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和父亲又一次大打出手了,因为一辆3500元的电动车。
父亲先斩后奏从牌友手里把车买了,回来找母亲要钱;母亲欲上门找人退货让父亲觉得颜面尽失,争执之间便动起手来。
我请假回家劝和,姑姑和表嫂也都来了。
母亲找了各种理由,诸如父亲懒惰、怀疑其与某牌友有染云云,我知道真实原因是父亲今年几乎没有赚到什么钱。而父亲那边,除了最初在电话里跟我抱怨了十几分钟,之后便沉默不言,拒绝交流。
我两边劝和,但成效甚微,终不能如姑姑一行,在玩笑间便把矛盾化解。这源自多年乡村生活经验的调解家庭矛盾的能力,是我这个长久在城市生活,又习惯简单人际关系的人永远学不来的。
事情虽然得以解决,但自得知消息,我的胸口便俨然压了一块巨石,很痛苦。
我在思考是否应该由我把这3500元付了。这也许能促进二人关系的缓和,且我有比他们多很多的收入,我去旅行、买1k+的牛排、买好的衣服,但他们都没有享受过这些,我不该在3500元上对父母吝啬,家里人会觉得我不够懂事孝顺。
可从内心真实的想法,我不想出这笔钱。一是这笔钱是我消费计划外的支出,我厌恶超出计划的事情;二是我每年都要给父母买几千元的保险,逢年过节会给钱,回家探望会买东西,今年还给母亲买过一部手机;四是母亲有存款,虽然她从不愿透露具体数额,但绝对足够他们日常生活。
我回忆了很多关于父母的过往,我开始评价他们。
印象中,父母鲜少有恩爱的场面,二人也已分居多年,虽在一个院落生活,却几乎没有交流,家里总是环绕着压抑的气息。
母亲爱钱,却又不够勤劳。她总是埋怨父亲懒惰,赚钱太少,自己却在40岁的年纪就不再工作。她吝啬且强势,任何与她意见不符的消费都不被允许,父亲总是花一笔要一笔,超过1k的消费从未被批准过,偶尔父亲坚持,便必然爆发一次激烈的争吵。同样的,从小我就怯于向母亲开口要钱,我宁愿向同学借,或是自己兼职。在我成年后母亲似乎开始感觉到曾亏待于我,在我买房时主动支援过几万元,也会时而给我买件衣服,但我总也无法释怀童年时她对我的贫穷式养育,总也无法因为这些成年后的付出而心怀感恩,更是再未主动要过一分钱。母亲易焦虑,也擅于制造焦虑,比如她会在聊天时反复提及家里没钱、父亲不上进,以及生活中的各种困苦。上个月,在我第n次刷到她抱怨父亲不去打零工的朋友圈时,我把她屏蔽了。
父亲确实懒惰,加之严重的社交恐惧症,这些年一直庸庸碌碌。他爱我母亲,却无法找到与之交流感情的途径。早年间父亲喜爱喝酒,几杯下肚便夸夸其谈,母亲总是极不耐烦的投去一个白眼,然后便长久地皱着眉头,那是我童年最可怖的回忆,我战战兢兢的担忧着一触即发的家庭大战。后来戒了酒,争吵少了许多,但父亲对沟通夫妻感情做出的尝试往往还是以失败告终。有一次饭间,父亲向母亲玩笑了几句,不过家庭中最稀松平常的交流,却立即换来母亲不耐烦的一句“快吃饭吧你!”,空气瞬间凝固,我赶紧扯开话题缓和气氛,席间父亲再没说过话。还有一次,父亲用手机大声的、反复的放着一首《老婆最大呀老公第二》,我明白他想通过这种略显笨拙的方式向母亲表达他的爱,但母亲无动于衷,最后甚至说“别放了,吵死了”。我不知道在我看不见的时间里,他们有过多少次这样失败的交流,只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争吵,严重时便动起手来。
至于与我的相处,我只能说,我从未有过其他孩子那种与父母敞开心扉、平等交流的体验。他们奉行大家长式教育,父母的话必须遵从。小时候的我甚至不被父亲允许把不开心表现在脸上,即使我刚被训斥过心有不忿,否则就会立即迎来第二次训斥,罪名为“甩脸子”,这是我多年来一直埋怨父亲的点,甚于他扇我的那个耳光,我认为这是我讨好型人格的罪魁祸首。而母亲对我的强势比父亲有过之无不及,不知道哪个行为就引燃了她的爆点。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极擅长表演“懂事”,极擅长牺牲自己的情绪去照顾他人。我没像其他孩子那样跟父母发过脾气;三四年级时就能感知父亲的负面情绪并写纸条安慰;看到父母不开心的第一反应是反思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接着努力逗他们开心;高二那年我想学画画,老师也说我有天赋,但听到学费金额后我根本没敢跟家里提及,因为那样做不够“懂事”。
我未曾习得如何与爱人相处,因为没有一个温馨家庭的模板让我去效仿,这是我近几天才惊觉的问题。我习惯于像母亲一样对爱人强势,对方与我意见相左时便通过冷暴力逼迫对方屈服,没想过对方也是一个拥有独立意志的人;我刻意回避热烈的依恋,因为这让我天然的感觉不安全,却又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求证对方是否爱我,原来在心理学相关文章里看到的“问题恋人”竟是我自己。
我自私、敏感、焦虑,没有能力与人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结,没有挚友,也不想与亲人过多交流。人生的前25年,家,一直是我想要逃离的地方。如今虽已而立之年,也摸索到一些与父母的相处之道,可定期回去探望仍是我“不得不”的一个任务。
我虽着千余字指摘父母过错,却也明白他们对我的爱毋庸置疑,记忆中有许许多多美好的事件,我多年之间如此压抑,他们虽不知晓但也绝非他们所愿。我无意责怪父母,只是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写下来,能够让我心情舒畅许多,也逐渐理清了此次痛苦的根源:
儿时的贫困让我一直对金钱非常在意,我给自己花这样一笔钱都会心疼,而与父母淡漠的情感联结让这笔支出的心疼程度翻了好几倍。但我羞于承认这个事实。一个懂事孝顺的女儿不该有这种想法,她应该心甘情愿的、不加迟疑的解决父母遇到的一切困难。
讨好型的人格让我对别人的情绪关注到了病态的程度,我不希望别人对我有任何负面的评价。从事情发生我就在揣测父母、姑姑、大嫂他们每个人的内心想法,认为如果我不痛痛快快把钱付了,他们一定会在背地里谴责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女儿。可自始至终都没人要求过我出这笔钱啊,真是庸人自扰。
或许,我该正视我对金钱的欲望和吝啬的本性。虽然我之前就给自己设立过《建立健康消费观》的课题,但至今我还没能很好的践行。我花钱就是会心疼,无论给谁花,看着卡上数字减少就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不安全感和罪恶感。我大概还需要很长时间去扭转观念,在成功之前,为了避免再次承受类似的痛苦,我必须给自己制定一条规则:除开必须的年节礼金,若非父母主动开口的合理求援,不因自己不愿支付而深陷自责。
还要做另一方面的努力——把自己当作女儿一样去爱。去了解她内心真实的想法,去倾听她种种未曾言说的委屈,去学画画,去看世界,去体验一切曾梦想的事物。也许,有一天我可以治愈那个童年的自己,让她不再觉得被亏欠,让她感觉安全,让她心中的爱多到足以分给他人。
在这过程中,不要因为自己过的比父母好、享受了父母不曾享受的事物而有罪恶感。通过努力跳出了原来困顿的家庭,我有权利好好享受生活。何况,我过的好才可能让父母过的好,他们也会为我过上好日子而感到开心。
要承认自己没有能力背负父母的人生,专心解决自己的课题。父母如今的境遇是他们的性格与多年来的选择造就的,如何把生活过好是他们自己需要解决的课题,我不该、也没能力代替他们完成,就像我不能指望通过生一个孩子来改善自己的人生境遇一样,他们也不能。同时,要放弃“帮父母消除一切负面情绪”的想法。我已不是小时候那个需要常年住家的孩子,无需采用各种方式讨父母开心,让家庭气氛融洽;我可以开导父母,但若他们仍无法疏通情绪,那不是我的责任,我不该责怪自己。
至于那些抱怨与亏欠,今日算是说了个痛快,此后不再提及,它们属于无可挽回的童年时光,就让它们永远停留再那儿吧。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