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默默守护我们的餐桌(是谁守护了这座食堂)

谭雄伟

俄乌都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是全球第一和第二的小麦出口国。欧盟、北非、中东等对俄罗斯和乌克兰农产品高度依赖。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国际粮食价格迅速飙升,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俄乌冲突可能导致国际食品和饲料价格上涨8%—20%。一场全球性粮食危机近在咫尺。

中国的耕地只占世界9%,却要养育世界近20%的人口。超14亿人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202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大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10日下午,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那我们种业到底哪里被“卡脖子”,为何俄乌冲突导致的粮食危机我们感受并不明显,是谁在默默守护我们的餐桌?

主粮安全保障国家安全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作为特殊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就是国家安全。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我国适合耕种的土地不多,因此制定18亿亩耕地的红线。要实现口粮自给率可控只能在亩产上实现突破。袁隆平院士和他的杂交水稻可谓“国之重器”,守护着我们的主粮安全。他的杂交水稻从1964年成功选育后,从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到15吨,2020年又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达170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50%以上,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万人。

可当亩产提高临近极限时,就必须谋求更多的可种植空间。袁隆平院士团队瞄准了我国现有的15亿亩荒芜的盐碱地,其中约2亿亩具备种植海水稻的条件。2021年袁隆平院士团队研发的耐盐碱水稻平均亩产达802.9公斤,海水稻如果能发展到一亿亩,按照每亩增产300公斤算,可以增产300亿公斤粮食。等于湖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可以多养活1亿人。

一稻济世,万家粮足。现在我国主粮自给率达到90%以上,不论国际粮价如何波动,对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并不敏感。可能我们平时吃杂交水稻的时候不多,但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我们才有资格惬意的品尝各种口味的米饭。

油料竞争关乎国家竞争

食用油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品,年人均消费量达到24.8kg,是和粮食同等重要的战略物资。目前我国70%的食用油依赖进口,自给率仅30%。而食用油又以大豆为主,2021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640万吨,同比下降16.4%,进口量9652万吨,自给率仅15%左右。大豆种植亩均成本是美国的1.3倍,单产不足美国的60%。

为何在食用油市场上几乎失守,是因为美国大豆凭借转基因、机械化等形成的“高油、低价”优势,不断涌入中国。一船美国大豆从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出发,运到天津港的到货价格甚至还比东北大豆便宜。同时,外资在大豆收购、储存和运输上拥有完整链条,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加工业布局,从而在国际大豆贸易中具有优势定价权。在2000年初开始,通过一系列价格战,迫使大量国内粮油企业破产,孟山都、ADM、邦吉、嘉吉为首的外资粮食企业趁此机会介入中国大豆产业市场,以极为低廉的价格控股收购或者参股了中国八成以上的粮油集团。

“油瓶子”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官春云院士站了出来。大豆并不是唯一的食用油来源,菜籽油作为国产植物油第一大油源,占比达55%。1987年,官春云院士育成我国第一个国家审定的低芥酸、低硫苷“双低”油菜品种湘油11号,填补了我国双低油菜空白,被誉为“最健康的油”。从30公斤、100公斤到150公斤,油菜亩产节节高升。团队先后共主持育成优质高产油菜新品种19个,在湖南、江西、广西等地大面积推广种植达2.1亿余亩。

正因为官春云院士的突破,让我国食用油能够再开赛道。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油菜花里望丰稔,油菜有能力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

为充分利用好南方4亿亩冬闲田资源发展油菜生产,增加总体油料供应。官春云团队选育出亩产可达150公斤的特早熟油菜新品种5个,填补了国内特早熟品种空白,通过“稻油稻稻油”间隔种植,有效利用南方冬闲田油菜种植面积,不占耕地、反哺稻田。

以重任行畏途,至远期,惟君子为能及矣。在官春云院士及团队六十年的坚持下,我国食用油正在绝地反击。

现代养猪实现吃肉自由

猪为六畜之首,猪粮安天下。猪肉消费占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的比重超60%,年消费量约5500万吨。但目前我国近90%的生猪市场种源供给却是国外引进的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白猪,即“杜长大”。杜长大由于吃得少、长得快、瘦肉率高,几乎成为世界主流猪种。

我国本地猪种虽然肉质优于杜长大,但是在成本上相差甚远。这是否意味着只要引进杜长大的种猪即可以一举解决种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杜长大品种中的优良种猪是不对外出售的,而对外出售的种猪经过几代繁育后会出现关键性状退化。陷于“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循环中,始终难于摆脱对国外优秀种猪的依赖。

在饲养环节,传统的生猪产业还存在养殖企业多、小、散,环保水平差,饲料受原材料影响价格波动大,非洲猪瘟来势汹汹等原因,严重影响我们实现猪肉自由。

破而后立,诸多不利的条件,反而打破了传统的生猪产业链,在众多科研人员的努力下,众多资本逐步进场后,催生出养猪2.0版本的产业链。

首先是印遇龙院士团队进行了“地方猪优异基因筛选与挖掘、猪饲料转化率提升、科学化养殖”等一系列工作,成功助推宁乡花猪成为中国“四大名猪”、选育的“湘沙猪”获批农业农村部生猪新品系,并将生猪养殖的料肉比从4:1降到了2.8:1,大幅降低养猪成本。

其次,以扬翔农牧、佳和农牧、汉唐农牧等大企业主导的现代化集成猪厂逐渐成为主流。猪仔住在“五星级猪圈”,地处深山、人畜分离,里面有沉淀收集粪污的处理系统、采用湿帘加负压降温的“空调”,还有能解决水资源浪费的“直饮水”。从进厂到出栏,全工业化流程,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高品质。

最后是科技赋能,以湖南生猪大数据工程中心为例,搭建全基因组+大数据评估的种猪大数据平台,提供种猪数据管理、统一遗传评估计算、联合育种排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精准选种选配、种公猪监控及贡献评价、种猪和精液交易、数字化兽医技术、养殖成本供应链等专业服务,实现了养猪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

种业突破就是产业突破

如果说守护米袋子、油瓶子和肉筐子是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那守护菜篮子、鱼篓子、果盘子的背后,反映的则是人们的需求已经从吃饱转向吃好,吃得健康,吃得营养。正如今年两会上,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树立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虽然由于起步较晚的原因,我国种业在畜禽和高端蔬菜还任重道远。但每突破一个领域,就意味一次产业升级,能够在产业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辣椒在种植蔬菜中属于加工类型最丰富、种植面积最大的单品。我国辣椒常年种植面积超3400万亩,有近2500亿的市场。目前全国登记有4000多个品种,全世界有上万个品种,是品种最丰富的蔬菜,同时也占全球调味品市场的30%。辣椒也是商业化育种最多的蔬菜品种。其中由邹学校院士团队研发培育的湖南本地樟树港辣椒市场超20亿,核心区每亩可产出8-10万元,利润率超400%。外围区利润率也在200%以上。

刘仲华院士团队研发茶叶提质增效和深加工关键技术引领我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安化成为中国茶叶税收第一县、全国茶叶百强县第一,2007年至2020年,安化茶园面积从10万亩发展到36万亩、茶叶加工量由1万吨增加到8.5万吨、综合产值由6亿元增加到230亿元,累计纳税近16亿元。茶叶加工企业由15家增加到21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全县14.86万贫困人口中有近10万人因茶脱贫,创造了产业振兴的“安化模式”。

科技创新支撑种业创新

无论是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还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饮食需求,都是为了守护好老百姓的餐桌。两会上,总书记再次明确,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湖南代表团就以全团名义提交了一份《关于支持湖南牵头组建生物种业国家实验室的建议》,提议考虑到生物种业涉及领域宽、中国农业生态区域多样等实际情况,面向世界种业科技前沿,整合中国种业科研机构、高校院所、龙头企业优势力量,共同参与建设以“总部+基地+网络”为模式的生物种业国家实验室。打造国家种业创新战略科技力量,为提高我国生物种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提供有力支撑。

长沙种业产业链主导园区隆平高科技园内,有官春云、印遇龙、邹学校、刘仲华、刘少军、柏连阳、单杨共8个农业领域院士团队,副高以上种业人才超1000人,是中国生物种业尖端人才最密集的区域。有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农业类科研院校20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9个,是中国乃至世界生物育种研究院所最密集的区域。种业企业298家,是中国生物育种企业最密集的区域。长沙“种业硅谷”也将为中国种业贡献尽可能大的力量。

把创新的底色擦得更亮。全力服务岳麓山实验室建设,加快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2+8”科研体系构建支持种业重大创新平台、产业孵化平台、质量检测平台、大数据平台、繁育示范基地建设。优化创新生态,建立健全扶持引导、科研机构技术支撑、企业产业应用的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创制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技术、新基因、新品种,建设全国杂交水稻创新引领区、生猪核心种源先导区、优质食用菜籽油“三高两低”品种研发优势区、果菜茶品种改良示范区、内陆特色水产种业试验区、生物种业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种业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诞生地。

把种业的招牌叫得更响。推动隆平生物种业产业园、隆平生物种业创新中心等核心产业载体建设,三年新增产业载体面积150万平方米以上,集聚更多种业领军企业。发挥政策资金引导作用,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开展重大战略性品种培育和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示范,推动种业创新成果就地转化,打造种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承接地支持隆平高科等头部企业并购重组、加大研发投入,打造一批能与国际种业巨头同台竞争的民族种业“航母”,夯实种业振兴的市场主体基础。引进一批种业领军企业,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

把产业的环境做得更优。开展升级改造、腾笼换鸟,推动教育、卫生、医疗、文化、公共服务等要素完善。加快推动院士专家楼、高端人才公寓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就医就学等个性化服务,营造低创业成本、高生活便利、高品质服务的人才环境。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用自贸区的制度创新要求倒逼效能提速,推动行业制度创新。将长沙建设为种业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自贸片区的核心增长极和产城融合的一流示范区。

(作者系隆平高科技园党工委书记)

[责编:胡什]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3年 6月 27日 上午9:53
下一篇 2023年 6月 27日 上午9:5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