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之后,华为Mate 50系列又回来了!”
华为终端BG CEO余承东,在Mate系列暌违市场两年之后,终于再度喊出了上面的这句话。
台上余承东的表情和语气似乎很轻松,但熟悉手机产业的人都知道这一句话的背后,到底发生了多少大事,余承东和他背后的团队到底担负了多少的压力。
但不论如何,更需要看到的是,“Mate 50系列又回来了”这句话对整个手机产业,到底包含了多少意义。
困难重重
华为Mate系列,是华为手机阵容里的旗舰,它的出现,最初就背负着国内品牌的高端梦想。
时间回到2010年12月,彼时华为决定将手机业务升级为公司三大业务板块之一,并且定下了要从做运营商的低端贴牌机,升级为面向消费者的高端自主品牌这一策略,而且更立下目标,要将华为手机做到世界第一。
当时,外界对华为这个决策,感到不能置信。毕竟当时的高端手机市场,就是苹果和三星的天下;国内品牌只能在低端市场竞争。这个沉甸甸的担子,最终就落在余承东肩上,在当时他在自己的微博写下7个目标:
1、从ODM白牌运营商定制,向OEM华为自有品牌转型。
2、从低端向中高端智能终端提升。
3、放弃销量很大但并不赚钱的超低端功能手机。
4、启用华为海思四核处理器和Balong芯片。
5、开启华为电商之路。
6、启动用户体验Emotion UI设计。
7、确立硬件世界第一。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骨感的。余承东和他的手机团队刚开始就遇上了各种困难,巨大压力也接踵而至。
在华为手机起步阶段,由于芯片设计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因此,这时候华为手机芯片性能一般、但开发成本却相当高昂,内部曾将之嘲笑为“烫手的吸金娃娃”。故而,当时华为手机面临着不少质量问题,受到用户吐槽。
华为的手机团队在内外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尽管如此,他们并没有放弃研发芯片、没有放弃手机业务,而是选择负重前行。据资料指出,华为继续每年投入4亿美元的研发费用、2万人的研发团队,继续开发芯片。当时他们认为,即使芯片性能暂时未达预期,也还是要继续做下去。
华为手机团队在经历了两年的磨炼后,在2014年开发出的麒麟920芯片,采用了28nm制程、八核架构、并整合Balong基带,无论是性能和功耗,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在技术团队逐渐攻坚克难的背景下,Mate系列的技术底座逐渐夯实,就只差一个精准的市场方向。
背负希望
随着持续不断地创新成果被产出,华为手机的高端之路也开始积累了更多经验。不久之后,大屏旋风席卷整个手机产业,不少商务人士争相购买大屏手机;而华为也瞄准这个机会,开始策划Mate系列大屏手机,剑指这一群具有高消费力的商务人士。
到了2014年,华为最终推出了一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Mate 7。
这台售价高达3699元的Mate手机,在2014年国内品牌阵营里,售价算是相当高昂。但Mate 7凭借拥有超高屏占比、最大面积金属机身的设计,让不少商务人士觉得它贵得很合理。
此外,Mate 7搭配了麒麟920芯片的强化版本──麒麟925芯片,拥有超强性能以及全球最快LTE Cat6网速。与此同时,对手产品只能采用发热严重、被谑称为搭载“火龙”的骁龙801芯片,对比之下,采用麒麟925的Mate 7,有着明显的性能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Mate 7开售不到半天,全国一千多家门店均脱销一空,旋即一机难求;上市三个月,发货200万台,半年累计发货量超过了400万台。最终,Mate 7出货量超过700万台。
在Mate 7获得商业成功的基础上,华为开始找到高端手机的方法论,后来陆续推出多台成功的Mate系列手机,也是在这个产品思路上的延续。
在2018年,华为发布Mate 20系列手机,这台被认为是一代经典Mate的旗舰机型,拥有自研的麒麟980芯片、矩阵徕卡三摄、超大屏占比的亮丽屏幕、屏幕指纹识别、以及全球首款支持无线反向充电技术,推出后大受欢迎。2019年8月,华为公布Mate 20系列的销量同比增长至1600万台。
同样在2018年,苹果推出了iPhone Xs Max;但这台新iPhone的最大创新,仅仅只是加大了屏幕。在苹果的创新动力缺乏的背景下,iPhone销量连续数个季度同比下滑,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更跌至近年新低。
此消彼长,借助Mate系列的大获成功,华为成功跻身全球高端手机市场,与苹果三星三分天下,打破以往手机市场仅由苹果三星两强并立的格局。而华为在高端市场,也终于成长为了与苹果旗鼓相当的对手。
此时,回顾当初余承东在接手华为手机业务时立下的宛如军令状般的小目标,那些曾经的豪言正一件件地成为现实。
负重前行
2019年5月1日,著名调研机构IDC公布全球手机市场统计数据,华为第一季度出货量同比暴升50%,而iPhone出货量暴跌30%。与此同时,华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份额已超苹果成为第二位,距离登顶就只有一步之遥。
随着华为不断在技术上深化投入,华为手机业务的发展正进一步加速。但也就在2019年5月16日,美国突然宣布把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给Mate系列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霾。
尽管在美国禁令的阴霾下,华为依旧在Mate 20系列的商业成功基础上继续推出Mate 30系列,除了影像能力进一步加强,首款搭载5G SoC的麒麟990更是大放异彩,大受用户欢迎。据华为商城的数据显示,Mate 30系列首销1分钟,销售额就突破5亿元,达成首销4小时销量破百万台的纪录。
终于在2020年6月,著名调研机构Counterpoint表示,华为手机的市场份额超越三星,成为全球第一的手机厂商。但就在华为登顶后的两个月,美国再次发布禁令,进一步阻止台积电为华为代工芯片;华为不但再难生产麒麟芯片,更在供应链上受到巨大限制。
但就在这种极端的困难时期,华为Mate 40系列仍然如期而至。余承东在发布会里,说出这番说话:
“我们正在经历美国政府的第三轮禁令,这一禁令极不公正,导致我们处境艰难……不管处理多么艰难,我们都承诺持续展开技术创新,将最佳的技术和创新带给消费者。”
在这样艰难环境下推出的Mate 40系列,可以说是华为倾尽了心血的杰作,搭载华为芯片设计的巅峰之作:全球首款5nm制程麒麟9000 SoC,配备全新超感知徕卡电影影像系统,极具辨识度和家族式设计语言的外观,让Mate 40系列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跌倒重来
2021年,因为接连不断地外部压力和制裁的影响,Mate系列一年一度的发布节奏,首度“断更”,这也是Mate系列10年来首次缺席高端旗舰市场。
这一事件的直接影响,便是大量的高端旗舰用户因此流入苹果阵营。
余承东后来转发了虎嗅《跌倒华为,吃饱苹果》的文章并提到,华为高端手机市场让给了苹果。字里行间,透出的是无奈。
的确如余承东所言,缺少华为Mate系列的竞争后,苹果在高端手机市场几乎没有对手。当市场缺乏足够竞争,厂商创新的动力也会下降,高端手机用户的体验也因此难免受到影响。
在市场上顺风顺水,缺乏了强力对手的苹果,除了基础的硬件迭代,在ID外观设计、影像及充电功率等方面,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也让不少高端旗舰用户感到失望和无奈,只能“被迫”吞下苹果“挤牙膏”式的产品。
不过,在外部环境持续恶化,消费市场萎缩的大背景下,华为依然坚持继续进行各种技术攻坚,每年上千亿的研发费用投入仍在继续,而且研发占比进一步提高。早前,在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1年发明专利数企业排行榜单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99000个专利数,遥遥领先、蝉联第一。
在持续的技术积累之下,Mate系列的回归,仅仅是时间问题。
“据工商时报消息指出,三星史无前例地通知包括面板、IC、手机零组件等所有供应商,即日起暂停拉货。”
“据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表示,今年度中国的安卓手机品牌厂商,下调手机订单合计2.7亿台。”
2022年,无疑是整个消费电子的寒冬,Mate系列就在这样一个看似并不合适的时间点,再度回归。Mate 50系列新机发布后,市场就给予了非常积极的信号,连续多日华为门店再现排队购机热潮,对于众多Mate系列的忠实支持者而言,他们已经等待了太久。
昆仑精神
这种敢于面对逆境的精神,正好在华为手机团队开发昆仑玻璃一事里体现出来。
华为在调研中发现,手机行业50%的售后案例都是屏幕损坏,而这些损坏几乎都是由于用户不慎跌落导致。
华为手机团队考虑到,仅仅因为一块玻璃的损坏,消费者可能需要承担高昂的维修费。因此,华为坚决把“用户的需要”作为关键,早在四年前就计划为Mate手机开发一块“摔不坏的玻璃”,为用户解决这个痛点。
然而,由于传统的化学强化玻璃的结构强度不高,他们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找到了灵感,在玻璃中引入纳米晶体,形成致密的支撑结构。但这种微晶玻璃透光率不足,无法满足手机对玻璃面板的光学使用要求。
当时华为的研发团队花了很多时间,却没有取得成果,因而感到非常失望。华为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小龙后来回忆说:
“我记得有一次,最后决策说这个产品因为搞不定不上了,研发团队一个大小伙子都哭了。”
这块巨大的玻璃“天花板”,并没有使这群执拗的工程师放弃。经过持续四年的无数次测试和迭代;在玻璃生产过程中引入特定的金属氧化物、配合特殊高温热处理工艺,让这块玻璃能满足手机透光率要求下,将整机抗跌落能力提升至十倍。
李小龙表示,这块玻璃最后取名“昆仑”,正是为了致敬巍巍昆仑,百转千回,不断攀登的精神。
突破限制
如果说华为最终能克服玻璃“天花板”,足以展示出华为坚持突破技术界限的韧性,那他们要突破太空之上的“天花板”,通过手机接收卫星消息,就更显示出华为要从手机战略上,突破限制和封锁。
众所周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及欧洲的伽俐略一样,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认定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核心供应商,能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但北斗系统最不同之处,是它属于中国的卫星定位系统,对于中国长远的自主发展,有着高度的战略意义。
可是,由于北斗卫星是高轨道卫星,与地面相距36000公里,从太空把无线信号传输到地面时,信号的损耗极高。在技术的巨大限制下,一般消费者只能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定位,但无法很好地利用卫星通信的优势。
华为利用北斗三号系统短报文功能,并在技术体制上进行全面升级,实现让卫星通信进入大众智能手机,为更多人在特殊环境下提供更有安全保障的服务。
为此,华为通过建立新的手机终端与卫星之间的通信协议,以及高性能的硬件设计,提高卫星通信的性能和效率。
此外,华为要确保这套系统,在任何极端环境下都能接收到卫星通信消息;他们的测试团队跨过31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又历时18个月进行场外测试,当中覆盖了戈壁沙漠、高山丛林、江海湖泊等各式地貌,保障其可靠性与稳定性。
最终,Mate 50系列成为全球首款支持北斗卫星消息的大众智能手机,在北斗卫星消息的加持下,用户在无地面网络信号覆盖的极端环境下,依然能保持与外界连接,并实现了以北斗卫星,保卫用户在艰难时间的通信能力,从而带来重大的战略价值。
走出道路
除了针对消费者的使用痛点进行持续研发以外,Mate系列在10年的发展过程里,也不断地推动着手机移动影像领域的前沿发展。
在移动影像领域方面,华为逐渐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壁垒。Mate 50系列采用了华为影像XMAGE,这一自有影像品牌,展示了他们对移动影像的理解。通过硬件+算法上的创新,将使得用户在影像记录方面,拥有不同于上一个时代的体验。
Mate 50系列通过“可变光圈”技术,在狭小的机身空间内实现光学系统和机械结构的最佳匹配,让用户可以随心调节景深范围和虚化程度。Mate 50系列在大光圈模式下,支持亚毫米级的精细分割,为用户带来更胜于虚化算法、有层次的光学级虚化。
另一个在Mate 50系列上取得长足进展的,是微距摄影。
一般手机的微距摄影,大多依赖广角镜头对焦距离较短的优势;但受限于广角镜头的硬件规格、以及计算系统的算法设计,防抖和图像质量往往大幅劣化,导致这些手机微距摄影的体验相当糟糕。此外,拍摄过于靠近物体时,也使用户经常无法对拍摄物体进行构图,严重限制了用户的创作空间。
为了突破这个限制,华为在Mate 50 RS保时捷设计里加入了业界首创的3.2mm的超长机械行程马达,能实现5cm以外进行微距拍摄、以及超远距离下的变焦拍摄能力。相比常规的微距摄像头,也能带来更加清晰的成像效果,也能在不打扰拍摄对象的情况下拍摄微距场景。
华为通过在Mate系列上不断积累的经验,最终孕育出的XMAGE华为影像系统,聚焦光学系统、机械结构、成像技术、图像处理四大成像模块,从光机电算四个维度,为移动影像领域带来了新的行业方向,这也是Mate系列在长期主义思维下,最终厚积薄发的结果。
重回赛道
华为Mate 50系列的诞生背后,蕴藏着的是这两年间华为内部对供应链整合、产品思维、技术研发和创新的一次新的答卷。
尽管Mate 50系列并非尽善尽美,但仍然足够支撑着它重回高端旗舰赛道的竞争。市调机构Omdia数据显示,华为Mate 50系列上市仅三个月,销量已近千万台;预计华为手机全年手机销量高达3000万台。
在Mate 50系列的热卖的帮助下,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早前在2023年新年致辞中表示,华为终端业务下行趋势终于放缓,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369亿人民币,与去年基本持平。
也许,华为未来的路仍然坎坷,但华为必然不会放弃。就如余承东在Mate 50发布会最后说的:
跨越山海,终见曙光。寒冬会过去,春天不会太远了。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