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县城全貌
从历史的视野看,洛南有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古代文化,即我们经常讲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洛南主要有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等等。
这两大文化中,今天我想重点汇报一下,对洛南传统文化的一点认识和思考。
地方领导和艺术家合影
一、洛南传统文化的资源考证
洛南县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东北部,在唐虞(前26世纪至前21世纪初)和夏商(约前21世纪至前11世纪)时期属于梁州,在秦时被称为“京畿之地”,在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设置上洛县,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称洛南县。北秦(秦岭)南蟒(蟒岭),洛河因其而孕育,自西北向东南而去,沿途无数溪水小河汇聚,以叶脉状潜入2830平方公里的厚土,滋养着这块风水宝地,超越洛南史,穿越华夏史,谱写了人类上下五千年的文化。
这个文化就是我们洛南的传统文化,但到底洛南传统文化资源都有什么?起源、发祥于洛南县域的传统文化都是什么?这是我们谈论洛南传统文化的首要问题。
对待这么重大的、全局的、历史的和稀缺的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本着客观的、历史的、求实的和科学的态度。是我们的,我们一定要维护好、捍卫好、宣传好和发展好,属于我们的就毫不含糊地维护、捍卫和占领高地,举起旗帜,发挥优势,推动发展。不是我们的,不强求、不勉强、不歪曲客观和历史。是我们的,我们也不能沾沾自喜,自乱阵脚,在这么严肃的文化发祥地问题上,不能一下搞两个或多个地方。这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基本的道德要求、品味要求和格局要求,也是我们对历史负责、对时代负责、对后代负责的基本要求。
所以我们必须把资源查清,把家底搞清。基于这样一种思路,我考证了洛南的传统文化,最后的结论是:截止现在发现和创立的洛南有四个传统文化,即仓颉文化、伶伦文化、洛书文化和洛河文化,我称之为洛南的“四宝”文化。
中国(洛南)仓颉小镇
(一)仓颉文化的考证。通过反复不断地对仓颉文化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在完成20多篇文字写作的基础上,首先确定依据仓颉文化天地论《河图玉版》等史献的记载,提取出仓颉造字之地自然地理的主要标志性元素;其次采取排除法的逻辑,从大到小,从一百多处到一处,从全国到洛南的路径展开,牢牢把握阳虚山、玄虎山和洛水几个关键地貌特征进行;再次采取寻根法的思路,确定起始、原始史献记载的阳虚山、玄扈山、洛水,和秦岭及其洛河的历史来考证。
这样以来,第一步排除没有阳虚山、玄扈山和洛河“三位一体”的仓颉造字之地。
第二步通过查阅《秦岭》《山海经》《水经注》等资料,找到了秦岭、洛水、阳虚山、玄扈山等的出处和历史。原来,它们在700到1000个百万年以前,在秦岭诞生的时候,它们作为秦岭的一部分也随之诞生。阳虚山和玄扈山属于洛河下游自“第一山”之“鹿蹄山”开始,沿洛河而上,到洛河上游的“第九山”之“尾山”–草链岭(讙举山)之支脉。
阳虚山、玄扈山、洛水等,它们在《山海经》中首次得到记载和命名,从此中国地理概念中,山水文化中有了阳虚山、玄扈山和洛水(洛河)。因而确定了仓颉文化在人类的阳虚山、玄扈山、洛河的地壳运动的诞生历史和历史冠名,从而说明那时《河图玉版》等自然论的阳虚山、玄扈山和洛水,只能是《山海经》中记载的阳虚山、玄扈山和洛水,而不会是别的,排除了现代人“命名”的“阳虚山”“玄扈山”等。
第三步进一步排除有洛水(洛河),但山不属于秦岭草链岭之支脉的阳虚山、玄扈山的仓颉造字之地。最后写作了《仓颉造字洛南考》一文,发在《大西部》杂志上。
中国(洛南)音乐小镇
(二)伶伦文化的考证。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地毯式的搜集和反复研究,最后找到了伶伦造乐之地的两个“密码”,即“大夏之西”和“昆仑之北”(“昆仑之阴”或“阮隃之阴”)。
古人这样写必有古人的道理,必有古人的依据,必有古人所掌握的客观事实。我坚信我们的先祖,我坚信我们的历史。所以,我决定破译这两个密码。
首先确定“大夏”即“大夏国”,明确“大夏国”西部边陲和毗邻,确定当时“大夏国”西部边陲就是现今河南省西部区域,和现今陕西省东部、商洛市东北部的洛南毗邻。所以“大夏之西”从地理位置和方向上指的就是洛南。加之,从河洛地区,即从洛河下游出发,向西行进唯一的交通古道就是洛河,从而进一步确定了洛南。
其次确定“昆仑之北”“昆仑之阴”(别称“阮隃之阴”)就是秦岭。伶伦造乐的年代,秦岭作为昆仑山最东部的一部分还没有从昆仑山分离出来,秦岭还包含在昆仑山之内,那时还没有“秦岭”这一名词,更没有“秦岭”这一地理概念。所以那时古人记述伶伦造乐的地方只能说在“昆仑”。
所以必须明确,古人的“昆仑”或“昆仑山”和现在的“昆仑”或“昆仑山”是两个不同的地理区域范畴的概念。古人的“昆仑”或“昆仑山”包括秦岭在内,现在的“昆仑”或“昆仑山”不包括秦岭。
另外,“秦岭”一山名最早出现在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史念海的《河山集》收集的班固(东汉,公元32年~公元92年)所写的《两都赋》中,距《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记载的“昆仑”年代晚后保守也在200多年以上;距《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东周,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在公元前239写成)记载伶伦造乐一事也在200多年以上。现今的昆仑山在秦岭以西,距东“大夏”之间隔着秦岭,昆仑山和秦岭的交界处是甘肃迭部县与卓尼县边界地带的迭山。迭山不仅属于昆仑山脉的东端余脉延伸,也属于秦岭山脉的南支最西段,二者在这里有着“重叠”关联。
密码破解了,最后自己写作了《伶伦洛南制乐》发在“洛南通”网站上,稍有修改后又以《伶伦洛南造乐》)发在陕西工人日报上。
河图洛书
(三)洛书文化的考证。第一步就是根据《易•系辞》《汉书•五行志》等史献记载,确立“河出图,洛出书”的前提,肯定洛书出在洛河流域;第二步找出《河图玉版》《策海•大书》《陕西金石志》的“灵龟负书”、《河图洛书》的“神龟负文”“神龟负书”“龟负图书”、《外记》的“灵龟负图”、《宋书•符瑞志》的“赤文成字”,等等的史献记载;第三步求证这些称谓和“洛书”的关系。
在求证它们的关系时,又依据史献,紧扣史献,以《竹书纪年》的“洛书龟书”“龟书出洛”、《路史•黄帝纪》的“洛龟书成”、《归藏易》的“洛龟书成”和《册府元龟•帝王部》的“雒出龟书”等史献记载所给的答案,确定了它们众多称谓和“洛书”二者的关系,即包括“灵龟负书”在内的诸多称谓皆是“洛书”的别称,皆指的是“洛书”。
这样以来,依据《河图玉版》等记载,“洛书”即出自草链岭(古称讙举山)之支脉的“玄扈洛汭之水”,出自洛南县洛河流域段玄扈山下。最后写作了《洛书洛南考》发在陕西省仓颉文化研究会平台上。
洛河源第一龙潭
(四)洛河文化的考证。这篇考文我始终是在一种诚恐诚惶、哆哆嗦嗦,和一种坚毅自信、果敢无畏的矛盾与煎熬的心理状态下写成的。前者因为自己只是秦岭大山一只的兔子,居然提出一个新的文化概念,后者因为自己有充分的资料和逻辑论证,相信只要假以时日人们会做出自己的判断的。
“洛河文化”的提出,一方面我在反复琢磨:任何一条河流,一座大山都可能有它自己的文化,问题是它的格局和境界,它的广度和高度,它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大舞台、大背景中是否有影响力?是否有历史价值和发展潜力?是否能立起来和走出去?从而是否有必然性的提出?这是我论证“洛河文化”首先思考的问题,最后的回答是肯定的。
另一方面我受到了“河洛文化”和“河图洛书”文化的启发:河洛文化存在几千年,在上世纪30年代才有人提出,后被人们接受;河图洛书存在几千年了,一千多年前才有人提出,后被人们广泛而深刻的接受。文化存在和文化概念的诞生并不是同步的,概念总是滞后于存在,而且等待有人去发现。
“洛河文化”的提出主要基于三点:由于上天赐予洛河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一是洛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它自己的文化存在,譬如洛南猿人遗址、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河口遗址、焦村遗址和人头壶,以及仓颉文化、伶伦文化和洛书文化等;二是洛河的下游有“河洛文化”的存在,洛河的上游有“秦岭文化”的存在;三是洛河以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基石,为灵魂,为生命体,在充分吸收、融合河洛文化和秦岭文化的同时,创新、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但又高于河洛文化和秦岭文化的文化。
所以,洛河文化就是中国文化。
我们把自己归于河洛文化也可以,但被边缘化了,失去了中心和主导地位;我们把自己归于秦岭文化也可以,但同样失去中心和主导地位。只有洛河文化才能凸显秦岭腹地洛河两岸洛南的特色文化、中心文化、优势文化和主导文化。
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开始酝酿,收集资料,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以后,我写了《洛河文化之洛河考》(原名《为中华洛河正名》),去年先在头条,后在《洛河》刊物发表。
当然,“洛河文化”是一种新创立的文化要让社会接受,人们达成共识,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爱家乡、爱文化的朋友的关怀、呵护和鼎力支持,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攀爬到秦岭高峰,会走向祖国南北的。
当然,洛河文化对于洛南来说它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它在考验着我们每一个洛南人的胆识和智慧。
四篇“考文”写好以后,在朋友的建议下,历时3个多月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中心申请了作品登记证书。四篇作品登记证书先后收到了,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四篇考文不仅及时得到法律的保护,而且四个文化发祥地的考证得到了国家认可和肯定,从而确立了仓颉文化、伶伦文化、洛书文化和洛河文化洛南的起源地和发祥地(当然,在法律保护的前提下,也确定了我作品著作权和转让权),明确了行政所辖和具体地理方位,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填补了历史空白,匡正和解决了“多地多说”或“无地可说”的问题,树立了“四宝”文化洛南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第一时间捍卫了“四宝”文化洛南在全国的高地,树立了洛南文化自信,极大提高和夯实了洛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
有了这样的基础,我顺势而为,接着注册了“秦岭仓颉文化发祥地”“秦岭伶伦文化发祥地”“秦岭洛书文化发祥地”和“秦岭洛河文化发祥地”四个商标。现在已经审核通过,处在公示期。
二、洛南传统文化的建设情况
从上下五千年的视野,国家层面看,洛南虽是一县之地,但对中华民族来说,他却开创性和先河性地起源和发祥了具有族文化之根之源之本之魂的仓颉文化、伶伦文化、洛书文化(河图洛书)和洛河文化(而非河洛文化)的洛南“四宝”文化。
它是洛南的,更是中国的。
(一)仓颉文化。仓颉文化大家比较熟悉,在县上各级领导的领导下、支持下,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在仓颉文化方面自己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一是解决了仓颉文化起源地、发祥地的根本问题,成果有《仓颉造字洛南考》;
二是厘清了仓颉文化的发展历史,成果有《仓颉文化历史考》(“六论”);
四是探究了第一国书(《仓颉书》)思想内涵,成果有《<仓颉书>与人类思想》《仓颉的哲学思想》《浅谈仓颉二十八字“三层次”释义》;
五是认识了仓颉文化历史作用和地位,成果有《论仓颉在中国历史造字的地位和作用》(在开封仓颉论文征文中获奖);
六是考察了仓颉文化的现状,成果有《仓颉文化外出考察纪实》《仓颉文化新做法考察》《仓颉文化新思想考察》;
七是制定了仓颉文化的研究方法,成果有《创新研究方法开拓研究领域 推动我县仓颉文化深入发展》;
八是探讨了仓颉造字之规律,成果有《仓颉造字之道》(开封获奖);
九是澄清了仓颉文化一些认识,成果有《我对仓颉影片<方案>的一点意见和建议》;
十是创作了文化艺术作品,成果有《仓颉造字的故事》(发在陕西工人日报)《<仓颉影视>剧情大纲》(发在西安文化艺术网上);
十一是总结了仓颉文化的当代定位,成果有《关于仓颉文化的“七个定位”》(很多网站转发);
十二是宣传弘扬了仓颉精神,成果有《高山不倒 仓颉不老》《仓颉是世界的符号》等,使之仓颉文化系统化、现代化、高端化、世界化。
(二)伶伦文化(刚才专题已讲,这里不再重复)。伶伦文化这几年开始有了热度,我的收获主要是:
一是总结、认知了伶伦造乐的规律,成果有《伶伦造乐之道》;
三是宣传了伶伦在洛南造乐的活动,成果有《伶伦秦洛造乐的传说》《伶伦造乐的故事》;
四是考证、解决了历史上悬而未决的伶伦造乐的发祥地域问题,成果有《伶伦洛南制乐》;
五是针对性的探讨了文化和现实的理论结合,成果有《试论黄钟规划及有关项目文化》。
(三)洛书文化。洛书文化把洛南文化推向了中华文化的源头。“河出图,洛出书”,“河图洛书”出自黄河和洛河两个流域,是民族文化之根,号称世界魔方,但却少见与时俱进,系统化、现代化地全方位解惑答疑。基于这种考虑,我写了2万多字的《关于河图洛书的研究》一文。
本文透过阴点和阳圈,及其和数、排组等显性图案信息,对河图洛书的外形和内涵进行了系列探讨。原来河图洛书各自点圈形成的10个数字单元以“5”为遵循构建5个小组,其中4个小组安置外边,1个小组安置中央。外边小组又在“2”的作用下,分别升级为2个半构型(三角形、半环形)、再升级为《河图》和《洛书》,最后升级为“宇宙”统一体。中央小组以“太极四象”为主导,在“五方”“五宫”参与下确定了“一图三意”的战略格局,最后设计了《河图》《洛书》“五五”模型的创立。在此过程中,我发现了河图洛书的方阵(□)和环形(○)、“繁华太极四象图”和“繁华太极八卦图”、奇妙的“n”和“z”、伟大的“2”和“5”、《河图》和《洛书》阴阳角色和神秘对应等。它们深刻地表现了“静”与“动”、“不变”与“求变”、坚守与创新、阴与阳的“宇宙”的“一体两面”;反映了“宇宙”“物质”“生命”“事物”的根本运动;呈现了“宇宙”“物质”“生命”“事物”的历史时空;揭示了“宇宙”“物质”“生命”“事物”的基本规律。为读懂河图洛书提供了新坐标,为认识先祖智慧和中国文化拓展了新思路。
另外,写作了《洛书洛南考》一文。
洛书文化我的成果,主要聚焦在这两篇东西上。
(四)洛河文化。洛河文化是我们提出的一个新文化概念。洛河流域不长,但历史底蕴深厚,时代文化突出。除过自己写的《为中华洛河正名》2万多字长文之外,还写了一篇2万多字的《巢燧文化及其以安全为主的人类价值》;其次写了《中国有一条河》(发在《天竺山》杂志)、《洛河在召唤》等,力求较系统的论述洛河文化。
“四宝”文化不仅是洛南的,更是国家的。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四宝”文化,充分反映和表现了中华民族深邃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洛南、当代中国发展的特别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我们必须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迫切需要深化对洛南厚土上“四宝”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洛南文化自觉,树立洛南文化自信;继续不遗余力地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客观、科学、求实的态度,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拓展和提升,使洛南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激发洛南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持久的、深入的继续研究和创新,增强洛南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巩固洛南“四宝”文化成果,着力构建洛南传统文化体系,从而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洛南传统文化的今后发展
洛南传统文化今后发展的首要任务、第一位的事情,从长远角度来说,从战略层面考虑,依然是在继续挖掘、研究、拓宽和提升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我们的路才宽、才远、才实,走的自信,走的有底气,走的与时俱进,走的和时代和经济社会同步向前,使洛南传统文化永葆青春活力,永远生机勃勃;才能不断筑牢洛南文化高地,不断提升洛南文化战略地位,增强县域文化软实力,促进洛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要全方位、多层次的做好发展工作,这里主要说以下几点。
(一)加强组织队伍建设。培育一支传统文化产学研队伍,注重洛南传统文化熏陶,把跨越时空的思想文化、哲学智慧、科学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时代的、现实的人们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全县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努力向前,科学进取,守正创新的全民行为。
(二)加强保护发展和利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做好“仓颉造字遗址公园项目”“洛南县中华仓颉小镇项目”等建设的同时,加强仓颉文化、洛书文化发祥地的保安镇及其阳虚山、玄扈山一带山水的保护,按照《河图玉版》等天地论,参照《仓颉造字历史考》《仓颉造字的故事》修复和复古,建设“仓颉文化体验生态大观园”(这是我的梦想); 根据《试论黄钟规划及其有关项目文化》,参照《伶伦秦洛造乐的传说》《伶伦造乐的故事》等,做好“洛南县伶伦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加强伶伦文化发祥地的洛河源及其草链岭、呼伦山一带山水的保护和修复;解放思想,创新创造,以浪漫主义、科幻的手法,结合仓颉造字的活动,打造洛书发祥地的古场景,根据《关于河图洛书的研究》介绍河图洛书孕育的哲学思想;以洛河源头为重头戏,参考《为中华洛河正名》《洛河文化之洛河考》等介绍洛河文化,创造洛河文化,树立洛河文化,把洛河养育的洛南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加强校园传统文化教育。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按照一体化,有序推进的原则,把洛南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以幼儿、小学、中学为重点,编写洛南传统文化幼儿读物,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提前布局,积极配合国家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开设“四宝”文化公开课,抓好“四宝”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充分发挥“四宝”文化优势,优先让“四宝”文化在洛南走进校园,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认识洛南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及其在全国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了解洛南历史文化,为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加强旅游业传统文化活动。大力开展洛南传统文化旅游活动,充分利用“四宝”文化资源优势,组织一批爱家乡,对“四宝”文化有学习研究的文化人、学者、专家积极参与,规划设计推出一批专题研学的旅游线路,引导游客在洛南文化旅游中感知洛南特色、洛南独有的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洛南,推动休闲生活与洛南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培育符合时代需求的洛南传统休闲文化。
(五)加强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四宝”文化是洛南文化的一张王牌,是洛南特色文化,是国家的瑰宝文化,是世界的稀缺文化。我们要以“四宝”文化为抓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吸收借鉴国内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发挥洛南“四宝”文化优势,打造洛南文化高地,不断丰富和发展洛南传统文化。积极参与、主动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把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洛南传统文化产品引向全国、推向世界。讲好洛南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洛南传统文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建设洛南文化强县,增强洛南文化软实力,实现洛南经济社会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身居洛南,胸怀世界,要站在民族文化自信,站在民族伟大复兴,站在世界文化屋脊的高度,切实把洛南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立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基因,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汲取“四宝”文化智慧、弘扬“四宝”文化精神,传播“四宝”文化价值,不断增强“四宝”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开创洛南文化新局面,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四宝”文化是在在洛南发祥的,只有洛南特色、洛南风格和洛南气派的文化,才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
2023.08.28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