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非遗精致而年轻(非遗传承人越来越年轻)

他让“非遗”精致而年轻

邱昌明教杨文“择笔”。

他让“非遗”精致而年轻

湖笔制作技艺“刻字”工序。

他让“非遗”精致而年轻

晾晒中的湖笔头。

扫一扫,看湖笔制作过程。

1994年出生的杨文坐在工作台前,神情认真。他左手握笔,右手持工具,双手配合进行着湖笔制作技艺中的一道重要工序——“择笔”。“择笔”是对半成品的湖笔进行最后的检验和修整的环节,其目的是让笔头达到“尖、齐、圆、健”的品质要求,这也是湖笔与其他种类毛笔制作工艺相比特有的一道工序。在杨文身旁坐着一位老人,他双手进行着相同的动作,但手法显得更加利落和娴熟。这位老人名叫邱昌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湖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杨文的师父。杨文不时侧头学习老人的手法,老人也频频向他指点要领。窗外的阳光铺满了工作台,也照在了新老匠人的手上。

毛笔最初的制作方法是在枝条上扎上一束兽毛,兽毛包围在笔杆的外围,并以丝线缠绑。到了秦朝,大将蒙恬用兔毛制作笔头,并将笔杆一端挖空,将笔头嵌入其中,这种改良奠定了之后毛笔的基本形态,而蒙恬也因此被后世称为“笔祖”。善琏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这座充满江南水乡风韵的小镇的制笔业历史悠久,镇上以制笔为生的居民众多,因此地为湖州所辖,故其所产毛笔被称为“湖笔”。著于明朝弘治年间的《弘治湖州府志》如此记载:“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琏。”善琏的制笔者秉承蒙恬的制笔之法,并在镇上建起“蒙公祠”,每年定期祭拜,以盼笔业兴旺。南宋时期,大量笔工为躲避战乱迁往江南,部分定居湖州,又因南宋都城迁至临安(今杭州),于是邻近临安的善琏制笔业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湖笔从此逐渐兴盛。

邱昌明与杨文师徒二人因湖笔结缘。邱昌明出生于1950年,凭着对手工制笔的兴趣,16岁进入了善琏湖笔厂。他从学徒做起,学习的第一项制笔工序便是“择笔”。湖笔的制作包括笔料、水盆、结头、蒲墩、装套、镶嵌、择笔、刻字共八大工序,每个大工序下又分为多个小工序,总计120多道。学习技艺要潜下心,要坐得住,要吃得苦,邱昌明如今是这样说的,当年也是这样做的。在善琏湖笔厂工作了10年后,他也带起了自己的徒弟。1980年,邱昌明开始参与笔厂的管理工作,这让他进一步对湖笔生产流程有了整体的了解和把握。1985年,邱昌明成为副厂长,7年后任厂长。邱昌明说湖笔是他一生的事业,能坚守这份热爱的事业,他是幸福的。2008年,邱昌明退休,离开他工作了42年的笔厂。

虽然退休了,但邱昌明依然思考着如何将湖笔制作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湖笔厂是一个传授技艺的好选择,但邱昌明发现,大多数笔厂的工人在退休后便不再从事这一行,他说,这样一来,手艺终究还是要断的。2019年,邱昌明见到了杨文,这个相貌清秀,性格内敛,痴迷传统手工艺的年轻人让邱昌明看到了希望。“这孩子爱好手工艺,很喜欢湖笔,聪明伶俐,悟性好,还沉得下心,静得下气。他问我能不能做他的师父,我说我很愿意。”

邱昌明决定把湖笔制作技艺传授给杨文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杨文经营着一家自己的湖笔店铺,自己生产,自己销售,不存在“退休”问题,技艺传下去的可能性也大大地提高了。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湖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邱昌明认为,技艺不仅要用适合的方式进行传承,也要传给适合的人。师徒二人的传承故事从此开始。关于技艺,邱昌明对杨文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虚心勤奋的杨文也刻苦钻研,不舍昼夜,师徒缘分持续至今。邱昌明感慨说,如今年轻人愿意做传统行业的少了,认为学习过程枯燥,耗时间,最重要的是工资低,然而湖笔制作技艺中的最重要的两项工序“水盆”和“择笔”至今无法机械化,技艺没有人学就会失传,这是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事实上,传统制笔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因为笔是书写文字的工具,文字是文化的载体,现在喜爱传统文化,喜爱书法、学习书法和绘画的人很多,这就需要大量毛笔,而湖笔作为一类优质的毛笔,精工细作,书写体验好,市场需求量很大。杨文愿意学,愿意从事这个行业,我就会尽我的所能教给他,支持他。”

“我很感谢我的师父。”是杨文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的第一句话。杨文从小就对手工艺充满好奇与热情,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手工艺比赛,他享受做手工艺的过程,那令他心态平和,身心放松。在2018年正式接触了湖笔制作之后,杨文便决定从事这一行业,那时他最渴望的就是能拜一位良师。在经人介绍与邱昌明结下师徒缘分后,杨文便一头扎进了湖笔制作技艺的学习中。学手艺是很难的,仅仅“择笔”一项的手势动作就要学习三四个月。杨文一点一点地学,从早上8点开始做到中午12点,吃过饭又继续做,一直到深夜,其间他没有觉得辛苦,也不觉得枯燥,他说也许他和湖笔就是有缘分,注定要成为一个手艺人。

杨文目前经营着湖笔店铺,店里摆满了各式湖笔,可以满足使用者对笔的粗细、大小、软硬的要求。作为年轻人,杨文深知网络的重要性,他拥有自己的网店,销量亦十分可观。如今,他的店里参与制作湖笔的员工有12人,平均每月能卖出5000支湖笔。杨文知道如今年轻人更青睐新兴行业,从事传统行业的较少。为了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湖笔的制作过程,感受湖笔文化,杨文在短视频平台上注册了账号并定期发布视频或进行直播,内容包括对湖笔的介绍和展示,以及他制作湖笔的过程。他会告诉观众什么样的笔是高质量的,不同类型的湖笔的书写体验是怎样的。杨文觉得视频这种直观的形式在当下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同时也易于传播。他的账号目前已有4000多个“粉丝”,一条视频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万的浏览量。不少网友会在视频下留言,其中令杨文感触最深的一条是这样写的:“中国传统手工艺需要传承,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去从事!”

除了继承传统,杨文也在不断尝试对湖笔进行改良,以适应使用者的需求。“比如,我们会在笔头的羊毫中加入猪鬃或化纤,让笔头的弹性更好。我经常会去和书法家聊,让他们试用,寻求改良建议。我自己很喜欢书法,也在练习书法,这样自己就可以知道用起来怎样,如何改进。产品上我们会对笔杆等部分进行文创设计,包装上也会加入中国风的元素,让笔更加精致,更能吸引年轻人。我们网店的统计显示,60%顾客都是15-35岁的年轻人。”

目前,杨文还在与当地的中小学合作组织研学,向学生展示湖笔文化。他会让学生们走近他的工作台,他一边做一边解说,然后让学生亲自去涂画。“我的想法很简单,祖辈留下来的东西要传下去,不能消失,同时也要创新,把传统融入现代,把非遗做得精致,让非遗可以年轻化。”(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鼎文并摄)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3年 9月 25日 上午8:59
下一篇 2023年 9月 25日 上午9: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