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前两篇请点击:
西藏魅影:图像中的雪域鬼怪
西藏魅影:神圣之外的雪域鬼怪
我常常望着故乡远处的群山想象,想象一个只属于过往死者的精神世界。在那里,我们只能踏着遍地的死亡之花旁观魂灵们穿梭于山林和庙堂之中。活着的我们和死去的祂们都将在赞神和赞(བཙན་ཚོགས་)的带领之下获得一个暂时的身份,这之后便不是我们可以担心的事情了。从敦煌的古藏文材料中,我们得到的是一个看似随机却充满指令的生死之界。过去了的,还没过去的,当然也有完全过不去的,凡此种种描述的背后是生长于高原之人漫长的心灵沉淀与文化印记。比起南亚传入的鬼怪,本土的鬼怪们更像是祖先们在每一个夜晚都愿意去谈论的那个祂们。
10. 赞(红赞)
བཙན་ – བཙན་དམར་
(btsan)
《红赞》,18世纪,私人藏品
红色是赞类的主色,而红赞(བཙན་དམར་)是经典的赞类(也有其他颜色的赞但不多)。红赞手中拿着矛和套索;前者用来进攻(除肉身),而后者则是束缚敌人的工具(夺魂器)。作为“强烈”能量的持有者,赞类常常被看作是世俗权力和人间战争的象征,赞类的典型形象也是战士。赞类的红肤色意味着火焰与血液,红赞们以军队的形式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在本土的宇宙观中,天神拉(ལྷ་),地神聂(གཉན་)和地下鲁(ཀླུ་)构成了人间基本的三界;而赞族就处于人间的聂神领域。骑着马儿的赞掌控着凡人们的福祸生死,是人间命魂的托管者。作为严厉的主人,赞(བཙན་)意味着控制,而吐蕃君主多用“天子赞布”(ལྷ་སྲས་བཙན་པོ་)作为自己的尊称。藏地图像史中可见的赞分为三类:被佛教徒驯化的赞神,苯教信仰中的赞神(多为山神)和作为灵怪的赞族。佛苯之中的赞族神虽精神和族属相通,但起源神话与功能做不太相同,这需要大家注意。
《扎巴坚赞》,19世纪,私人藏品
作为木斯塘地区和木斯塘王室的山神和家族护法,赞神扎巴坚赞(བཙན་གྲགས་པ་རྒྱལ་མཚན་)是苯教的世间护法。五世达赖喇嘛认为其可能是桑耶寺紫乌玛布护法(གནོད་སྦྱིན་ཙེའུ་དམར་པོ་)的原型之一,是赞神作为祖先神灵(以山神辨识地区是藏区民间宗教的特征之一)的代表。
局部:隼鹰是山神的侍从
《紫乌玛布护法》,19世纪,私人藏品
紫乌玛布护法自15世纪开始被宁玛派僧侣推崇以来,其地位随着描述的丰富化而提升。虽然紫乌玛布护法是本土的赞族体系的一员,但是佛教学者为其提供了一个标准的南亚来源。作为一个被诬陷的僧侣,紫乌玛布护法的前身从南亚到西藏并在死前发誓与佛法为敌。在成为赞族的同时,他还有六个赞族兄弟(བཙན་སྤུན་བདུན་),此七子皆被莲花生所降服。
局部:赞神帽
未修复前的拉萨丹杰林寺
作为摄政第穆活佛(དེ་མོ་)的驻地
丹杰林寺供奉着与第一世第穆活佛关系紧密的紫乌玛布护法
11. 穆/水肿病主
དམུ་ – དམུ་ཆུ་
(dmu – dmu chu)
《黄色水肿病主》,18世纪,私人藏品
在藏医学和藏地生命学中,水肿病(དམུ་ཆུ་)是一个在医学层面和宗教层面都被视为不洁的疾病。黄色水肿病主(དམུ་ཆུ་སེར་)是掌控水肿病的鬼怪,是六种水肿病(དམུ་ཆུ་དྲུག་)的文化性来源。原本作为藏地氏族的“穆”(དམུ་/རྨུ་;远古六族之一)被佛教化为一种魔与鬼类的混合体,而其身上的黄色液体是疾病的来源之一。
魔取人魂魄
导致儿童疾病的鬼怪病主
共有十五个
一般都是女怪(བསེན་མོ་)
在藏区传统的医学和生命学中,医治意味着消除疾病和去除病祸。疾病是生物层面上的现象,而病祸则是精神层面上宗教性病因。大部分疾病都有对应的病主(ནད་བདག་),对抗病主的过程不仅需要保证病人的身体保持健康,还需要通过特定的宗教仪轨来稳定病人的精神状态,达到一种纯粹的治愈效果。
《枯瘦精》,18世纪,私人藏品
枯瘦精(ཤ་སྐེམ་)也是一种藏医学层面的病主
在古典时期,瘦弱的身体是绝大多数疾病的征兆
12. 泰乌让/独脚怪
ཐེའུ་རང་ – ཐེ་བྲང་
(the’u rang – the brang)
《蓝色泰乌让》,18世纪,私人藏品
蓝色泰乌让(ཐེའུ་རང་སྔོན་པོ་)戴着一顶红帽且只有一条腿。在传统文献中,泰乌让的红帽是其年长的标志,而独腿是泰乌让族的特征(当然也有例外)。作为长期居住在山林或腾飞于天的鬼怪,泰乌让可能和本土南部地区原始宗教中的力量崇拜有关,是一个分黑白杂三类(蓝色归黑色类)的精灵族。
《赤松德赞》,19世纪,纽约鲁宾博物馆
吐蕃帝国第6任君主,吐蕃王朝第38任赞普
在早期的藏文史书中,关于吐蕃第一任赞普聂赤赞普(གཉའ་ཁྲི་བཙན་པོ་)的出身存在三种不同的说法:苯教说(བསྒྲགས་པ་བོན་ལུགས་),佛教密说(གསང་བ་ཆོས་ལུགས་)和家族极秘说(ཡང་གསང་ལུགས་)。在此三种说法中,家族极秘说直接将赞普世系的出身说成是泰乌让族(泰乌让九兄弟中的老幺),而聂赤赞普的本名也被称为泰乌让·芒聂·乌贝让(ཐེའུ་རང་མང་སྙ་ཨུ་བེ་ར་/ཐེ་བྲང་མང་སྙ་ཨུ་བེ་ར་)。现今在林芝波密县的赞普家族地,仍有许多关于泰乌让族的物件,如刀剑和铠甲等。
《松赞干布》,13世纪,布达拉宫藏
吐蕃帝国第一任君主,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
对于这种将赞普世系和后世口中的“泰乌让-独脚怪”联系起来的说法,我们其实不必惊讶。就像法国藏学家杜散(Ch.Toussant)在其文章注释中所称那般:“泰乌让可能是南部早期本土信仰中的某种神灵,是神山和神秘森林的保护者,它们拥有固定的祭祀团体和信仰它们的当地领主,第一位君主的家庭可能是南部知名的祭祀家庭和当地领主家庭。当然,杜散的说明只是多种解释中的一种,但这样的解释的确可以说明第一任赞普为什么在典籍中以某种”法力和血脉“而被推举为王。
底吾尊主(ལྡེའུ་ཇོ་སྲས་)的《底吾史记》(ལྡེའུ་ཆོས་འབྱུང་)中的极秘说(12世纪初)
《善金刚护法》,18世纪,纽约鲁宾博物馆
局部:善金刚的蓝色随从(大多数是泰乌让)
作为宁玛派的三大护法神之一,善金刚护法(རྡོ་རྗེ་ལེགས་པ་)是佛教语境下左右泰乌让的主人(ཐེའུ་རང་གདོན་བདག་);善金刚护法的360位随从中也大多是泰乌让。除了ཐེའུ་རང་ (the’u rang)这个词汇外,ཐེ་བྲང་ (the brang)这个词也属于对于泰乌让的称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后一个词汇所指的泰乌让常常在某种具有赌博性质的场景出现(日常的赌博或战场上的博弈)。
14. 鬼女
མ་མོ་
(ma mo)
《黑色鬼女》,18世纪,私人藏品
鬼女善于烹食人肉。黑色鬼女(མ་མོ་ནག་) 举着烹煮用的黑锅,而身上则用人皮装饰。在藏语中,མ་མོ་(ma mo)这个词汇虽有诸多解释(至少五种),但在这里明确是指因恶业而成鬼怪的阴性生物。值得注意的是,多数鬼女都在佛教语境下成为神灵的侍从。藏区关于鬼女的经典组合莫过于萨迦派大黑天所属百位鬼女之首的斯吉(སྲིད་སྐྱིད་)和她手下的五位萨迦巴姆(ས་སྐྱ་འབག་མོ་)。
萨迦五位巴姆列表(自制)
《鬼女斯吉》,20世纪,私人藏品
在萨迦派的文本中,巴姆拥有四个特征:1.她们都是被恶誓言者选中的人间鬼怪;2.她们都被萨迦派的高僧(主要是萨迦法主)所降服;3.她们都立誓保护萨迦派的法统继承人和萨迦寺;4.她们都有很强的个人意愿。关于巴姆的起源神话其实比较明确,这个传统起源于15世纪时正处于衰败的萨迦寺。
作为萨迦派的高僧,贡噶仁青(ཀུན་དགའ་རིན་ཆེན་;1457-1524)担负了复兴萨迦派的重任。当时处于萨迦寺周边的几个地方领主都想瓜分与吞并萨迦寺的势力。对于贡噶仁青的到来,他们并不欢迎。当时萨迦寺有一位僧侣名叫索朗维色(བསོད་ནམས་འོད་ཟེར་),其外形颇像贡噶仁青,因此众人决定由他在外人面前装作是高僧。让人没有预料的是,几位领主很快便派人来刺杀贡噶仁青。被认作是贡噶仁青的索朗维色从萨迦寺大殿被人拉到大殿前的广场,凶手将其绑在立柱上射杀了。濒死的索朗维色原本想立誓转世维护世间佛法,却因伤口的剧痛而口误,立誓内容变成了转世为破坏世间佛法者。听闻此事的贡噶仁青,为了以防万一便立誓说:如我一般的后来人将破你所转生的恶灵。
《图多旺久》,17世纪,私人藏品
局部:图多旺久降服巴塘的南卡卓玛(坦胸露乳者)
到了萨迦派高僧图多旺久(མཐུ་སྟོབས་དབང་ཕྱུག་;1588-1637)在世时,康区巴塘(འབའ་ཐང་)出现了一个名叫南卡卓玛(ནམ་མཁའ་སྒྲོན་མ་)的鬼女。图多旺久预感到这个鬼女便是索朗维色的转生。为了结束这个恶誓,图多旺久亲自前往康区将南卡卓玛降伏并带回了中央藏区。当他们到达昂仁县境内的一座萨迦派小庙时,恶灵立誓以鬼女斯吉(萨迦派大黑天麾下的百鬼女之主)下属的身份来保护萨迦寺。为了便利控制南卡卓玛,图多旺久将其面皮做成了面具,此为巴姆(即面具女)称呼的由来。到此我们发现,巴姆这个词汇共有两种写法:巴塘女(འབའ་མོ་)和面具女(འབག་མོ་)。按照故事的发展而言,巴塘女是为了说明第一个巴姆的由来,而面具女是为了表现恶灵立誓(萨迦派的寺院有戴巴姆面具跳法舞的传统)。
《旺堆宁波》,18世纪,纽约鲁宾博物馆
萨迦寺巴姆小殿中的旺堆宁波
作为萨迦派第32任法主的旺堆宁波(དབང་འདུས་སྙིང་པོ་;1783-1806)在南木林(ཤངས་རྣམ་གླིང་)境内降伏了第二个巴姆,名叫多吉普赤(རྡོ་རྗེ་བུ་ཁྲིད་)。在萨迦寺的巴姆小殿中,鬼女斯吉,巴姆南卡卓玛和巴姆多吉普赤被放在一起用铁链拴住以防她们逃走。在随后的历史中,萨迦派高僧又在日喀则的牧区降伏了第三个巴姆白宗(དཔའ་འཛོམས་)和第四个巴姆琼吉(ཕྱུག་སྐྱིད་)。最后一个巴姆则是羊卓地区的羊卓嬷嬷(ཡར་འབྲོག་མོ་མོ་)。历史上,萨迦寺曾因巴姆出逃而向噶厦政府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人们不要理会半路忽然出现的贵重财宝,也不要理会那些在路口和关卡忽然出现的美女。
鬼女斯吉,巴姆南卡卓玛和巴姆多吉普赤
《巴姆多吉普赤》,19世纪,私人藏品
关于鬼女和巴姆的仪轨文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