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一个师妹发来的一篇纪念莫怀戚老师的文章。忽然才想起:八年前的今天,莫老师离开了我们。当时,我也在难过中写下了一篇短文纪念他,好像还没有发布过。所以,今天在这个日子发出来,深切的缅怀一下这位对我有极大影响的恩师。
八年前的原文如下:
微信,天天浏览无数的大事小事,都觉得是离自己比较远的事。昨天晚上,一则消息却让自己一惊:“重庆籍著名作家、重庆作协副主席作者莫怀戚因喉癌晚期,于今天下午逝世,享年63岁”。猛然间,一位“像一头狮子一样”的老师一下浮现在眼前,远去的大学生活也一下闪现出来,师从莫老师两年的写作课,从不会写东西,到现在也会舞舞文墨,于是,还是以几段文字来纪念他,愿他在天堂开心散步。(注:莫老师的散文《散步》入选了中学课本)
(一)初识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莫怀戚,就是莫当小人,要做君子的意思。”这是莫老师第一次给我们授课时对自己的介绍。那是1995年的9月,重庆异常暴热的开学季,第一次见面:一头凌乱微卷的头发,满脸的汗水,憨厚的表情,一身已经湿透的白衬衣,完全颠覆了刚进大学新生心目中所谓大学老师高大的形象。不过,第一堂课我们还是感受到了他和其他老师的不一样:一个女同学带错了教材,急得赶紧向他请假回寝室拿教材,他哈哈一笑,一个手势制止了:“教材,都是我们老师编写来评职称用的,没事,坐下听就可以了,以后,大家上课都可以不用带课本!”
一时让我们心中来了一个小小的震撼,因为我们刚刚经历了高考,经历了题山试海,老师们灌输的都是要以课本为纲,紧扣课本知识点考试。这个老师不一样,那我们怎么考试呢?
写作课和其他的课还有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每次上课,最后两排位置总会有一些陌生的面孔来听课,而且都是以女生居多,甚至还有不少职业女性装扮的摩登美女来听课。90年代中期,倒爷、大款登上了舞台,文学、写作已不像80年代那样吃香,甚至谈文学还是落伍、“穷酸”的表现。自己当年高考,语文误打误撞考了全地区的前几名,所以专业也就从外语系调配到中文系。当时一天自艾自怨,看到还有人而且是美女们在追捧文学写作,对误入中文系的我也是一种鼓励吧。
入校后一个月是军训,我们这一届1000多名学生第一次全部送到一个军营进行军训,半个月的军训生活艰苦至极,完全是从没有体验过的生活。军训结束后,莫老师要大家交一篇关于军训的作业。我赶紧跑到图书馆查阅了《大阅兵》的许多资料,结合自己入选标兵,艰苦训练参加全军展示的经历写了一篇作文,结合查找的资料,特别是把班长在训练过程中对我的谆谆教导刻画得细致、正面,高大上,当时就心想:这绝对是一篇得高分作文,肯定还是要在班上露一次脸了。莫老师的批阅结果一下来:65分!特别是把我从《大阅兵》里抄录下来,强加给班长说出来的语句用
红笔划线,批注:你的班长不应该当班长,肯定是团政委以上的水平!课堂小结会上,莫老师推介的是一个男同学写的一篇《艳梦逐风》,在军训枯燥生活中对一位美女的臆想。莫老师从那篇文章中讲文法、讲人性、讲对白,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写作文和写作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二)轶事
莫老师的轶事,随着上课的增多,从他自己的口中,从师兄师姐的口中也听到很多。毕业后,也经常从报章杂志的一些文字片段中看到他的学生们对他的回忆。课下,当时的师兄师姐们对莫老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种认为讲课很好,一种认为很不好。对此,莫老师在课堂上还专门进行过解释:因为喜欢他的学生中,女学生们偏多一些,因为女学生们喜欢他了,所以一部分男学生就肯定不喜欢他了。班上有一个才女,成都女孩,言语温柔,个子娇小,让班上的男同学们都有保护的欲望。刚上几堂课,讲到《红楼梦》,莫老师抽问:整部红楼梦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是哪句?回答很多,恰到这女孩,回答“留得残荷听雨声”,一番阐述,当下,莫老师的就像找到了知己一般,每堂课都必点她回答问题。于是,我们都有点不喜欢他的课了。
莫老师是典型的重庆崽儿,性情中人,众人皆知其好酒。有一次上课,他居然提了一个高粱酒的瓶子就上讲台了,全场哗然。莫老师赶紧解释:临出门的时候找不到茶杯了,就找了高粱酒瓶装的白开水,还特地加了句:酒瓶里装的不一定就是酒。又以他的经历、故事等等阐述了半天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过了几天,他上课,端了一个玻璃茶杯上讲台,还没有开讲,班上很多人异口同声说:茶杯里装的不一定就是茶水!这次轮到莫老师愕然,然后是开怀的一阵大笑,引得全班一起开心起来。今天写到这里,莫老师当时那种憨厚、无邪的笑容一下又扑印到眼前。
(三)感恩
我的中学时代特别喜欢踢球,球技一般,属于主力替补位置,代表学校参加地区比赛获得了冠军,也依附着球队获评了国家三级运动员。刚上大学,才子云集的中文系同学们都记住了我这个三级运动员,估计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印象。自己也想写文章,写了几次总写不好,挫败感极强。强烈的自尊心又不愿私下去请教,只好上课的时候竖起耳朵听,有机会回答问题时,极力表现。有空的时候,到图书馆把能借到的莫老师的作品一一细读,《都有一块绿茵》、《天狼星下》、《诗礼人家》、《陪都就事》,让我了解了他,了解了重庆,喜欢上了重庆,最终也选择留在了重庆。
追捧莫老师的作品,特别是有一段时间莫老师转型写侦破小说,看了后遗憾不已,认为他失去了文学的追求了,追逐商业利益去了。
在莫老师说教诲下,对写作越来越有兴趣,一点一点的努力也总会有回报的,慢慢的,《重庆晨报》、《重庆晚报》等报刊不断有豆腐块发表了,毕业了,继续写,还写旅游专栏了,陆续还参与编写了几本书,终于可以自豪的说:我终于也出书了!
真的,很感谢莫老师,两年的授课时光里受益很多,直到现在,有机会的时候也总会骄傲的说:莫怀戚,是我的老师。现在后悔的就是当年向老师索取太少。
毕业两年后,有一次回校参加一个活动,在办公室偶遇莫老师,一打招呼,他居然还记得我,让我感慨万千,自豪了很久很久。2002年的莫老师的重庆高校里的《经典关系》和2008年出品的《白沙码头》,让我又更加喜欢老师的作品。特别是《白沙码头》讲述在江边长大的重庆人,他们的传奇经历,他们的麻辣人生。有一次还特地前往江津的白沙,一一去寻访有无书中的对应之处。
莫老师是典型的重庆人,字里行间也记录了无数重庆人的喜怒哀乐。
2014年7月27日,重庆少了一个书写重庆生活的作家,文坛少了一位怪才,中文系曾经和现在的学生们少了一位良师。
几段文字,纪念我的老师莫怀戚。[/cp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