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军人的诗与远方(这才是所有军人的尊严)

如果不是来到5592高地,5592对于中士西热尼玛来说,只是一串普通的数字。

如果不是来到伊木河哨所,伊木河对于上士黄勇来说,只是一个陌生的地名。

两个相隔万里的地方,在两位素昧平生的边防军人心中,此刻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精神坐标——这是属于他们的“诗与远方”。

“诗与远方”,当今社会这一极富情怀的表达,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人说,是挪威的森林;有人说,是青藏高原的雪山……青春路上,每个前行的人都怀揣着心中的“诗与远方”。同样,属于中国军人的“诗与远方”,也与选择有关。

来到一个地方,或许不是自己的选择;坚守一个地方,一定是自己的选择。

来伊木河边防连时,黄勇只有18岁。如今,一晃8年过去。离家3100多公里,是黄勇反复计算的距离。起初,他也很想家,但牺牲的老连长杜宏让黄勇选择坚守在这里。

伊木河所有景色里,黄勇最钟爱营区旁边的一处小树林。那里,有一年四季都看不腻的风景。他在这里找到了心底的宁静。

年复一年,黄勇记录下这里春夏秋冬的样子。直到有一天,他把自己最爱的景色分享给最心爱的女孩。那个女孩,如今成了他的妻子。

接受平凡日常,是对生活的领悟;怀揣“诗与远方”,是对理想的坚守。

坚守在5592高地,西热尼玛在日复一日的雪冷血热中,感受着独属于边防军人的热血沸腾。“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尽管这位藏族小伙背诵不出太多抒发壮志豪情的边塞诗歌,但他和战友们有自己的格言:“寸土寸金寸心”。这6个字,镶嵌在山体上,也刻在他们心上。

很多时候,于军人而言,“诗与远方”并不遥远,而是在“寸土寸心”之间——“寸土”见使命,“寸心”见信仰。

那天,关于5592高地的新闻登上热搜,迅速刷屏。尽管西热尼玛的镜头只有5秒,但母亲还是一眼认出了他。母亲小心地把视频保存在手机里,反复播放时,眼神里半是心疼、半是骄傲。

所谓“诗”,一种壮志凌云的豪情;所谓“远方”,一种对信念的追求。

“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某种意义上,这就是军人的“诗与远方”:当需要选择坚守时,他们会矗立成一座沉默的山;当需要选择冲锋时,他们会化作一把锋利的剑。

有一种“远方”是驰骋疆场——战机呼啸空天,战舰驶向深蓝,长剑倚天出鞘,战车冲锋突击……未来战场,中国军人书写的诗篇是敢于胜利。

有一种“远方”是守护和平——从联合军演到国际比武,从远海护航到海外撤侨,从维和行动到异国救灾……世界舞台上,中国军人书写的诗篇是祖国尊严。

有一种“远方”是默默奉献——挺立冰封哨卡,坚守大山密林,头枕浪花波涛,双脚丈量国界,豪饮寂寞孤独……军旅岁月中,中国军人书写的诗篇是绝对忠诚。

在阿拉山口边防哨所,有一面雕刻着祖国地图的墙。地图两边配有这样两句诗:“祖国在心中,故乡在梦里。”

“家国情怀”4个字,字字连着远方,字字皆是诗行。或笑傲沙场,或铁汉柔情,官兵们把家国之爱,铭刻在一个个战位上。

假如有一天,风雨来临,军人会毅然选择扑向风雨,而平安——是军人献给祖国和人民最好的“诗”。

(李一叶)

()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3年 4月 10日 下午1:50
下一篇 2023年 4月 10日 下午2:0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