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芝、遂”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语句,能猜出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教学建议:
《西游记》的主人公孙悟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学时可以先联系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或借助相关影视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语句时,大致猜出意思后就继续往下读。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1.结合已有阅读经验或影视资源,产生阅读兴趣。
教学本课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阅读经验,说说是否知道“猴王出世”这个故事,是否知道《西游记》中的其他故事。再播放影视作品《西游记》中“猴王出世”的片段,让学生说说观看后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围绕课题“猴王出世”,说说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写了一件什么事,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2.默读课文,猜测难懂语句的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
文中不易理解的语句,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猜读。比如,“石碣”一词,可以联系上下文,知道它指的是刻字的石碑;“伸头缩颈”“抓耳挠腮”等词语,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或者通过做动作来猜测其意思。教师还可以将本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题与本课的学习结合起来。比如:第二个例句中,“喜不自胜”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喜”来理解;“瞑目蹲身”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做动作来理解。第三个例句中的“拱伏无违”“序齿排班”,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这里是写众猴拜石猴为王,再结合影视作品中的相关场面,引导学生大致猜出是众猴列队站好、拱手跪拜的意思。
文中有些语句,要想完全弄懂有一定困难,也没有必要细究,只要能猜出大致意思,就可以继续往下读。比如,“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学生只要从字面上大致猜出这句话在讲仙石很有灵性,就可以继续读后面的内容。又如,“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学生联系上下文,能大概知道讲众猴去找水的源头即可。有的语句如果实在读不懂,可以先跳过去,在读完整句或整段后,也许就理解了。比如,“内育仙胞”如果一时读不懂,可以先往下看,读到“产石卵”“化作一个石猴”,就能大致明白这里是说石头里孕育出一个石猴。
3.梳理、交流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在大致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结合学习提示,明白课文先写了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再写了石猴是怎么成为猴王的,继而找出文中相应的内容,梳理故事的发展过程。第1自然段写石猴出世的经过,可以让学生先默读,然后说说石猴是在哪里诞生、怎么诞生的;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想象画面,恍如,“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化作一个石猴 以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一块聚集日月精华的顽石瞬间迸裂、从中诞生了一只石猴的场景。第2自然段写石猴率先钻进瀑布,发现水帘洞,这是他成为猴王的关键。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理解本段内容,并梳理出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天气炎热,群猴到山涧中洗澡;闲来无事,前去寻找水源;找到瀑布;石猴率先跳进去,发现水帘洞。第3、第4自然段写石猴带领猴群进入水帘洞安家,众猴按约定拜石猴为王,可引导学生通过对话,知道是石猴发现水帘洞里设施齐全,建议众猴一起到洞中居住,进而想象群猴在洞中欢天喜地的样子,以及石猴威风、气派地端坐在石凳上,众猴俯首称臣的情景。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出世和成为猴王的经过。要鼓励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复述时不要遗漏关键情节,要保证故事情节的合理、连贯。比如,众猴在瀑布前约定谁先进去、不伤身体的就拜他为王,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后面石猴称王就没有依据了。学生复述时,教师还要关注意思表达得是否清楚、语句是否连贯、态度是否自然大方等。
4.课外拓展阅读《西游记》整本书。
教师可根据学情,开展相关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把从书中读到的,或是在电影、电视剧中看到的《西游记》故事讲给大家听。在此基础上,结合“快乐读书吧”,推荐学生自主阅读《西游记》。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