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胤礽是康熙帝唯一活到成年的嫡子,他的亲哥哥承祜四岁早殇夭折。在其年幼时,他就被康熙帝立为了太子,他自幼即聪慧好学,文韬武略,成年后,胤礽却变得蛮横骄纵。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胤礽的太子之位被废黜,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以罪被废黜。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病逝于禁锢地紫禁城咸安宫,终年51岁。
第一部分:胤礽的生母
胤礽之所以很早就被立为皇太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的母亲赫舍里氏。康熙帝的第一位皇后是孝诚仁皇后(1654年-1674年)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
虽然康熙贵为大清的皇帝,但赫舍里氏与康熙可谓门当户对,她爷爷是清朝开国功臣之一,辅政大臣一等公索尼,当年康熙即位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共同辅政,索尼是四大辅臣之首,赫舍里氏是满洲名门。
康熙帝
康熙四年(1665年),康熙迎娶赫舍里氏,并册立赫舍里氏为皇后。
康熙八年(1669年),赫舍里氏诞下嫡长子承祜。1672年(康熙十一年),承祜染病早殇夭折。
康熙十三年(1674年),赫舍里氏诞下第二子胤礽后病逝,年仅二十一岁。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帝立年仅两岁的胤礽为皇太子,这突破了满人不提前预立皇太子的惯例,与其说康熙帝践行的是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不如说是因为康熙帝对赫舍里氏的深爱才突破阻力与传统那么早就把胤礽立为皇太子。
康熙帝与赫舍里氏相伴十年,两人可谓两小无猜,情投意合,伉俪情深。另外,赫舍里氏温良恭俭,非常贤德,这又让康熙帝觉得他这位皇后是天下第一贤妻,对太皇太后、皇太后都是极孝,同时又“主雅化于闺闱,表芳型于海宇,勤两宫之孝养婉以承颜;遇九御以宽和,恩能逮下。”
赫舍里氏去世后,康熙帝辍朝五日,并命令诸王以下文武官员及公主王妃以下、八旗二品命妇以上,俱齐集举哀,持服二十七日,可谓隆重之至。
赫舍里氏的去世使得康熙帝悲痛了很久很久很久。
康熙帝先把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梓宫安放在了巩华城,在赫舍里氏去世后的半年时间里,康熙帝前往巩华城去陪伴亡妻,大概有三十几次,往往一去就是一整天。
在康熙十四年,大概去了二十几次,康熙十五年,大概去了十几次,一直持续了很多年,要知道早期的康熙帝很是勤政,日理万机,但他依然要抽出时间去陪伴他的亡妻。
根据《康熙起居注册》的记载,除非遇到重要的军国大事或者重要的祭祀活动,在孝诚仁皇后忌辰五月初三日,康熙帝几乎是雷打不动地去祭奠亡妻,一直持续到康熙三十八年。
由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去世,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就开始修建景陵(康熙帝及其后妃的陵墓),此时的康熙帝才年仅二十三岁,如此年轻就要修建墓地,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他的亡妻赫舍里氏“住”得好。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康熙二十年二月,陵寝地宫成,到了三月,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与孝昭皇后(康熙帝的第二位皇后孝昭仁皇后钮钴禄氏,康熙十六年她被册立为皇后,康熙十七年去世)同奉安梓宫安葬于景陵地宫,它开创了皇帝陵内可以先葬皇后,不闭石门,以待皇帝的制度。
第二部分:快乐的胤礽
作为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留在人世间唯一的孩子,康熙帝对胤礽简直宠爱到了溺爱。
在古代,由于生活、科技、医疗水平的落后,儿童的早殇的概率非常高,就算在皇家依然是如此,在康熙帝的儿子和女儿中,很多都没有活到成年。
胤礽乳名叫保成,可以想见,康熙帝是多么希望这个孩子能够平安活到成年,一对比就早知道,康熙帝的皇长子胤禔的乳名叫保清,可能的含义大概是保佑清朝就可以,至于能不能活到成年,看命。
康熙帝给他自己的定位就是仁君圣君,事实也基本如此,康熙帝虽然子女很多,但他对每一个子女都是疼爱的,尤其是对胤礽。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一月,年仅四岁的胤礽得了天花,在当时,天花就是不治之症,能不能治好得看运气。
胤礽得了天花后,康熙帝直接急眼了,他下旨从该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起至十二月初九,各部院衙门的奏章全部送到内阁,作为一国之君的康熙帝直接罢工了,什么国家大事,都要先放一边,他要为保住嫡子胤礽的命而竭尽全力,要知道,此时的清朝还处于三藩之乱中。
在十几天的时间里,康熙帝全程陪护在胤礽身边,运气站在了胤礽这边,不久之后,他就痊愈了。
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就为年仅五岁的胤礽设立了东宫。
康熙帝给胤礽提供了最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在教育方面,康熙帝亲自上阵,他亲自教授胤礽四书五经,在当时,康熙帝一天中有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第一是向他的祖母孝庄文太皇太后请安,第二就是过问胤礽的学业情况。
在胤礽六岁时,他又把张英、李光地聘为胤礽的老师,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汤斌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太子首席老师。
此三人可谓是当时的超级名师,张英为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康熙十六年(1677年),张英入直南书房,“每从帝行,一时制诰,多出其手。”
李光地从小就是一个神童,“未尝一启齿,发声试之,辄已成诵,不失一字。善属对,矢口惊人。塾师弗能教也”,连私塾老师都教不了,其到了十三岁时就已经饱览群书,到其十八岁时就开始编书,康熙九年(1670年)登进士第五名,官至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汤斌是清朝理学家暨书法家,官至工部尚书。
尽管生母早已去世,胤礽应该由康熙帝的荣妃抚养颇多,胤礽的嫡祖母仁宪皇太后(康熙五十六年去世)和曾祖母孝庄文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去世)对胤礽也是非常宠爱,另外,不管内心是怎么想的,在明面上,康熙帝的大小老婆们对太子胤礽应该也是很恭敬。
在康熙帝四十年之前,康熙帝与太子胤礽的关系应该说是非常融洽的。
康熙三十五年二月,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太子胤礽监国。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帝行兵宁夏,太子胤礽监国。
在此期间两人之间的奏折往来频繁,为了给他爹康熙帝运送几篓鸡蛋,在京师的胤礽可谓煞费苦心,他让人用柳条篓,再以糠屑填塞,他本来以为柳条篓柔软,不会“伤害”鸡蛋,没想到柳条篓在“长途奔波”中被挤压变形,把鸡蛋们都给“伤害”了。
在康熙三十五年三月下旬的一份奏折里,他写道:“臣所进鸡蛋,俱皆破碎。”康熙帝(朱批)安慰道:“以后加固好再进。”
于是,第二次时,他改用夹板篓,铺稻壳,然而,因为路途遥远,还是有很多鸡蛋在途中“不幸牺牲”,看着这个为了给他送鸡蛋而煞费苦心的儿子,康熙帝哭笑不得地表示:“鸡蛋够用。”
生怕他爹康熙帝在外吃不好,什么猪、鸡、小猪仔、鹅、鹿、江南红萝卜、茶叶、苹果等等以及各地进贡的好东西,胤礽都是不断派人送到康熙帝那里。
胤礽
康熙帝也会把沿途以及在前线的情况用“朱谕”的方式写给太子胤礽,康熙三十五年五月,康熙帝专门给太子胤礽下了一道谕旨,要胤礽把他平时所穿的布袍四件以及褂子四件,务必是旧的,派人送过来。
要这胤礽的旧衣服是做甚呢?康熙帝说他如果思念胤礽时,可以穿一下这些衣服,“睹物思人”,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帝是对太子胤礽有多溺爱。
第三部分:痛苦的胤礽
他的亲妈很早就去世了,尽管有很多人宠他,然而,亲妈的作用却无可替代,他的内心中应该有很多孤独。
胤礽是太子,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除了胤礽以外的其他兄弟们,他们之间多多少少可以自由地相处,但是,他们在见到胤礽时或者与胤礽相处时,他们就要拘谨的多,因为胤礽是太子,是储君。
成年以后,其他成年皇子基本都不怎么与太子胤礽往来。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因为胤礽是未来的储君,那么,在文治武功方面,胤礽就要比其他皇子强才好,这给胤礽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处处比较是活得累的原因之一。
随着胤礽年龄的增长,一些文臣武将开始攀附胤礽,最典型的就是康熙时期的重臣索额图,索额图是胤礽生母的叔叔,他是胤礽的叔外公,他简直就是天然的太子党。
这些人在内心当然是希望胤礽早登大位,他们也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
随着太子党势力的增加,这便引起的康熙帝的警觉。
虽然康熙帝非常宠爱他这个唯一的嫡子胤礽,但是,康熙帝最关心应该还是他能否自然死亡的问题。对于皇帝而言,虽然驾崩是早晚的事,然而,康熙帝最希望的还是自然驾崩。
康熙帝与太子胤礽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是由康熙帝造成的,康熙帝对于胤礽简直宠溺到“过分”,康熙帝默认太子胤礽的仪仗、冠服等接近皇帝,在一些重大节日,要文武百官对胤礽二拜六叩,对于胤礽恣意鞭挞诸王、众臣等行为,康熙帝就当没看见,对于胤礽私生活不检点等问题,康熙帝则是不断撤换太子的侍从,在康熙帝看来,太子的荒唐,都是侍从的错。
眼见胤礽的行为越来越没有边界,太子党的势力越来越猖獗,康熙帝也是坐不住了,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索额图被康熙帝拘禁,不久之后,索额图就被赐死,“索额图助允礽潜谋大事,朕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清史稿》),这算是对太子党势力的直接打击。
另一方面,在践行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早早就把胤礽立为太子的情况下,康熙帝又依照满洲贵族旧制,通过让成年皇子参政,理政等方式,培养诸子。这两者之间就显得特别拧巴。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帝开始册封成年的皇子,皇长子胤禔被封为了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被封为多罗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都被封为了多罗贝勒。
当时,对于这几位成年皇子而言,这些封号只是“面子”,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里子”,这些成年皇子被允许参与国家政务,并且都获得数量不等的佐领,佐领是八旗组织基本单位"牛录"的汉译,初期一个牛录为三百人,后来定为了二百人。
随着各个成年皇子参与朝政,并形成自己各自的势力,这无疑对太子会形成极大的压力。
早在十几岁未成年时,胤礽就感受到了他大哥胤禔的压力,胤禔到处吹嘘他武功高强,胤礽就努力学习马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成年皇子看到康熙帝与胤礽的矛盾后,以胤禔为代表的一些成年皇子对皇储之位也有了非分之想,这无疑对胤礽造了更大的压力。
明朝与清朝在太子继承方式和皇子培养模式上是不同的,一个圈养一个是散养。
在明朝皇室,嫡长子一般具有当太子的优先权,太子一般是很早就确立了,其他皇子到了一定年龄就要离开京都到他们的封地,不经允许,不能随意到京城。
在一开始,满清并没有立储的传统,清朝前期是汗位推选制度,雍正帝以后是秘密建储制度,清后期慈禧当政时则是懿旨指定储君,而康熙帝时则是践行的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很早就立嫡长子胤礽为太子。
纵观清朝,满族皇室主要是还是坚持“立贤”的传统,并不是很早就立太子,而是对每一个皇子都悉心培养,然后,在皇子选择一位“优异者”。
胤礽仅仅凭借其嫡长子的身份很早就被立为太子,这与满族传统选储理念是不相符的,这一方面引起了其他很多皇子以及王室贵族的不满与怀疑,另一方面,胤礽也需要极力证明他自己是一位合格的皇位继承人,这无疑给胤礽造成了极大的焦虑与压力。
还有,在溺爱之下的胤礽脾气暴躁,他喜欢揍人,这也加剧了他与王公大臣以及皇子们之间的矛盾。
同时,这种汉人“嫡长子继承制”对于康熙帝而言也是新鲜事物,他也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和调整。
第四部分:双面太子
胤礽从小的时候就聪明伶俐,到了年轻的时候则是长相俊美,身体健壮,精通满语、汉语和蒙古语,善骑射,能左右开弓,通儒家经典,可谓文武全才,深得康熙帝的满意。
胤礽学习刻苦,品学兼优,“皇太子洞彻书理,开卷即讲,毫无迟疑,毫无遗漏。”(《康熙起居注》)。
太子的老师汤斌说胤礽:“皇太子自六岁学书,至今八载,未尝一日间断。”
胤礽是一个本性温和的人,《清史纪事本末》说胤礽“性仁弱,无矫饰”,“为政务宽大”。
他也是一个极孝之人,根据《清实录》的记载,有一次,康熙帝生病了,“皇太子允礽,累月以来昼夜在朕前守视汤药”。
胤礽也具有很强的治国理政能力。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曾三次亲征噶尔丹,前后大约有十个多月不在京城,在这段时间里,时年22岁的胤礽在京师奉命处理朝政,年纪轻轻的胤礽把朝政处理的井井有条,“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 ”。
康熙帝也是甚为满意,“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康熙帝亲征准噶尔期间给皇太子胤礽上谕选》)。
下面说太子的另一面:
在胤礽当太子的时候,大清朝里的男人,除了他爹康熙帝以外,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三教九流,他都敢揍。
光是被他揍过的高官就有:铁帽子王之一的平郡王讷尔素、康熙帝的亲侄子海善、正红旗满洲都统镇国公普奇……
这个绝对不是信口胡诌,对此,清实录中的原话是这样的:“允礽何得将诸王、贝勒、大臣、官员、任意凌虐、恣行捶挞耶。如平郡王讷尔素、贝勒、海善、公普奇俱被伊殴打。大臣官员、以至兵丁鲜不遭其荼毒。”
据说胤礽曾一脚把四阿哥胤禛给踢晕了。
雍正二年八月,雍正帝对着满清的王爷和宗室成员们说道:“前犹有人疑朕与二阿哥(胤礽)不睦……..二阿哥所以反求隙者,因朕受皇考隆恩笃爱,意恐有妨于彼,遂至苦毒备加,然朕犹然照常致敬,尽己之道,行乎顺而已矣,此皆众之所共知。”
这里这个“苦毒备加”有可能就是指被踢晕这件事,至于太子胤礽踢老四的原因,恐怕未必像四阿哥胤禛(雍正帝)说得那般委屈,很有可能是四阿哥胤禛做了一些让太子胤礽非常生气的事情,才直接来了那么一脚,四阿哥胤禛正好就摔晕或者装晕了。
有一次,胤礽把他的老师徐元梦骂了一顿之后觉得不解气,之后,他把徐元梦推进了河里,可脾气暴躁的胤礽还是觉得不解气,然后,他又把徐元梦从河里捞起来打。
总之,谁要是得罪了太子胤礽,他也不搞什么阴谋诡计或者使绊子绕弯弯之类的事情,他就一个字那就是揍,简单直接,尽显太子风范。
另外,胤礽还骄奢淫逸,至于如何骄奢,如何淫逸,就不再细表了,反正就是很骄奢,很淫逸。
第五部分:两度被废
康熙帝享国日久,太子胤礽的等待过于漫长,难免就有些躁动,而太子党集团又不断推波助澜,这让日渐年老的康熙帝在对太子胤礽的期待与猜忌之间反复摇摆。
大概从康熙四十年开始,康熙帝出巡时就开始带上太子胤礽了,不再让太子胤礽坐镇京师监国,很明显,康熙帝已经对太子胤礽的势力产生戒惧了。
随着康熙帝与太子胤礽之间矛盾不断升级,对于太子胤礽的很多行为,康熙认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这终于引起了康熙帝的愤怒,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太子胤礽被废,之后被圈禁。父子之情让位于皇权。
但是,在太子胤礽被废后,面对其他成年皇子对储位的跃跃欲试甚至是急不可耐,康熙帝对当初仓促废太子的事情渐渐就有些后悔了,于是,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帝决定复立胤礽为太子。
面对此情此景,胤礽可谓亦喜亦忧,喜得是胤礽觉得康熙帝对他的宠爱没变,“我爹依旧是宠我的那个爹”,这让胤礽并没有对自身被废的事情做认真的反思。忧得是皇权和反太子党势力的双重压力依旧存在,经过第一次被废后,胤礽已经如同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
因时刻担心再次失去太子之位,其本就很差的心理承受力遭到了进一步的摧毁,不仅暴躁,更加敏感多疑,对周围的人也不是相信,连身边的一个小太监“如厕,皆遣人伺察”。
最终,胤礽以及其同党又出了一个大损招,他们计划逼迫康熙帝让位,让康熙帝做太上皇,胤礽提早做皇帝,此事被康熙帝所察觉,此时的康熙帝并没有做太上皇的准备和打算。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再次废黜太子胤礽,至此,康熙帝对不甘久居东宫的胤礽已经彻底失望,双方已经再无信任可言,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和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皆有大臣请求复立胤礽为太子,康熙帝皆是不准,这说明了胤礽已经不可能再次成为太子了。
两废太子以及一众皇子玩命争储应该是给康熙帝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和伤害,自此,康熙帝再也没有立太子。
第六部分:关于太子胤礽的一些奇怪行为
胤礽所做的一些事情还是比较奇怪的。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帝在出塞途中生病,命胤礽和三阿哥胤祉前去迎驾,在行宫,看到康熙帝的病容,三阿哥赶紧是“嘘寒问暖”,而胤礽对此则是一幅冷漠的样子,这让康熙帝很生气,就让胤礽先回京了。
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康熙帝领着包括胤礽在内的一帮皇子们巡幸塞外。在途中,刚满七岁的皇十八子胤祄突然患了很严重的病(在该年,胤祄病死),对此,不把杀兄屠弟当回事的大阿哥胤禔都使劲呈悲痛状,然而,胤礽依然一幅冷漠的样子,这可把康熙帝给气坏了。
在返京途中,在夜晚的时候,胤礽还在康熙帝做住的帐篷附近,从缝隙中窥视康熙帝,这不仅让康熙帝内心发毛,更让康熙帝愤怒,康熙帝认为胤礽有“弑君”之心。
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太子胤礽初次被废后,胤礽一度行为疯癫,“啖饭七八碗、尚不知饱。饮酒二三十觥亦不见醉。”(《清实录》)。
上述现象该如何解释呢?可能大概有三个原因。一是以上现象说明了胤礽在各种先天或者后天的因素之下,其心理或者精神状况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情感冷漠症或者其他的一些心理问题,长年累月的精神压力可能使得胤礽的心理出现了一些问题。
二是康熙帝要为他初次、二次废黜太子胤礽以及以后不再复立胤礽的行为找出合理的理由,从康熙帝为他自己打造“仁德圣君”的人设来看,康熙帝应该是一个在乎面子之人,所以,他要为他的决定做出完美的解释。
在第一次废黜太子胤礽时,康熙帝先是说胤礽:“近观允礽行事、与人大有不同。昼多沉睡。夜半方食。饮酒数十巨觥不醉。每对越神明、则惊惧不能成礼。遇阴雨雷电、则畏沮不知所措。居处失常。语言颠倒。竟类狂易之疾。似有鬼物凭之者。”之后又说:“其为鬼魅所凭、狂惑成疾、彰彰明矣。”
之后查出了大阿哥胤禔用法术镇厌太子胤礽的事件,在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十七日,找出镇厌之物,根据康熙帝的说法,在当天,据太子身边的人说胤礽忽然疯癫,然后就立马清醒了,据此,胤礽之前的行为“实被魇魅而然无疑也。”
根据清史稿的说法,康熙帝此时对大臣说:“朕召见允礽,询问前事,竟有全不知者,是其诸恶皆被魇魅而然。果蒙天佑,狂疾顿除,改而为善,朕自有裁夺。”
之后,康熙帝又说:“朕前因灼见允礽行事颠倒、似为鬼物所凭、筹度周详、始行拘禁、并非听信人言而为此也。”然后,“今允礽之疾、渐已清爽、亦自知其罪、谓理当拘执。”
再之后,到了康熙四十八年,胤礽被复立为太子。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再次废黜太子胤礽时说胤礽:“数年以来、狂易之疾、仍然未除。是非莫辨。大失人心。日后朕若再行复立、其何以示天下耶。”至此,胤礽的太子之位彻底完结。
三是胤礽虽然暴躁或者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但是上述问题并不严重,从历史的记载来看,除了暴躁爱打人等行为,胤礽并没有做出过非常怪异的事情,康熙帝之所以突出甚至夸大胤礽的上述“狂疾”情况,同样是为他废黜胤礽做出合理和完美的解释。
对于胤礽这个“狂疾”到底是个怎么回事以及什么时候发作,什么时候消停,康熙帝似乎拥有最大的发言权和最终的解释权,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娇生惯养之下的胤礽有时脾气暴躁爱打人是确定无疑的。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病逝,康熙遗命皇四子胤禛继承大统,同时要胤禛善待废太子胤礽以及胤礽之子弘晳,弘晳与他爹胤礽从小被康熙帝养在宫中,康熙帝对弘晳甚是喜爱,《朝鲜李朝实录》记载,“弘皙颇贤,难于废立允礽”。
康熙帝南巡
胤禛即位后,雍正帝虽然没有解除对胤礽的拘禁,但是,也没有为难胤礽,胤礽对此非常感激。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病逝,雍正帝亲自前往五龙亭哭奠。
康熙帝为什么在康熙十四年就把尚在襁褓中的嫡长子胤礽立为皇太子从而在事实上践行了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大概可能是在以下因素下促成的,一是出于对亡妻赫舍里氏(胤礽生母)的爱与思念,康熙帝曾说:“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
二与满清皇室的帝位传承机制变化有关,康熙帝的父亲顺治帝以及其祖父皇太极都是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选出来的,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以及顺治帝的父亲皇太极两人在生前均没有指定帝位继承者,清初实行其实一种“贵族共治”,满清勋贵尤其是满清宗室有很大的权力。
到了顺治帝时期,皇权进一步加强。康熙帝即位后,其小小年纪就铲除了权臣鳌拜,然而,勋贵与宗室势力依然强大,依然试图与皇权分庭抗礼,康熙帝早早就立了太子,在事实上践行了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似乎也对着勋贵与宗室彰显皇权的一种方式。
在康熙帝时期,康熙帝继续不断对宗室和八旗勋贵打压,帝位继承问题上皇帝早就有了绝对话语权,然而,康熙帝这个“早立太子”的实验终究没有成功。
总结起来,胤礽似乎应该是康熙帝实验汉人嫡长子继承制或者是叫“早立太子”的一个牺牲品。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清实录》、《清史稿》、《康熙朝满文奏折全译》等。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