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部关于北宋神宗年间的小说,对书里的官阶制度看得是眼花缭乱的,所以整理一份不算成熟的北宋的武官官制,供大家讨论一下。
北宋的武官官制非常复杂,主要分为阶官和职官两种,还有类似阁职、遥郡官俗称美官等虚衔。阶官,也称本官、寄禄官,它类似于一种“行政级别”或“工资级别”,决定了官员本身的官身阶级,也决定了其最基本的薪酬、福利、待遇、地位等等,简单来说就是相当于现在军衔制度,如上校、上尉之类;而职官,也就是差遣,武官实际担任的职务,就是团长营长之类。这种官职和差遣分离的做法,也为后世所继承。比如有一人担任着团长,军衔为上校,那么按宋代的说法,团长是差遣,上校就是本官。
一、先说阶官,宋朝的官制发生过三次变化,分别是政和以前武将官制(1116年前),政和官制(1116至1131)和绍兴官制(1131以后)。
前为政和新置,后为政和前的名称。
太尉 政和新置,以太尉本秦之主兵官、遂定为武阶之首。 正二品 1
横班正使,从高到低。
通侍大夫 内客省使 正五品 2
正侍大夫 延福宫使 正五品 3
宣正大夫 履正大夫 正五品 4
协忠大夫 并政和新置。 正五品 5
中侍大夫 景福殿使 正五品 6
中亮大夫 客省使 从五品 7
中卫大夫 引进使 从五品 8
翊卫大夫 从五品 9
亲卫大夫 从五品 10
中缺
拱卫大夫 并政和增置。 正六品 12
左武大夫 东上閤门使 正六品 13
右武大夫 西上閤门使 正六品 14
横班副使,从高到低。
正侍郎 正七品 15
宣正郎 正七品 16
履正郎 正七品 17
协忠郎 正七品 18
中侍郎 并政和增置。 正七品 19
中亮郎 客省副使 正七品 20
中卫郎 引进副使 正七品 21
翊卫郎 正七品 22
拱卫郎 并政和增置。 从七品 24
左武郎 东上閤门副使 从七品 25
右武郎 西上閤门副使 从七品 26
熙宁三年(1070),改审官院为审官东院,又设审官西院,主管原属枢密院的阁门祗候以上至诸司使等武臣的考课和常程差遣。元丰改制,废除审官东、西院其权归尚书省吏部。
诸司正使,从高到低。
武功大夫 皇城使 从七品 27
武德大夫 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使 从七品 28
武显大夫 左藏库、东西京作坊使 从七品 29
武节大夫 庄宅、六宅、文思使 从七品 30
武略大夫 内园、洛苑、如京、崇仪使 从七品 31
武经大夫 西京左藏库使 从七品 32
武义大夫 西京作坊、东西染院 礼宾使 从七品 33
武翼大夫 供备库使 从七品 34
诸司副使,从高到低。
武功郎 皇城副使 从七品 35
武德郎 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副使 从七品 36
武德郎 左藏库、东西作坊副使 从七品 37
武节郎 庄宅、六宅、文思副使 从七品 38
武略郎 内园、洛苑、如京、崇仪副使 从七品 39
武经郎 西京左藏库副使 从七品 40
武义郎 西京作坊、东西染院、礼宾副使。 从七品 41
武郎翼 供备库副使 从七品 42
主管大小使臣的三班院。
大使臣,从高到低。
敦武郎 内殿承制 正八品 43
修武郎 内殿崇班 正八品 44
小使臣,从高到低。
从义郎 东头供奉官 从八品 45
秉义郎 西头供奉官 从八品 46
忠训郎 左侍禁 正九品 47
忠翊郎 右侍禁 正九品 48
成忠郎 左班殿直 正九品 49
保义郎 右班殿直 正九品 50
承节郎 三班奉职 从九品 51
承信郎 三班借职 从九品 52
未入流品的杂阶、低阶武官。从高到低为:
三班差使
三班借差
殿侍
大将
正名军将
守阙军将
以上就是一直到南宋初年的武将官阶情况,先比较品,同品官职就比较阶次。
二、看到上面那些阶官,会有人会问,当一名武将,从阶官来说,升到正五品之后,上面好像就是太尉啊?一下子从正五品到从二品?其实,在这个中间, 还有从四品的诸卫将军,正四品的诸位大将军,从三品的诸卫上将军,正三品上护军这些环卫官。
此外,就是“遥郡官”和“正任官”:
节度使(从二品)、
节度使留后又名承宣使(正四品)
观察使(正五品)、
防御使(从五品)、
团练使(从五品)
刺史(从五品)
这些武将虚衔,如果是单令的阶官,那就是正任官,也叫贵官。如果是阶官再加以上各使官,那就叫美官,也称遥郡官。
举个例子:庆历初年,被范仲淹评价为“忠勇敢战、身先士卒”的大将王信,他的官职,是鄜[fū]延路钤辖、西京作坊使、贵州刺史。其中“鄜延钤辖”是他的差遣官职,大体相当于鄜延军分区边防野战兵团的副司令。而“西京作坊使”则是他的寄禄官阶(诸司正使类,第29级,正七品)。
按宋制,一名军官的寄禄官阶如果已经升到诸司正(副)使或者横行正(副)使的了,如果再有军功,则除了给他们升级别之外,还可以有另外的升迁思路:不改变原来的级别,但赋予他荣誉加衔。
而“遥郡官”和“正任官”,就是两大档次的荣誉加衔。
以王信为例,他之前是鄜延钤辖、西京作坊使,后来立了军功,但官阶并没有变,仍然是西京作坊使。那要如何才能体现朝廷的嘉奖之意呢?这时就可以在原来的官职基础上,直接给他添上荣誉加衔,封个遥郡官“贵州刺史”就好了。
王信的这个“贵州刺史”,就是个遥郡官。所谓“遥”,即“遥领”的意思。这个头衔并不意味着王信要到贵州处理公务,而仅仅只是表示一个官阶,其作用就在于增加工资待遇。
到了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十月,王信因功升迁为保州刺史、本路部署,这里的保州刺史是单独使用的,因此就是个“正任官”。而由遥郡变成正任,事实上意味着升迁。所以王信由贵州刺史变保州刺史,“刺史”名头虽然没变,但实质上已经算是升官了。这种升迁,在宋时还有个专门的名称叫“落阶”。意思是扫落、去掉遥郡官名之前的各种官阶名称,而转为正式的正任官。
而同一时期的狄青由于协助种世衡修筑清涧城有功,他的官阶由鄜延都监、西上閤门使迁为秦州刺史、泾原部署,差遣官职由一路都监转为一路部署,越过路分黔辖而连升两级,这个自不待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寄禄官阶,也发生了很大飞跃。
按正常的升迁逻辑,狄青的西上閤门使,可以直接变为“西上閤门使、秦州刺史”,给他加上一个遥郡官“刺史”就好。如之前所言,这本身已经是一种拔擢。
但狄青这里的“秦州刺史”是单独使用的,因而这个刺史是正任官而非遥郡官。它意味着狄青由西上閤门使直接跳过了遥郡加衔,而得到正任加衔。这不仅是拔擢,而且是超拔。
而事实上,这些武将虚衔,作用比阶官还大,很多武将官职大小的比较,都是通过这些虚衔来比较的,大家可以理解成阶官的一种补充。依照北宋的武官官制,武臣第一阶是节度使,第二阶是节度留后,前者是从二品,后者是正四品,但两者之间,被没有正三品、从三品这两个品阶的官职,而节度使往上,也没有正一品,从一品两阶官职。节度留后往下,便跳过从四品,为正五品的观察使。再下,是皆为从五品的防御使、团练使和刺史。以上正任诸使号为贵官,同一朝中,领军武将能得到贵官的,只有屈指可数的数人。
三、再说武将的职官,也叫差遣
其实北宋的武将差遣也有好多种,这里列举一些较为常见的。
先说为数仅有十数的三衙管军,是大宋军方的最高将领,都是起居八座的太尉,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的正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再加上捧日、天武、龙卫、神卫上四军的两个四厢都指挥使,总共是十一个差遣位置。
再说地方路、州、军、监的差遣,宋代实行朝廷、府州、县三级政制,在朝廷与府、州间设“路”(类似后代的“省”),作为行政监察区及军区,依照编制,一经略安抚使路,应有都总管、副都总管各一人,钤辖二人,都监四人,但这是全路的高级将领数目。都总管一般由经略安抚使来兼任,一般也都是文臣来任职这个位置。
武臣任职统军,跟文官一样,都讲究着资序。正常的依照资序升迁,是“由正将而边守、州钤,由边守、州钤而边帅、路钤,由边帅、路钤而都钤、总管。
最后是宋朝军队编制:大凡5人为伍(伍长)→5伍25人为押(押正)→2押50人为队(正副队将)→前后2队100人为都(马军=军使、副兵马使;步军=都头、副都头)→5都500人为营或部(正副指挥或正副将)→5营2500人为军(正副统制、同统制、统领)→几军为厢(正副都统制);厢为受中央直接指挥的最高作战单位,由文职使相(或兼都统制)指挥;营(部)是作战的基本单位,步兵1营(部)为500人,骑兵1营(部)为400人。
军将分三级:1.将校:自都统制、统制、统领、正将、副将、准备将、部将、队将共为八级,队将为最低一级军官;2.节级:包括都(队)的军头、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3.长行:即军兵。
纳兰潜艇-宋朝武官升迁资序细解
思明居士-完整的阶官与官职合一的阶官
其他未一一列明的出处,敬请原作者谅解。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