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这是朱自清的”春雨”。
“沾衣欲湿杏花雨”,这是志南和尚的”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这是韩愈的”春雨”。那么,诗圣杜甫笔下的春雨又是什么样的呢?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间,在万物复苏的春天如期降下。在夜里伴着和风,消无声息地滋润着大地万物。浓浓的乌云笼罩着田间小路,点点渔火闪烁在江面上,显得格外明亮。明早再看带雨的鲜花娇艳盛开,成都将是繁花满城,繁花似锦。
这是一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诗。春雨不同于其他季节的雨。
冬雨,冷雨敲窗,落地成冰,这是冻雨;夏雨,倾盆而泻,翻江倒海,这是暴雨;秋雨,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这是苦雨。春雨就不同了,春风化雨,给大地带来生机和蓬勃。”春雨贵如油”,所以人们对春雨是”喜”的,是”盼”的。
首联:一个”好”是对春雨的赞美,一个”知时节”,把春雨拟人化,”好”的春雨不早不晚,如期而至。万物萌生之际,雨在人们的期盼中下了起来。它是真的”好”。”春”、”雨”的”好”隐含着”喜”。
颔联:进一步描绘春雨的”好”,点出”夜”,诗题中的四个意象都呈现出来。
春雨的”好”不仅是”知时节”,更是”润物”。用”潜”、”细”、”润”生动形象地写出春雨”好”的特点:它悄悄地,伴着和风,有意地滋润万物。不是大张旗鼓的,不是声势浩大的,而是低调内敛的,在夜里,无声地、细细地”润物”。
“润物无声”这就是春雨的品格,这也是君子的品格。谦谦君子,德泽万民,不言话天下,无为治天下,春雨就有那温润如玉的君子品格。
颈联:雨是”好”,但也不是淅淅沥沥,一会儿就完的雨,而是雨量充足。”云厚”烘染雨的”足”:晴夜里,四周虽然是黑的,但小路反光,江面亮白,但此时云厚夜漆,天地笼罩在黑云之中,天地笼罩在细雨之中。只有远处江面小船上,暗淡的渔火在闪动。这样的雨恐怕就要下到天亮了。”黑”与”明”,互相映衬,不但表现了云厚雨足,也有视觉的冲击,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写”喜”。看着好雨将下一夜,诗人兴奋地想着明天早晨的景象。云收雨停,催开春花,春花带雨,鲜艳欲滴。整个成都城就会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湿”和”重”做了很好诠释。
成都因盛产蜀锦闻名于世,故成都又叫锦城或锦官城。但是诗人没有说成都城,而说锦官城,不仅仅是为了音韵的和谐、铿锵,”锦”是美丽的,是华贵的。”花”与”锦”搭配,有鲜花着锦,锦上添花之意,那种美是何等壮观,何等耀眼啊!
“春”,”夜”,”雨”,一一展现,”喜”则在字里行间迸透。
诗人正期盼春雨时,春雨如期到来,于是诗人满含喜悦地发出一声”好”;写”听”,倾耳细听。雨在密密绵绵地下着,雨在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这是满含喜悦地听;写”看”,因为雨”细”,听不真切,也怕雨停,所以出门去看。看见了云厚雨密,雨将下上一夜;写”想”,回屋时,还是兴奋地不能入睡,就情不自禁地想着雨后春色满城的美景。
“喜”贯穿始终,自然生动,没有半点生拉硬拽感。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春。饱经战乱,饱经流离的杜甫几经辗转,终于来到蜀地,过上一段相对安定的生活。浣花溪畔,他下地耕作,上野拾柴,与农人为伴,与农人为友,所以他深深理解农人对春雨的感情。不同于朱佩弦、韩昌黎和志南对春雨的”爱”,杜甫对春雨的”喜”是劳动人民最真实地想法,它关乎劳动人民的饭碗,它关乎劳动人民的收获,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叶无条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农民对雨的渴求杜甫是深有体会的。和那些朱门看歌舞的人相比,诗圣对春雨润物的喜悦是崇高的!是神圣的!
这就是杜甫,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寒士!一位有着责任心和同情心的儒者!一位把自己的喜乐与广大民众疾苦紧密相连的诗人!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