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 庭院

在一个芭蕉相互掩映的院落内,一拨人挤在一起忙活。她们系着围裙,坐在绿影连绵里,用一双双湿漉漉的手,边干,边聊,劳碌中透出怡乐。响起的阵阵欢笑,不由得连声音里也染上深深浅浅的幽妙绿色。

同样挤在一起的,还有水润般光洁的酥米。棕黄的米粒挤挤挨挨地被裹进碧青的箬叶里,它们先充满两片叶子围成的两个底角,不断垒高,至顶处,叶尾反卷,另外两个顶角也突兀出来——四角粽,分别指向院落的四个角落。

东南西北的毗邻里,居住着邻里与乡亲。小小的粽子在做成之初,就怀着对四方乡邻和远方亲人的念想,一种亲切慈和的“热果”,贮藏多少密实祝福的话语……当你咬开一口口糯软时,一句句,一声声,飞出来,无意间慰藉了一颗孤寂、缅怀的心灵。

乡人将制作粽子的过程,称为“裹粽”。一个“裹”字,道尽了制作的手法和隐含的心意,仿佛在一身绿衣罗裳里,藏进放不下又舍不得的心爱之物;形象描绘之余,蕴蓄了一位心灵手巧的村姑,无意间抒发的缜密心思和柔软情愫。粽子非裸身出镜,而裹以簇新的绿衣——新鲜箬竹的扁叶,带着山涧泉水旁修竹的幽香与清寂,将米粒紧致、细腻包裹,叶角匀称,身段窈窕,体形丰腴有致,极具唐代女人肥硕典美的风韵。

从正月的立春、雨水,到四月的立夏、小满,及至五月端午节前后的芒种,禾本科阳性竹类——箬竹那宽宽长长的披针形叶子,蜷伏在那卷古老的中国历书中,一路披绿,肆意地荡漾于江南丘陵温暖湿润的坡道边、树林里、水泽旁,直到把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扮绿披青、溢彩流光。

端午节就是在箬叶馨香的簇拥中到来的——此时的箬叶,不用于垫衬茶篓,也不用在斗笠、蓑衣等用具的防雨上,而展开身子倾注于色泽鲜亮通体嫩黄的米粒上。它们通过紧身包裹与贴身抚慰,把叶片中内含的四十多种微量元素融注到粽身内——这样,就勿需借助任何防腐剂,即便在气温渐升的初夏,也能使它们不易馊味,轻松地让粽子保质期安心地延长。这种来自乡野的绿色叶片,从外观到内里,均标注着“健康”字样,如同一种巧夺天工的野果,令人吃得放心与安然。

裹粽,糯米是主料。“稻、黍、稷、麦、菽”,五谷之中,稻在首,菽为尾,依序而排,列出南方传统的饮食谱系。沿途散发绿意,弥散春雨、小桥、牧牛,和桨声、河流、苔泥及丛生的箬竹等,相互交错混融的江南水乡的气息。在这样人情与物事浓酽的声息里,难免会在乡土的历史书卷中,沉淀下多种别具风情的习俗。比如,“端午节担粽孝敬丈人丈母娘”的传统习俗,在东阳南乡广为流传,至今盛行。一年之始,南乡农村的每户人家在计划种植籼米粳米作为主食之余,还要安排种植一些富含支链淀粉、质地柔软的糯米,部分用于酿制年酒,余下的主要用于裹粽。

菽者,众豆之总名,虽位于五谷之尾,却和裹粽的糯米首尾相接、水乳交融。浸泡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与溶汇,纵使自身化为灰烬。小时候,我所知晓的黄豆,大多间作在田塍两侧,充足的地缘优势,使其占有光照和水肥的先手,让狭路上生长的豆菽亦繁茂撩人。收获黄豆的荚果后,豆壳亦不忍舍弃,小心地收藏在蛇皮袋内,待来年烧制豆壳灰用——类似草木灰,但含更多的碱性营养物质,更利于人体消化、吸收。

制灰前的仪式感是庄重的,彻底的清理才能使之达至完美的纯粹。镬灶下方形的灰膛,口小腹大的镬孔,都要仔细清理干净,褪去杂物,以防混入其他柴火的灰质。没有燃爆之时的焦燥不安,没有煮豆燃萁的同根煎熬,它是一种明亮归途中的清平安定——与其化为腐泥,不如在烈焰中留存对他者有用的元素。

撒入开水中,豆壳灰所含的数种无机盐快速地溶解,再用大纱布或豆腐袋漉去灰渣,遂得清澈的滤液:灰汁。一种浸泡糯米的暗赭色的溶液,无端地给予东阳出产的粽子一个异常土气的别名——“灰汁粽”。如同一个灰头土脸的小丫头,兀自跑到街头巷弄里游戏玩耍,其可爱的样貌,不经意间惊艳了路人。

灰汁浸透糯米,赤豆裹入粽黄。灰汁粽的粽馅,东阳土话称“粽黄”,其实是红色的赤豆煮熟后拌以红糖制成的豆沙。豆沙被捏成鸡蛋般大小的一坨,裹入糯米中作馅。这是粽子的甜馅,吃几口后方能尝到那期待中沁人肺腑的甜心,因其糯软柔甜,又浓香四溢,尤为老人家所喜爱。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东阳粽常“裹而分之”,这表明它们不归一己之用,不为独享之物,而是以众裹、分食、共享为主旨的大家美食。念及此,一个描述东阳人过端午节的场景油然浮现:“节前一日,称‘端午先日’,预插薄剑(菖蒲)、艾旗(艾蒿)于门楣,亲戚邻里以粽子等礼品互相馈送……。”灰汁粽和菖蒲、艾蒿等几种宽叶本草植物一起,不自觉地陷入了东阳的乡风里俗,染绿熏香了传统节日。“粽”谐音“种”,意即让人们在裹粽、分粽、吃粽的流程中,种下希望和梦想,更是深深地种下难以割舍的恋乡、怀家的情结,使之代代相传,仿佛与生俱来。

在古韵悠悠的官桥村,用裹粽分粽的方式来孝敬村耆的习俗令人击赏。每逢端午节,一腔古道热肠的村妇们就相约聚会,一道赶往某户人家裹粽。大家忙碌并快乐着,一双双巧手将聚乡情、宜时节的粽子裹好,并分发给村中70岁以上老人和低收入家庭品尝。“凌晨5点起床,煮红豆,碾豆沙,浸糯米,淋豆汁,做好准备工作……”,十几位裹粽好手,凑在一块,裹好了上千个粽子,送到200多户老人家里。邻里相亲、同族相助,让村中老弱享受到集体之欢、传统之乐。

老人家喜热闹,爱甜食,由此尽享人间清欢。

“粽”又谐音“宗”。“宗”,为家族的上辈、民族的祖先,有尊奉、敬仰之意。女婿用“端午粽”孝敬岳父母,此为一证。上梁日,梁木缠以红绸,两头各挂一对八角锤和一对长粽。八角锤用以镇邪,尖三角形的长粽则寓“宗长”之意,即尊仰长辈和先祖。粽旁各挂灯笼一盏,使其明亮,辉照新房,光耀宗祖。

是夜,新屋设宴。在南乡的酒席中,必上一道“糖霜粽”,以此来祈福今后的新生活和好日子。在暗藏甜心的小粽里,济济一团的酥米们,正躺在绿意荡漾的片片箬叶中,做着一个绿意葱茏院落内酥黄的美梦……

非遗小贴士:

灰汁粽,系东阳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3年 10月 23日 下午4:26
下一篇 2023年 10月 23日 下午4:3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