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过这么一个段子,说马上就要过年了,大城市中的托尼、凯文、朱迪斯等“上层名流”,统统回到家穿起了大花袄,变成了接地气的狗蛋、铁柱、翠花……
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无论什么事物,拥有一个“洋名字”,似乎就是无形中的高端,且更容易与国际接轨。
这种独特的现象,在美食界也不例外,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增加,各类西式美食也漂洋过海,争相进入中国。
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的同时,也遵循了中国人“讨个彩头”的习俗——喜欢用高大上的“洋名字”作为品牌,纵然不能直接表明出“文化内容”,但也能够给人一种神秘感觉,甚至更加引人入胜。
所以今天咱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听上去高大上的“洋美食”,在换成中国名字后,会是个怎样的光景。
No.1:培根=熏猪肉片
“培根”作为如今常见的“洋美食”,一直以来占据着麻辣烫、自助餐厅、火锅店等各大餐饮场所。
这个名字来自于英文“Bacon”的音译,如果直译成中文,就是“腌熏过的猪肉片”。
没错,它的制作方式与“腊肉”并无太大出入,只是产量更高,普及更广而已。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培根”这个隐秘又高端的称呼。
No.2:芝士=奶酪
说到“普及”,芝士也一定的话语权,甭管是芝士饭团、芝士焗虾、甚至一个芝士煎蛋,也都因为有了“芝士”,给人一种当然了,能够遍及全国各地,征服中国吃货们的胃口,也必定是有一定实力的。
这个名字同样是由英文“Cheese”音译而来,又叫起司、奶酪——没错,就是动画片《猫和老鼠》中,杰瑞偷吃的那个。
说直白些,它只是一种由“牛、羊奶”发酵而成的奶制品,与我国蒙古族的传统食品“奶豆腐”,简直是如出一辙。
相较于“奶酪”等其它平凡称呼,“芝士”这种更文艺的叫法,在美食营销界,绝对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No.3:卡布奇诺=牛奶咖啡
关于卡布奇诺,网络上流传最广的,莫过于那一句“给阿姨倒一杯卡布奇诺”了。
它的名字来自于意大利语“cappuccino”,本质上是在“espresso(浓咖啡)”中,加入鲜牛奶和奶泡制作而成——说是“牛奶咖啡”一点都不为过。
从成品后的外观来看,它就像是“卡布奇诺教会”的修士,在深褐色外衣上搭了一条白毛巾一样,所以才被精明的商人们叫做“卡布奇诺”,并以此来进行营销。
目前来看,这种动辄30元起步的“牛奶咖啡”,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轻肥说——
其实除了这些之外,还有“面包夹香肠”的热狗、“饭团包生鱼片”的寿司,还有“冰淇淋加水果”的圣代等等,从客观角度讲,都属于是“用名字来吸引吃货”的洋美食。
虽然能够遍及全国各地,征服中国吃货们的胃口,实力必定是毋庸置疑,但很多人在接触它们之前,都很难从名字中获取的相应的信息——甚至还会被误导(热狗:?)。
也可以说,能够有今天的成绩,与它们的“高端洋名字”绝对是息息相关的,至于值或不值,那就是见仁见智了。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