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为了工作得罪人

纪伯伦有部散文作品,书名意味深长:《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我身边大多数人没有忘记,我们去工作,不是为了满足争强好胜,你死我活的兽性;我们工作是为了可以更从容、更心平气和地生活。

但总有些人会在工作中失去理性、走火入魔,会把工作上的矛盾,转化成私人恩怨,甚至弄得鱼死网破。

我认识两个市场策划人员,原来是一个组的,俩人对方案的意见常常相左,本来和而不同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两人不知怎么搞的,喜欢互相使绊子,日日相见,日日冷嘲热讽,就有了积怨。

有一年双十一加班备战的时候,两个人都加班到很晚,本来大家是“战友”,应该同舟共济,结果俩人却为了一个具体的方案细节争论不休,最后凌晨十二点多在公司干了一架,弄得办公区一片狼藉。

事后,尽管俩人辛苦备战一个多月,绩效奖金却各被扣了50%,其中一人还被调离了原岗。

为了工作得罪人,其实是毫无性价比的一件事。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因为工作跟别人翻脸。

永远不要为了工作得罪人

01

得罪的人,最终是在伤害自己的利益

职场是个名利场,得罪人伤害的是自己的利益。

在《你值得被理解》一书中,林涛刚进公司时,遇到非常关照自己的“哥们”马洪。

然而,在销售主管竞聘讲演上,林涛却傻眼了,马洪的方案的思路和林涛一模一样,数据却做得比林涛的还要详细。

没错,马洪却窃取并改进了林涛的方案,以此得到了主管的位置。

职场上很难有永远的朋友,利字当头,才是职场的真相。

如果你没有马洪的卑鄙毒辣,只能警告你,远离这种人。

心理学家肯尼斯·格根提出“关系流”的概念,关系其实是流动的。

而在职场,关系真正的流体呈现的并非友情的状态,也并非怨恨的状态,职场最根本的“关系流”是利益的流动。

小张所在的公司最近经历重大的股权和高层人事变动,单位里人心惶惶,不知道事态如何发展,所以空前团结。

因此,就连一直以来跟他有竞争关系并且不太友好的一个销售主管,最近都有意无意地向他示好。

可见,职场上的矛盾和竞争关系完全是立场所致,很多矛盾其实都是暂时的,次要的,犯不着因此相互得罪。

前些年,有些不太专业的HR,经常得罪员工,尤其是在招聘和裁员的关口。

有位匿名的HR透露,一次辞退一名女员工后,被冲进办公室的当事人丈夫掌掴;有位HR吐露,自己曾经在下班后,遭遇公司已辞退的员工“十几个大汉”围堵,最恶性的一次,深圳展滔大厦一位HR被面试者割喉致死。

看得出来,如果你得罪了人,最终可能会反受其害,损害自己的利益。

相对地,如果你最大限度地与人为善,反过来也会对你工作有好处。

经常有HR向我抱怨,公司人难招,流失率还很高。后来,一位资深HR总监给了我一个参考答案。

他说,其实留人最好的时候其实是在面试的时候

“有次,我面试一个小伙子,能力不错,但是要的薪资很低,大概低于市场水平一两千的样子。我很干脆的告诉他,综合看下来,我们很认可你,不过,你的薪资提得太低了,加五百吧,他很高兴地接受了

“试用期通过后,我问他的领导,这小伙子工作水平怎么样,领导说非常不错啊。于是,我和他领导通气,你把他的薪资再往上提一提,告诉他你为他争取了1000元的加薪……”

这位HR总监真诚地为员工的利益考虑,所以,公司的离职率很低,上下级关系也很友好,员工获得了认可,工作也不会磨洋工。长期看来,HR总监本人的工作也得到了正面回报。

反观,有些HR天天刷简历,天天聊离职,天天约面试,仿佛西西弗斯把石头推上山又滚下来,再次推上去的死循环一般。

也许苦果的种子,在你压员工工资、压裁员补偿的时候已经种下了。

因此,永远不要因为工作得罪人,最终伤害到自己的利益。

永远不要为了工作得罪人

02

工作时不怕得罪人,工作时就会欺负你

有人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在职场难免得罪人。

有人说,有些岗位,得罪人是很正常的事,如果你怕得罪人,一定做不好工作。

对于这类观点,我总是持保留意见的。

小刘是一家医院的护士,为人认真负责,干活做事总是一板一眼,可惜就是“太刚”,丝毫不懂得变通。

有一次他们科室进来一个病人,病人和家属都有些藐视科学、听天由命的气质,总之就是不太听医嘱。

一天,轮到小刘值班查房,她发现病人床上有酒,就很严肃地警告家属:

“要是不想活,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要是想活,赶紧把这东西扔了。”

家属一听就不乐意了,我们刚做完手术,你搁这咒人是什么道理。

小刘自知理亏,但她仍然很刚,以为“职责所在”,因此毫不示弱,毫无退却之意,还把难听的话又重复了一遍。

家属听闻大怒,马上跟她纠缠到一起,痛痛快快地打了一架。

家属人多,小刘自然吃亏,直到那家人出院,小刘脸上都挂着彩。

小刘后来还被人投诉过许多次,几乎每次的原因都很相似,都是因为她得罪了病人和病人家属。

说句公道话,工作中的职责,每个人都应该敬畏,但并不代表你要用得罪人的方式来履行,更不应该处处为自己树敌。

中国式管理学开创者曾仕强教授说过,

“一个人老是刚的话,人家受不了,老是柔的话,你自己受不了。领导本身是柔性的,但有时候很刚。管理本身是刚性的,但你实施起来必须柔,不然你管不了人。”

足见,容易得罪人的岗位和职位,更应该“以柔克刚”,所谓刚柔并济。

比如前面我们说过HR,HR在一般人眼里是容易得罪人的岗位,但是高手很容易就化解了,因为高手知道得罪人最根本的原因是动了他人的利益

而愚蠢的人,不一定是因为利益纠葛,只是莫名其妙地就得罪人了,还美其名曰“不怕得罪人”。

实际上这不过是因为他们情商低、缺乏共情能力——或者直白地说,就是“嘴贱”——的下场

古人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职场就应该像林黛玉进贾府一样,事事小心,步步留意。

永远不要因为工作得罪人,否则你努力认真完成工作,工作很可能会反过来欺负你。

永远不要为了工作得罪人

03

进退有节,是古今不变的生存之道

“知进退,明得失”是大局观,是成熟者显著的标志。

大海里有种鱼,叫马嘉,肉质鲜美,很受欢迎。

马嘉行动敏捷,若有一点风吹草动,它会立刻逃之夭夭。但马嘉有个致命弱点,生性倔强,不知进退。

渔人知道后,等马嘉游过来,碰到网,就将马嘉赶往一面网中,马嘉朝着网前行,愈陷愈深,愈加恼怒,直至无法挣脱,最后只得束手就擒。

只知道进不知道退,是线性思维,是动物性思维,而人类的智慧贵在“知进退”。

《孙子兵法·虚实篇》有云:“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打仗的兵法要进退有节,职场的兵法也要进退有节。

有位网友@蒋炳林自述,自己做基层管理的时候,脑子很轴,特别“讲原则”。

一次小组获得了一笔奖金,上层领导让他给个分配方案。

他就认真参照公司规章出了个方案,奖励向优秀员工倾斜,绩效差员工一分钱奖励都没有。

领导指出:“你这样做方案不行,会引起内部矛盾,一是没奖金的人对我有意见,二是员工之间也会互相仇视。”

但他不以为然,我按照规章来办有什么问题,就说:“小组的事情我有权决定。”

领导哑然。但自从那件事过后,领导有重要的事情,再也不交给他,这位网友逐渐成了边缘人物。

几年后,蒋总渐渐被磨平了性子,选择离职跳槽,谋求发展。

新公司也不好做,因为公司不大,组内基本上是一人一岗,他不得不更包容下属。

公司有一名下属,能力不错,还是个名校生,就是脾气倔得像牛,死板得要命。

有一次,一位老员工生病,蒋总为了尽快提升组内的关系,要携组员去看望,就让那位名校生去买慰问品,回头报销。

但是名校生不以为然,他对蒋总一板一眼地说:“需要住院证明才能报销。”

蒋总恍惚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客气地说:“我签字证明他生病了还不行吗?

名校生支棱着脖子说:“管理制度里面,要求住院证明,不然我报不了。”

蒋总忍着没有当场和他翻脸,自费买了慰问品,自己去找财务报销。

这时,蒋总恍然大悟,“知进退”不能强求,它其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人往往在年轻的时候很容易得罪人,这被称为初生牛犊不怕虎,愣头青。

这些形容年轻人的词汇,看起来是中性词甚至是褒义词,其实未必是什么好事,它缺乏大局观、系统观,线性的胜利只会让你多走很多弯路。

都说宋朝的包拯面黑如炭,天生眼睛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包拯最后却为了杀陈世美连自己的侄子也斩了。

的确,包拯是个好官,做这样的人也不错,但职场人要明白,你不是官,你也不是在定他人生死,主持天地正义,

矛盾的级别不同,你没必要提着脑袋,处处与世间为敌。

英雄杀这款游戏以众多的历史人物为角色,游戏动作还采用了一些古今流传的语句,比如选了刘邦的角色,换牌时的“口头禅“就是”:“知进退、明得失。”

中国人很早就知道进退有节的道理让你什么时候该退却,并不是让你怂,也不是让你放弃利益,而是为了大局,让你更好地进取,更好地获取利益。

永远不要为了工作得罪人

04

亦舒在《异乡人》里写过一句话;

“一份职业而已,应当尽力做好工作,但也不用做得鬼上身,它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大多数人没有忘记,我们去工作,不是为了满足争强好胜,你死我活的兽性;

我们工作是为了可以更从容、更心平气和地生活。

既然身在职场,该讲利益就多讲利益,不要因为利益得罪人。守护好自己的奶酪,也别去动他人的奶酪。

与人合作,不要因为“太刚”而得罪人。越是刚刚的岗位,越是没得商量的职责,越要以柔克刚。

也不要因为自己的幼稚得罪人,越是难以前进的时候,越是要懂得进退有节,以退为进。

希望我们都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希望我们的生存智慧有富余,享受生活有余地,人生越来越丰盈。

共勉。

– END –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4)
上一篇 2022年 11月 5日 下午12:55
下一篇 2022年 11月 5日 下午12:5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