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
前年,在《欢乐喜剧人》里,沈腾说了这么一句话:
每个人的口中都会流淌出一个词:接地气。春晚四年的舞台上,别说地气了,我觉得我一半都在土里埋着了。我偏要试试这种飞到天上的,能不能拿一个好名次。
得益于他说的这段话,三季喜剧人都完整的看了过来,今天午饭时间又把最新的一期看了。再一次大失所望。不可否认的是第三季整体实力和前两届想比,连差强人意都算不上,整个节目品控下降,在我看来这算是闹剧了。
早年,我父亲十分喜爱的一个喜剧演员陈佩斯,有一套理论:喜剧是差势造就的,内核更是悲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靠反差错位,靠屎尿屁对抗高压,靠“我本身就是一个小丑”来塑造一个个的包袱。一个人会笑,基本上都来自于某种反差以及自我替代。
而最近的几期喜剧人真不是,它将观众本身,摆在一个超然的高度,任其俯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试图通过卖丑、反差、伦理梗来营造笑点。不得不说,这很有效,但喜剧的内核是感受不到的。这也是我一直认为郭德纲“喜剧得先让人笑”这一观点耍小聪明的地方。
在喜剧层面,观众是超然的,但不是地位,而是视角。观众具有全知视角,能看到全部的故事、场面,从而形成优越感。比如《吃面条》中,观众注重的是陈佩斯饰演的小二在乎的是多吃一碗面,而不是演电影;《警察和小偷》中,假警察遇见真警察的窘迫,最后笨贼伏法给观众强烈的优越感。他十分纯熟的运用这种倒置的技巧,这个手法也不鲜见,喜剧里头多有无良家丁戏弄小姐,长工讽刺主人的桥段。这很聪明,站在弱势的角度,把位高权重的、强势的、带有神圣光环的一一剥去,留下的就是小人物自嘲和悲情内核,这一下观众的注意力就自发的从情景向人物主体转移,从而感同身受,紧接着去戏谑庄严神圣的东西,像马季的《宇宙牌香烟》同样如此。
陈佩斯小品《吃面条》
喜剧又不仅仅是势差,更在于悲情内核。
很多时候,大人之所以爱逗小孩玩,并为之捧腹,多是因为小孩的反应没有出乎大人的意料,而小孩对此是全然无知的。也就是说,大人喜欢的是对此尽在掌握的熟稔而产生的优越快感。无所谓恶意,但确实不舒服。喜剧悲情内核也是如此,观众是大人,小丑才是小孩。角色被蒙在了鼓里,观众成了上帝。但是角色本身是经历挣扎的,越挣扎,观众才越发开心。又要说喜剧人了,最近几期都是贩卖情怀,结果也很显然——内容空洞。笑中带泪当然好,但喜剧让人油腻就不好了。
我喜欢周星驰的喜剧,他的喜剧往往就是一个小人物的身份和自身追求的错位展开,而这种错位想来大多数是基于他儿时或者青春时代一个又一个的悲剧塑造的。你看《唐伯虎点秋香》中华安被华府的家丁戏弄,剧中人物被欲望困住,被众人耻笑,观众看了能不开心么。和他正好相反的是谁呢,是邓超。恶棍天使就是典型,他没有这种经历,只能靠夸张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支撑结构,如果这都不行,那就再加上荒诞的主线和不知所谓的剧情去强化笑果,这显然是肆意臆想和捏造,俨然成了另一个反面,闹剧。
华安强颜欢笑
本文首发于毛毛小酒馆
微信:mm_zld
这有小酒馆,欢迎来坐坐。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