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人顾宪成在无锡重修东林书院

顾宪成自从被万历皇帝革职为民之后,选择回到家乡无锡泾里。

东林党大揭秘之二——道德圣人顾宪成

4、东林讲学

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之后,便开始以讲学为名,云游四方,广交朋友。顾宪成认为,自己虽然不能再朝堂之上实现自己治国的理想,但是在民间也要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而在故乡讲学既可以传授知识,教化四方,扶持正道,为这个国家培养人才。而且这和自己重视人才的,关心民间疾苦的政治思想是一致的。

顾宪成一方奔波于苏州、松江、常熟、太仓、嘉兴、宜兴等地,与吴中士绅聚会;同时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声望,吸引许多苦读诗书的好学之人。顾宪成对他们讲述儒家的救世思想,慢慢地慕名而来求学之人越来越多。

对待来访的求学之人,顾宪成不论出身,全都一视同仁,热情款待。后来,由于听讲学的人实在太多,泾里镇上客栈、附近的邻居家里都住满了客人,却还是有一部分人容纳不下。于是顾宪成就在自己住宅南边建造了几十间书舍供来人居住。一时间泾溪南北,昼则书声琅琅,夜则烛火辉煌,一派奋发攻读的景象。

《顾端文公年谱》记载:昼则书声琅琅如也,夕则膏火辉辉如也,过者停舟叹羡,即行旅皆欲出于其途。

东林党大揭秘之二——道德圣人顾宪成

伴随着讲学规模的增加,顾宪成觉得有必要建造一个固定的场所,扩大影响力。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多方周旋,终于获得官府批准,同意其在无锡城东门内的东林书院遗址重建东林书院。

此次工程一共花费一千二百多两银子,作为发起人之一的顾宪成捐银最多,同时他动员当地的官员和缙绅捐资助修。在书院的规矩制定方面,顾宪成也亲力亲为,他确立了书院讲会的宗旨及具体会约仪式。

这年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东林会约》规定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定期会讲,而严寒盛暑除外。

这期间受学而后来成为朝堂之上的“明星人物”有缪昌期、马士奇、张可大等人。缪昌期死于与宦官魏忠贤的斗争,马士奇死于李自成攻破北京之时,张可大死于与吴桥兵变的叛军作战。

东林书院的成立之初就并非为了教育,而是为了宣扬顾宪成等人的政治主张。因此它并不能算是一个纯粹的学校,而是一个政治意图明显的团体,它由一批在朝中失势却心有不甘的在文官发起成立,主要目的是宣传政治意见。

5.党争开始

东林讲学之际,正值当时社会矛盾激化之时,赋税的不合理导致民间的怨言加剧。而这时的东林人士匡正时弊、讽议朝政、评论官吏,相当于为缓和民间怨言做出努力,顾宪成等人的学术思想见解,带有一种积极的政治主张。他们要求朝廷廉正奉公、开放言路,改革吏治,反对权贵贪赃枉法。这些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支持,同时也遭到了宦官集团的激烈反对,两者之间的分歧在后来演变成了明末最激烈的党争。

明代官场的各类人物在东林书院集结,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很快东林书院编织了一个隐秘而庞大的关系网,每年一次的东林大会能够汇聚近千人,这里面大多数人都有机会高中举人,称为未来的朝堂官员,或者里面本身就有大量的朝廷要员,这些政治力量逐渐集结,并蔓延到到朝堂之上,甚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朝廷官员加入其中,最后逐渐形成了一个派系庞大的东林党。

从古至今,也唯有东林能够成为影响一个朝代进程的书院。

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写过一副经典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东林党大揭秘之二——道德圣人顾宪成

这副对联虽然流传百年,但它的瑕疵在于,它想要以儒家思想挑战皇权统治权威。这在封建社会,是一件近乎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同时,虽然东林党打着“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旗号但结成党派必然就会引来无休止的权力斗争与利益分配。由于东林党人的思想主张要惩治贪官污吏,追求廉正奉公,这威胁到了当时的权贵阶级,而其他的非东林党人为了明哲保身也也纷纷以地域为单位,以高官为领袖,结成帮派,一时间浙党、楚党、齐党林立,他们联合起来打压东林党人。斗争由以前的阁部之争和门户之争逐渐演变为党派之间的斗争,性质变得更加严重,至此明朝的党派斗争急剧恶化,直到明朝灭亡这样的斗争才停止。

万历四十年(1612),顾宪成病故。不过顾宪没有想到的是,他的道德规范只能改变影响一小部分人,而这一小部分人却严重干预国家的政治走向,并且这些走向大多数时候是朝着坏的方向。后世许多学者认为,东林党人将正直当成一种商品,以批评作为本钱,贩卖他们的声望。虽然他们的人品无可非议,但他们却开启了道德绑架政治的先例,其始作俑者正是顾宪成。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3年 10月 28日 下午4:42
下一篇 2023年 10月 29日 上午9: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