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考虑怎么把“楚汉相争”这段璀璨的历史呈现给大家,想了很久,有一点是我内心比较坚定的,那就是,要读透这中国历史上最为激奋人心的八年历史,读懂刘邦和项羽这两个关键人物是重中之重。
前期已经解释过楚汉相争的基本逻辑,也介绍过刘邦在本质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今天就从根本上来梳理一下项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说起项羽,人们对他的情绪是复杂的,有的人惋惜,有的人厌恶,有的人幸灾乐祸,有的人落井下石,原因无他,就是因为项羽是那个时代最接近成功但最终却失败了的男人。
所以,要读懂项羽,关键是要读懂他的失败,更要摒弃他的失败,去读懂他的行为和人格。
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也算是出身名门了。但是,史书上对于他的父亲却无甚记载,估计他是幼年丧父,他从小是跟着叔叔项梁长大的,项梁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他父亲的角色。
项梁作为名将之后,作为亡楚之臣,心里一直对暴秦有一种天然的反叛心理。奈何形势不由人,当时的秦朝太强大,而楚国已经灭亡,他很多时候只能夹着尾巴做人。有一次,秦始皇巡游到了楚国地盘,项梁也只能带着项羽躲在人群之中,心里暗自鄙视,身体和表情却很老实。
反而是少不更事的项羽一点也不输气势,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呐喊,少年英气蓬勃而出。
说到这,有人会有所非议了,这不就是吹牛逼不打草稿吗?哪有什么少年英气呢?我还说我要当玉皇大帝呢?这个就不过多解释了,只想实实在在地告诉大家,所谓的权威是什么?权力它是自带威压的!高渐离也算是个成名的剑客了吧,但是他见到秦始皇时,被帝王之气压迫得两股战战,连拔剑的勇气都没有!荆轲拔剑了,所以荆轲更出名了。要在秦始皇巡游那种气场和排场之下,镇定自若地说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话,其实并不容易。大家若是不信,试一下去见比你大三级以上的领导,你就知道是什么感受了。
可见,项羽从小就充满壮志豪情!那么他的壮志豪情是谁培养的呢?对不起!像这种藐视一切的气概只能是他自己与生俱来的,谁也培养不了。
根据记载,在项羽小时候,项梁想要培养项羽各种军事格斗技术,但是项羽表示不屑一顾,对项梁说,这种一对一的单挑技术太没劲了,自己要学就学以一敌百、以一敌万的将帅之道。看看,人家确实是从小就格局大得很。
后世人在评价项羽的时候,喜欢用这样一句话“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这没有办法,项羽确实是历史上凭借天赋就可以吊打大多数人的怪物。
虽然项羽天赋异禀,但是由于出生在一个国破家亡的家庭,是龙他也得盘着,是虎他也得趴着,最开始的岁月他也只能跟着叔叔项梁流落江湖。
历史的拐点在于陈胜吴广起义吹响了秦崩的号角,项梁趁势而起加入了反秦队伍的洪流。凭借着父亲项燕留下的名望和出身将门的人脉,很快成为了义军中的一脉首领。
项梁在前期拉队伍的过程中,有一次去策反一个秦朝守城的长官,奈何那个长官意志不坚定,中途变卦,正是项羽一人手刃百人,震慑全场,最后才成功收编那支武装力量。历史上真正的为数不多的“百人斩”,项羽正是其中一个。
有项羽这个战神在身边,项梁就没吃过败仗!谁不服气就灭掉谁,就连那个以楚国贵族身份突然崛起的景驹也被叔侄俩轻松灭掉了。
也正是因为项羽太能打,所以项梁的队伍很快就在各路反秦义军中脱颖而出了。英布、刘邦等人都是在这个时候投靠他的。
但是,聪明的读者一定会发现,项梁这种爆发式的发展,其实背后是有一个致命的缺陷的,那就是他的红旗能扛多久?扛到最后他要扛谁的红旗?
所以,很多楚国的遗老开始头脑风暴了,找到了项梁,开门见山,各取所需,我们手里有你所需要的政治资本,你手里有我们所需要的军事资本,咱们合作吧。项梁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于是同意他们奉熊心为主的建议,并将范增等遗老封为上宾。
于是,项梁这支义军的性质在悄然间发生改变了,它正转向了其他诸侯国复国的性质了。性质变了,权力结构也就变了,矛盾的层次性也变了。以前是枪口对准秦朝就可以了,现在则诞生了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了,因为熊心是不可能安心当一个光杆司令的。
老天也是真给机会,项梁不久后由于孤军深入,在定陶之战中,陷入重围而齐国的田荣见死不救,最后兵败身亡。这样楚怀王熊心就名正言顺地重组楚军的军事权力结构了,结果很明显,项羽同志被晾到一边喝西北风去了。
随即,章邯围攻赵国,赵军死守巨鹿城,然后向天下求救。为了形成统一战线,也为了保障抗秦大业的总体利益,怀王决定发兵北上救赵。
但是,怀王这次发兵其实是很有讲究的。首先他兵分两路,一路北上救赵,一路西进咸阳。北上这支部队是由宋义当主帅,项羽只是个副将;西进这一支部队则是由刘邦领军,并定下了“先入关中者王之”的“怀王之约”。这样的安排背后有什么用意可想而知,直白点讲就是,便宜谁也不能便宜项羽。
果不其然,宋义率领北伐军走到安阳时就不走了,停在那里蹉跎岁月,动不动就是一个多月,任由一心想干革命的项羽怎么提建议,宋义就是摆出一副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架势,让项羽气得直跺脚。
而且,宋义背后还安排人与齐国商洽,准备派他儿子到齐国去担任国相。谁都知道齐国忘恩负义害死了项羽的叔叔项梁,这是不共戴天之仇,这么做不是摆明在恶心项羽吗?
最后,忍无可忍的项羽发动兵变,杀了宋义,夺了兵权,以天人之资创造千古留名的巨鹿之战。(也是这个时候,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值得重点关注,这是读懂项羽一根重要的隐线)
巨鹿之战后,项羽名动天下,被天下诸侯奉为“上将军”。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项羽才二十出头。
此后的项羽,秋风扫落叶、高岗落大石,率领诸侯联军以摧枯拉朽之势逼降了章邯,掘了秦朝的坟墓。
所以,我们在讨论秦朝的灭亡的时候,基本上可以说,秦朝是亡在项羽手里的。这也是项羽在历史上久享盛名的主要原因,太特么能打了!!!
但是,前面说了,项羽以一己之力在单挑垂死挣扎的秦朝时,刘邦在干什么呢?人家在悄悄地打着楚国的旗帜收拢项梁的残部,在大大方方地闯关中,还特么运气特别好地率先攻占了咸阳。
按照怀王熊心的约定,刘邦是应该成为关中王的。但是,如此这般,项羽心里作何想?不是项羽这个弟弟对哥哥刘邦不友好,而是哥哥刘邦投机取巧让人心里难以接受。所以在刘邦幻想自己成为关中王的时候,项羽率领诸侯联军扬言要打进关中!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很多人觉得项羽这个人太霸道,关中被刘邦先占了,他就要打刘邦,太不讲武德了。要知道,项羽当时率领的是20万诸侯联军,他的本部兵马只有5万左右,那些诸侯们起了个早,赶了个晚,关中被刘邦占了,他们什么都没捞着,他们会善罢甘休吗?所以,项羽对刘邦采取的“不妥协就火拼”的态度其实是势在必行的。
项羽对刘邦采取这次威逼的行动直接衍生出了两件对于项羽颇具争议的事情来,一件就是众所周知的鸿门宴,一件就是饱受诟病的分封天下。鸿门宴中,项羽没有当机立断地杀掉刘邦,被后世人讥讽为优柔寡断、妇人之仁,分封天下则被指责为开历史倒车,好大喜功。
这两件事确实是颇有争议,但是我们所有的质疑都是站在上帝的视角,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站在项羽当时的环境之中,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呢?或者说,能不能理解项羽的抉择呢?
先说鸿门宴,难道说在鸿门宴中杀掉刘邦一定就是项羽当时最好的选择吗?项羽当时就一定先知先觉地察觉到了以后和他争夺天下的一定是刘邦吗?这个建议是范增提出来的,项羽一定应该相信范增的建议吗?
当时刘邦是反秦义军的一脉,项羽如果真的杀了刘邦,那么其他诸侯会怎么想?而且刘邦在名义上是直属于天下共主楚怀王的,项羽又应该以何名义去杀他呢?就算项羽没有想得这么深远,当时项羽的直属兵力就只有几万人,其余都是各诸侯的盟军,若是因杀刘邦而引起诸侯恐惧,项羽真的有必胜的把握去控制局面吗?所以说,项羽并不糊涂,当时是不能杀刘邦的,项羽只是揣着个明白装糊涂而已。
而且,演义中的鸿门宴其实有很多经不起推敲的细节。
比如项伯为了不伤及救命恩人张良,所以连夜跑到刘邦营中去报信,这就经不起推敲。第一,项伯不至于这么无脑,要保住张良的性命方法有很多种,这种去报信的方法恰恰是最低效的一种;第二,行军打仗都是戒备森严的,项伯很难做到神不知鬼不觉;第三,项伯绝对不会因为刘邦几件礼物、几句好话、几个承诺就出卖侄儿去帮刘邦的。
又比如樊哙在项羽军中那一番舍我其谁的表演震住了项羽,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樊哙再勇猛,在项羽面前也只是个小弟弟,说句不好听的话,不够看!就凭他使劲喝酒、大口吃肉、高声说话就能震住项羽?项羽面前,他就是个渣!
还比如刘邦借口上厕所就逃出生天了,项羽的军营是敞开的?是来去自如的?上个厕所能花多长时间,大家心里没个数?上个厕所的时间,你刘邦就能变身土行孙,瞬间遁地回到军营了?
总之,鸿门宴这样的故事其实更多可能是专门为失败的项羽量身设计的。
再说说项羽分封天下的事!首先从社会制度来说,这确实是开历史倒车,但我们不能说开历史倒车就一定是错的,刘邦建立大汉之后,还保留了一半的分封制呢?
首先,当时跟着项羽一起齐聚关中的各国诸侯,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捞点功名和利益吗?这个时候项羽如果不分封,后果会是什么样?估计诸侯们会立马操刀砍死项羽。看看分封后有多少人因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而与项羽不死不休,就知道这背后的恐怖了!
其次,项羽当时并不是名义上的共主,上面还有一个怀王熊心在压着他,尽管那是一个光杆司令,但是人家的名分在那里,伤害不了你,但是让你挺恶心!项羽当时最佳的选择就是打着“共主”的旗号来行使共主的权力,先稳住各方势力的过激反应,然后再各个击破。
最后,项羽当时信得过的势力也就是巨鹿之战前那约五万兵力,算上战损和增员,也不会超过十万。如果当时他这么一支孤军,选择和全世界为敌,他真的有必胜的把握吗?人家打不赢他,耗也会耗死他。
所以,我们看待历史的时候,不要打开上帝视角去想当然,而是要读懂历史人物选择背后的合理性,项羽选择分封其实是合理的。
项羽也注定是一个受争议的人,分封之后,项羽没有选择驻扎在关中这个形胜之地,照样引起人们的吐槽,甚至还有人用“沐猴而冠”的故事来专门讽刺他。
先不说项羽的其他行为对错,单说当时的项羽放弃关中也是有原因的。大家看看他回到楚地是去干什么去了?是不是去解决头上紧箍咒楚怀王的事情了?人家先回家把这层约束去掉,在政治操作上是没毛病的。
只不过,项羽运气不大好,齐国的田荣与他有仇又对他不满,齐地率先乱了。
齐地一乱,其他心怀不满的诸侯也就跟着乱了,包括被剥夺了关中王位的刘邦,也包括一直没有被正规军承认的游击队长彭越,还包括跟同事张耳一直不对付而意难平的陈馀等。
若这所有的乱事一件一件来,相信在那个时代还是没有人会是项羽的对手,所有人都会被他逐步扫平。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高于世众必毁之,那个现实世界不会给项羽这么从容的环境,他陷入了“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
他打齐国,刘邦就还定三秦;他想去打刘邦,刘邦又说他没有别的意思,只想拿回自己应得的东西;他再一转移注意力,刘邦又联合彭越等人偷袭他的大本营彭城;他回师救援彭城,刘邦又逃到荥阳与他对峙、联合彭越跟他打游击;他打得刘邦受不了了,与他签订鸿沟之盟,却反过头来从背后偷袭他……
可以说,项羽是一个优秀的灭火队长,但是再怎么优秀,也架不住到处起火,最后只能葬身火海了。
说了这么多,好像项羽这一辈子也没做错什么事,那他为什么最后却偏偏失败了呢?要摸清项羽失败的原因,首先要搞清楚项羽的阶级属性。
项羽是贵族出身,这种出身在见识上是要优于刘邦这种普通人出身的。但是,贵族阶级也有贵族阶级的阶级局限性。随便举几个例子,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例子就是大家经常拿来说事的“项羽和刘邦对韩信的态度”。很多人因为韩信没有留在项羽手下,所以说项羽有眼无珠、不懂用人,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英布本来就是一个囚徒,他为什么得到项羽的重任了呢?韩信当初落魄到受胯下之辱了,项羽为什么会封他为官,还留在身边呢?而且项梁、范增等人对韩信都很器重!
刘邦就真的识才吗?韩信在他帐下差点被杀头了,后来凭借一句“汉王不想夺天下吗?”而侥幸活了下来,但也只是做了后勤部门的一个小萝卜头,所以才会一气之下撂挑子不干了。刘邦重用韩信有一半是看在萧何的面子上,有一半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跟他的识人之明其实并没有太大关系。
领导用人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看需要不需要。韩信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统帅三军!但是在项羽身上,他的这种能力同样很突出,他怎么会觉得自己需要韩信呢?他宁愿需要英布、龙且那样冲锋陷阵的猛将呀!
刘邦不一样,他帐下有樊哙那样打仗不怕死的猛将,缺的正是韩信那样排兵布阵、战略规划的统帅,有萧何帮他捅破那层窗户纸,他才会如梦初醒的!
所以,我们看待历史问题,不要老是争论一些表面现象,而是要想清楚背后的因果来由。
第二个例子就是说“项羽每次给下属分享的时候,官印都被他摸来摸去摸光滑了,还舍不得给人家”,这也是断章取义。
项羽这个人对下属的封赏有点过于谨慎是真的,但是,说他一毛不拔,那就属于诬陷了,英布不是被他封为九江王了吗?他还封了那么多诸侯,他真要是一毛不拔,他舍得吗?
项羽对于封赏下属那么谨慎也是有原因的,一个白手起家的老板,中途还经历了各种算计和背叛,他能不对封赏这种事谨慎一点吗?楚国遗老、新晋物质和他项家嫡系,他能不分清楚一点吗?
其实,这一点也可以解释范增和项家的人为什么老不对付,因为范增老是希望项羽打下来的家产全部交公,而项羽只是希望把公司最后变成他们老项家的产业,这就是根本矛盾。
第三个例子就是“项羽太倔强,从不懂得低头”。很多人就用这一点来惋惜项羽不肯过江东,指不定过了江东,还能东山再起呢?
但是,项羽倔强却并不代表项羽傻,他低过头。当我看到他低头的那一刻,忍不住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悲伤感。
项羽人生唯一一次低头就是向韩信低头,韩信占领齐地之后,齐国向项羽求救,项羽派龙且去救齐,结果被韩信团灭了。这个时候的项羽心生无力感,他派使者去劝说韩信自立,去争取三分天下的局面。
这是项羽第一次低头,也是最后一次。
很多人纳闷项羽为什么最后死活不肯过江东,因为过了江东,项羽就不再是项羽,他丢失的尊严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从上面几个例子来看,作为一个高贵的贵族,项羽身上最致命的缺点究竟有哪些呢?
第一点,因为高贵,所以看不见肮脏,也看不惯肮脏!项羽身上的贵族精神使得他遇到问题,总想堂而皇之去解决,他不明白这个世界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阴谋诡计、包括人心险恶。
第二点,因为高贵,所以容不得侵犯,也没有预防侵犯!项羽这个人就是一个富二代,这种人,你不去冒犯他,他大抵是能让你如沐春风的。但是,你只要冒犯他了,他一定会让你觉得生不如死。这就有点把利益看得太绝对化了,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弹性。
第三点,因为高贵,所以即便看到丑陋,也要保持骄傲。项羽爱虞姬,多么美好的感情,最后只能用一个“死”字来成全;项羽恨刘邦,多么痛的教训,但是他却一次又一次地相信刘邦的口头承诺;项羽信自己,多么强大的实力,最后只能用馈赠尸体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不败神话。
一个贵族也好,一个平民也罢,其实人最难的就是跳出自己的阶层去思考问题,最容易的就是断章取义地站在自己的阶层说别人的问题。
项羽的失败,归根到底,在于他站得太高,他没有感知到最底层的逻辑和声音!也在于他以宗族势力为支撑的法家思想去对抗了团结了广大社会阶层利益的儒家思想。
很多次,在某些企业中,听到一些一知半解的领导开会的时候装作有学问的样子,老拿项羽出来做反面例子,我心里就不由自主地冒脏话!
项羽的失败,其实并不是他个人的失败,而是在于那个时代,他所代表的阶层注定失败。
历史的车轮压过圣主、压过诸侯、压过贵族,它要压到更下面一层的士族集团身上去了,楚汉相争,正好处于这个交叉点上,而此时的刘邦恰好代表了更多人的利益。
所以,项羽败得不冤,也败得不丢人!即便失败了,项羽依然是人们心目中当之无愧的英雄,这便是最好的答案!
一个二十多岁掀翻一个帝国的神勇之士,一个留下霸王别姬千古名曲的痴情之人,一个导演破釜沉舟的不世天才,一个纵横天下所向无敌的西楚霸王……谁有能多说什么呢?
当一个高贵的灵魂,倒在模糊的现实之中,孰是孰非孰知道!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