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湖北某媒体报道,4月12日,记者在都江堰一处商业街路过时发现,多只鸟疑因撞上玻璃死亡,其中还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红嘴相思鸟。都江堰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介绍,通过照片判断,这些鸟疑似是因为撞上玻璃或墙面死亡,但也不能排除其他死亡原因。而玻璃太透明或者天气不好,亦或者有天敌追捕,都可能导致鸟撞上玻璃。
你是否遇到过冲向玻璃而殒命的“傻鸟”?学界把这一现象称为“鸟撞”。
鸟撞事件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人类对于生存空间的需求不断扩大且对环境的改造速度过快所致。这使得原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不得不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但许多鸟类却难以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
2022年,昆山杜克大学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室联合供职于广西科学院的朱磊博士以及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成立了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发动全国志愿者对“鸟撞”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并发布《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2022年度报告》。
报告显示,城市中的建筑玻璃面积越大、但周围植被越多,“鸟撞”发生的概率就越大。在不知玻璃为何物的鸟类看来,倒映在建筑玻璃中的蓝天、草地都是真实的。夜晚的建筑灯光也会让鸟类“晕头转向”,尤其是刚迁徙到一座新城市,对环境并不熟悉的候鸟更易发生“鸟撞”悲剧。玻璃窗后摆放的绿植以及墙体凹陷的建筑也容易增加“鸟撞”风险。
不同于大多数生态学研究,鸟撞地点多位于具有中高层建筑的城市,这与人们生活的环境高度重合。同时,鸟撞地点在城市中分布广泛,发生时间具一定随机性,较全面的调查需要大量的数据收集工作。因此,公众科学项目能为鸟撞调查带来极大的帮助:由于工作流程不复杂,人们经过简单培训后即可参与,而一定人数的公众参与能提高调查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覆盖度,有利于积累重要的数据。鸟撞公众科学项目最大的优势是赋能公众,也就是让公众通过亲身参与科学数据的系统收集来识别可能对鸟类不利的问题建筑和区域,并以简单的改造或有益的建议形式直接参与保护行动,然后在监测中评估改造效果,共同形成数据系统收集、干预科学精准、成效动态评估的综合保护链条。
鸟撞调查作为公众科学项目,需要调动志愿者积极性并保证数据质量。因此,全国鸟撞调查项目在科研人员、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之间建立了便捷的沟通途径和快速的反馈机制。
图片源自昆山杜克大学
目前已有许多志愿者在参加上述全国鸟撞调查后,发现身边建筑对鸟类具有潜在威胁,并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造。他们的改造并不限于对建筑本身(如建筑玻璃),也有在建筑附近安装防鸟撞的装置;根据预算的不同,改造方案会有相应变化。例如在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参与鸟撞调查的师生发现校内图书馆用玻璃建造的透明通道处存在鸟撞的风险,但由于建筑玻璃面积较大,且一时难以进行改造,就选择以提高现有窗帘(包括百叶窗)使用率的方式预防鸟撞,减少了玻璃反射和透光的面积。
又如,杭州云谷学校的师生在参加鸟撞调查后,从义卖校内观鸟手册和募捐开始,逐步推动制作防鸟撞贴纸和改造教学楼回廊的玻璃。这样的改造形式不仅富有创意,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的机会,并培养了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再如,成都环城生态公园的一座人行天桥有极为通透的玻璃护栏,但由于附近是茂密的树丛和田园景观,护栏投入使用后不久就常常在周围出现撞上玻璃后死亡的鸟类。鉴于此,设计团队参考其他地点鸟撞调查结果并征求鸟类专家意见,建议公园在该人行天桥上试贴具猛禽图案、圆点状的贴膜,并降低玻璃护栏的透明度。
此外,在城市的大型建筑集中区域,通常会选择用不透明的图案和色彩装点玻璃,不仅可以防鸟撞,还能美化建筑。例如上海恒隆广场的艺术装置“Art for All”,用人眼可见的图案和仅鸟类可见的紫外线涂料结合绘制,不仅能让鸟类看见玻璃幕墙,而且在夜晚紫外线灯的配合下,还能够实现让人们”从鸟类的视角体验城市“。
除了改造玻璃,对建筑其他部分的创新设计也可以达到防鸟撞的效果。这些设计减少了建筑外表玻璃的总面积,或通过其他类型的视觉提示帮助鸟类发现建筑。
所以,对于生活于水泥森林中的我们,在居家时,请把玻璃窗后的绿植挪走,不在家时拉上窗帘或在玻璃外安装百叶窗,都能让鸟类“看见”玻璃的存在。在市政规则以及房屋建筑设计中,可以选择不透明图案或色彩装点玻璃,或在玻璃外增加装饰板,不仅能有效减少“鸟撞”,还可为城市建筑增添色彩。此外,鸟撞玻璃背后的科学原理容易理解,解决措施容易实现,实施成效容易监测,而且这个问题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公众是其解决方案的最佳实施者。只有唤醒广大公众的理解与意识,才能进一步将鸟类保护理念融入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中去,最终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程度,实现城市中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生。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