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则“惊悚”的视频在朋友圈中转发。我们热爱的小龙虾、鱼类、贝类、螃蟹等食物中,经常会有寄生虫出没,甚至有寄生虫蠕动进小龙虾体内的画面,看完瞬间就对美食绝望了。
夏季,无论是在家还是外出旅游,总会吃一些海鲜、水产。哪些食物里最容易有寄生虫?又该如何避免吃到寄生虫?
小龙虾:淡水河鲜容易中招
夏天到了,餐桌上怎么可以没有小龙虾加持?然而,在小龙虾中潜伏着一种我国感染率极高的寄生虫——肝吸虫。
中国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表示,肝吸虫一旦进入人体,可以长期存活,有的甚至可以存活长达20~30年。它对人体最大的危害是会损害肝脏,导致胆囊炎、肝硬化、胆管癌等一系列肝胆疾病,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Ⅰ类致癌物。
肝吸虫感染不易被发现,经常要过好几年才出现症状。疲乏、胃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也没有特异性,容易被忽略,以至于误诊,耽误病情。
除了小龙虾,人们常吃的青鱼、草鱼、鲢鱼、胖头鱼、鲤鱼和鲫鱼均可携带肝吸虫。阮光锋提醒,不要为了追求口感,生吃淡水鱼,感染风险倍增。
牛蛙:腿嫩鲜美,当心裂头蚴
干锅牛窝、炭烤牛蛙、水煮牛蛙……也不知道从何时起,牛蛙成了大家的心头好。然而,这份美味中也潜藏风险,那就是寄生虫裂头蚴。如果食用的牛蛙没有煮熟,就可能感染。
阮光锋指出,不正确地食用蛙类、蛇类,比如直接食用未经任何处理的蛙或者蛇的组织——喝蛇血、吞蛇胆、吃凉拌蛇皮,或者误饮了被带虫的剑水蚤污染的水,都有可能造成裂头蚴的感染。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除了吃,敷贴也会感染寄生虫。在中国,超过半数的裂头蚴感染者都是由于敷贴生蛙肉而染病。
“民间流传蛙肉具有‘清凉解毒’的功效,很多人用生蛙肉敷在伤口或者皮肤脓肿上面,无疑会增加感染风险。”阮光锋说。
生鱼片:刺身新鲜,别忽略异尖线虫
淡水河鲜容易中招,那海鲜是不是就安全些?并不是。
寄生虫的种类繁多,并非只有河鲜中有。虽然网传寄生虫无法生活在海水中,因此海鲜里不会有寄生虫。可实际上,异尖线虫在海鲜中随处可见。
“三文鱼、大马哈鱼、金枪鱼、海鲈鱼、鳕鱼、带鱼、海鳗、石斑鱼、鲱鱼、真鲷等等。此外,不属于鱼类的乌贼也是异尖线虫的宿主之一。”阮光锋强调,异尖线虫一旦进入体内,就会造成组织肿胀、出血甚至炎症,进而使患者出现恶心、腹痛以及呕吐等症状。
此外,这种寄生虫还会导致过敏性异尖线虫病。大家喜爱的三文鱼刺身,也存在寄生虫感染风险。
寄生虫怕什么?
日常生活以及外出就餐时,如何避免被寄生虫缠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诊医学科葛晓利医生告诉澎湃新闻(***),首先是要管住嘴,在食用河鲜、海鲜时,尽量煮熟了再吃。外出就餐时,原材料以及烹饪方式自己也没法把控,自然就要选择靠得住的餐馆。
在家做菜时,要记住生熟食分开处理。比如,生熟案板、刀具、器具区分,清洗完海鲜后及时对厨房进行清理和消毒,否则存在交叉污染隐患。
阮光锋表示,寄生虫“怕冻”。所以在处理海鲜时,不妨先将海鲜放进冷冻室,冻一周之后再食用。(澎湃新闻记者 许珈)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