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炎炎烈日让很多市民爱上了草坪、树荫,特别是清晨和傍晚、夜间时分,还会有很多家长带着幼儿到户外活动,这样一来,被各种虫子叮咬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
常见的“肇事”虫子有隐翅虫、蜱虫、臭虫、螨虫、毛虫等。专家提醒,一旦被虫子叮咬,很多人会习惯性将它拍死,然而这样做可能很危险。
夏季这几种虫子要当心什么?有啥防治措施?被咬后怎样正确处理?往下看!
第一类:隐翅虫
特点
本身不咬人,但是体内有毒液,被打死后毒液会流出来。
罪行
皮肤沾染其体液后出现红斑、水疱、脓疮甚至糜烂,而且拍死它的手摸到哪毒液就带到哪,有的还会出现发烧、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
防治策略
一旦皮肤与隐翅虫虫体接触后应立即清洗或涂以碱性溶液,如氨水等。
皮损处涂薄荷芦柑石洗剂,或氧化锌油水等。
切勿在皮肤上拍打压碎虫体,可用嘴吹掉或甩掉,以防其酸性毒液沾染皮肤。
第二类:恙虫
特点
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灌木丛边缘、草丛及河岸。
喜欢叮人体潮湿部位,如发际、颈项、腋下、腹股沟、四肢等。
被叮咬后99%都会产生黑色焦痂。
罪行
被咬后患者出现高热,通常会出现肺炎、肝炎及心脏和肾脏的损害,易被误诊。
防治策略
避免在草丛灌木中躺下休息。
户外活动后,换衣洗澡,重点擦洗腋窝、腰部等皮肤部位,可减少被恙螨叮咬的机会。
恙虫病首发症状是高热,除了眼睛红,会有皮肤红肿,四肢麻痹,恶心嗜睡等。如果野外活动后长时间出现高烧不退,且腰、腋窝等处发现焦痂,要警惕是否患上恙虫病,应及早就医。
第三类:蜱虫
特点
长卵圆形,背腹扁平,呈红褐色或者灰褐色,一般如芝麻粒大或米粒大。
吸饱血后会胀大如黄豆
吸血后会往体内钻,很难拔下来。
罪行
被蜱虫叮咬的人发病前会有1至2周的潜伏期,之后可能会出现高热、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防治策略
去野外外露部位涂抹驱避剂,离开时检查衣物防止被蜱虫附着。
如被蜱虫叮咬,不能硬拽硬拍,可用乙醚、煤油等涂抹虫头或在旁边点蚊香,让其松口。
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第四类:臭虫
特点
臭虫是以吸人血为生的寄生虫。若虫的腹部背面或成虫的胸部腹面有一对半月形的臭腺,能分泌一种有特殊臭味的物质,使它臭名远扬。
罪行
被臭虫叮咬后的主要症状是瘙痒难忍,少数人还会出现过敏症状,不仅局部红肿,而且全身都会产生丘疹、红斑,严重时还可致皮肤溃疡化脓。
被臭虫叮咬后不要使劲抓挠,更不要用手挤,以免造成感染,建议到医院皮肤科就诊。
防治策略
不断敲击床架、书橱、被褥等,将臭虫从隐蔽处震下,然后杀死。
用沸水烧烫可迅速杀死臭虫各龄虫态及虫卵。
太阳光下暴晒,可晒死臭虫。
第五类:毛毛虫
特点
毒毛蛰入人体皮肤后,往往随即断落,放出毒素。
罪行
被毛毛虫蛰伤后,皮肤会出现刺痛烧灼感,皮肤表面变红肿,甚至化脓溃烂,严重者还可以引起荨麻疹、关节炎等全身反应。
防治策略
可先在放大镜下观察,一定要先使用胶带把红肿部位的“毛毛”拔掉。
有全身症状时,尽快到医院就诊。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千万不要因为瘙痒用手去抓。
第六类:黄蜂
特点
其毒液为酸性,能损害心肌,引起过敏反应。
罪行
导致皮肤红肿、疼痛,甚至出现皮肤坏死,并引起头晕、腹泻、血压升高。
严重者全身水肿、昏迷,引起心肌炎、肝炎、记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
防治策略
轻度蛰伤:用碱性水冲洗。
重度蛰伤:用手挤出毒液,或用碱性液体冲洗。
切记不可用红药水或者碘酒涂抹,会加重肿胀。
伤口近心端结扎止血带,每隔15分钟放松一次,结扎时间不宜超过12小时。
被蛰伤者呼吸困难、呼吸声音变粗,要立即送医救治
第七类:螨虫
特点
夏天还是家居生活中螨虫高发季节,棉质寝具上最容易附着螨虫,可导致螨虫繁殖。据专家介绍,梅雨季节前后,十分之一的皮肤病患者都是螨虫导致的过敏性皮炎。
罪行
被螨虫叮咬后,会出现水肿性丘疹、丘疱疹,其上有小水疱,常伴有抓痕与结痂,继发感染可出现脓疱。
防治策略
相对湿度控制在50%以下,是控制螨虫最常用的方法。
及时清洗和晾晒床上用品与衣物。
除螨产品杀菌、防螨。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