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民以食为天,生命健康和食品安全密切相关,也与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理念密切相关。但如今,有些食品虚假传言满天飞,让人难分真假。为此,人民健康网推出《一日一食》栏目,为您普及食品科学知识,揭穿食品谬论,带您吃出健康。
三文鱼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鱼类。肉质细嫩、鳞小刺少、营养价值高的三文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但关于它的疑问也不少。三文鱼究竟该怎么吃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三文鱼是什么鱼
三文鱼是英文“salmon”的音译,它其实是商品名,不是鱼的名字。“salmon”词义为“鲑科鱼”,分为鲑科鲑属与鲑科鳟属,是一种生长在加拿大、挪威、丹麦、日本和美国等高纬度地区的洄游鱼类,中国黑龙江流域的大马哈鱼也属于此类鱼。我们常说的“三文鱼”,准确地说,特指大西洋鲑鱼,又叫挪威三文鱼。
三文鱼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和维生素D等。最值得一提的是,它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研究证明,这种脂肪酸对心脏有益,还能增强记忆,改善情绪。
三文鱼可以生吃吗?
“三文鱼”的定义和能否生吃的问题在2018年曾引起了巨大争议,真正的三文鱼是指大西洋鲑鱼。现在市场上的大西洋鲑鱼可能来自于海洋捕捞,也可能来自于人工养殖。
海洋捕捞的三文鱼可能存在异尖线虫等寄生虫。所以对于海洋捕捞的野生三文鱼,需要经过深度冷冻才能生吃。所谓“深度冷冻”,FDA提供了三种可以互相替代的流程,分别是:1、-20℃ 以下的环境中冻7天;2、-35℃的环境中冻硬,然后接着冻15个小时;3、-35℃的环境中冻硬,然后在-20℃以下的环境中冻24小时。
而欧盟的“深度冷冻”要求则是:冻到鱼的中心温度在-20℃以下,保存24小时。
跟细菌不同,寄生虫是不耐低温的。经过这样的处理,即便三文鱼中存在寄生虫,也被冻死了,也就可以生吃了。
大西洋鲑实现了人工海水养殖。在规范的养殖条件下,饲料和水体都有严格的监控,三文鱼感染寄生虫的风险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根据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指南,这样的三文鱼不经过深度冷冻,也可以直接生吃。
也就是说,“生吃三文鱼”是可以的,只要满足:1、是真正的三文鱼(即大西洋鲑鱼),而不是某些商家自己定义的“淡水三文鱼”(即虹鳟鱼);2、来源正规可靠(经过规范的深度冷冻,或者来源于规范的人工海水养殖)。
野生和养殖三文鱼的区别
野生三文鱼生存环境竞争十分激烈,为了活下去而疲于奔命,3年之后才能成熟,因此肌肉组织发达,脂肪含量少,肉质柔软紧实,有种吃瘦肉的感觉;养殖三文鱼缺少自然竞争环境和运动空间,饲料都是由高脂肪、高蛋白组成,一般都膘肥体壮,1年不到就可以迅速长到20多斤,鱼体肥嫩富含脂肪,鱼肉上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白色脂肪线,口感则比较松软。野生三文鱼的营养略高于养殖的。实验检测发现,人工养殖三文鱼营养也不错,氨基酸组成全面,必需氨基酸总量和呈味氨基酸的质量分数都相当高,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
野生三文鱼以海藻、鱼虾为食,它们体内的虾青素赋予了三文鱼漂亮的橙红色。养殖三文鱼除了吃小鱼小虾外,还会饲喂蛋白质、鱼油等,使得虾青素不足,肉色容易发白。为了提高鱼的感官品质,饲养者常常会给养殖三文鱼喂食一种饲料添加剂——角黄素,使其肉色呈自然的橙红色。不过消费者不必担心,角黄素是一种类胡萝卜素,在很多食物中天然存在,比如蘑菇。由于添加的量很小,角黄素并不会对健康造成威胁。
如何挑选三文鱼
市面上的三文鱼以假乱真的现象虽不太多,但挑选时也要掌握一些小技巧,避免上当受骗。
颜色
三文鱼的色泽鲜明,肉质坚挺;鱼皮光滑,不浑浊;鱼肉呈橙红色,且脂肪分布如大理石。
手感
新鲜的三文鱼摸上去感觉有弹性,按下去会自己慢慢恢复,而冒充的三文鱼摸上去则没有弹性。
口感
新鲜的三文鱼入口感觉结实饱满,鱼油丰盈,味道甘香,肉质爽滑,脂肪均匀,不太油腻。而冒充的虹鳟鱼,肉的颜色较淡,比较有嚼头,口感上很容易区分。
推荐菜谱
砂锅焗三文鱼头
材料:三文鱼头500克,姜10克,蒜头10克,芹菜10克,辣椒粒5克,生抽、和风烧汁、料酒、生粉、盐、花生油各适量。
做法:鱼头处理后洗净沥干水分,姜切片,蒜头去皮拍一下,芹菜洗净切段备用;鱼头用料酒、生粉、生抽腌制;砂锅烧热后下油,生姜片、蒜头爆香,盛出蒜头;把鱼头平铺在砂锅中后放入蒜头,盖上盖子小火慢焗至鱼头熟透,最后撒上芹菜、辣椒粒,以盐以及和风烧汁调味即可。
三文鱼炒饭
材料:剩米饭200克,三文鱼100克,水发香菇50克,速冻甜玉米粒30克,盐、油、糖、胡椒粉、姜粉、小茴香粉或肉桂粉适量。
做法:水发香菇洗净切小丁,三文鱼切小丁,米饭打散,甜玉米粒化冻控去水分;不粘锅中加入少量姜粉、小茴香粉或肉桂粉,放入三文鱼丁和香菇丁,中小火干炒,加半茶匙糖,三文鱼丁变色后盛出;直接在锅中放入米饭翻匀,炒热后加入三文鱼丁和香菇丁,最后盐、胡椒粉调味即可。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