉丝文化与流量经济的对冲。原本存在于“女性向”中的“为爱发电”的粉丝文化逐渐被“流量经济”的商业化逻辑裹挟,在“偶像-粉丝”工业的动员下,女性被要求进行打榜、控评、做数据等义务劳动,以证明自己“有资格”爱自己的偶像、证明自己的“爱”是“正确的爱”。在网络文学领域中,“偶像-粉丝”的关系演变为“作者-读者”的关系,作者成为被崇拜的偶像,她们的一言一行也变得无比重要,如果价值观有问题,动辄会被“网暴”、甚至会“塌房”。
曾经小众、私密的女性向文化,不仅因为IP模式走向主流,甚至已经与大众化的流量经济绑在了一起。由此,肖映萱向大家发出最后的提问:在商业逻辑的裹挟之下,“女性向”还能继续小众吗?还保有反对中心霸权和暴力的力量吗?这或许是所有关心“女性向”文化的人共同面临的难题。
在讲座最后,邵燕君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她认为,本次讲座材料丰富、信息量巨大,值得同学们进一步钻研,最后抛出的问题也同样引人深思:在一个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的社会结构中,一种基于趣缘空间的文学写作有可能不是商业化的吗?或许只有通过对资本主义根本逻辑的抵抗,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
肖映萱老师在三小时的时间内带来了一堂干货满满的讲座,为大家打开了进入“女性向”网文的大门。同学们报之以热烈的鼓掌,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排版/谢曼舒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