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布依族,布依族民族节庆

布依族的由来

布依族,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现有287万余人(2010年),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布依族虽然人口较多,但却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2971460人减少到了2870034人,十年剧减了10万余人。现位居全国56个民族人口排名第12位。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占了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以上,是布依族最主要的聚居地。主要聚居在省内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地区的黄果树大瀑布所在地——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在贵阳市也分布着10余万布依族,六盘水的盘县、六枝以及毕节地区织金县也有操第二、第三土语的布依族聚居,省外的布依族散居于云南、四川、越南北部等地。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之布依族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语系有争议,国外一般认为壮侗语族和南岛语同源,应合成澳泰语系,或者属于独立的壮侗语系),有着本民族古老的文字,20世纪50年代又创制了拉丁布依文,目前在努力推广。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布依人的祖先百越民族最先发明了水稻种植,为世界稻作文明作出重要贡献。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秦汉时期布依区的社会生产力已相当发达。布依区不仅风光秀丽拥有许多风景名胜,而且资源丰富。南、北盘江已成为中国水利电力的重点开发区,黔西南有丰富的金矿。布依族的工艺品出口欧美及日本、东南亚等地。

布依族的舞蹈

布依族舞蹈多是集体舞,有“织布舞”、“伴嫁舞”、“狮子舞”、“龙舞”、“铜鼓刷把舞”以及“花包舞”、“转场舞”等等。是布依族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泼,深爱人民群众喜爱。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之布依族

织布舞:是布依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在黔南惠水、罗甸一带。织布舞以轻巧的舞蹈动作,真实地描绘布依族姑娘从开荒、播种、采棉、抽纱、纺线到织成布匹的生产劳动过程,表现出她们终年辛勤劳动的形象。

铜鼓刷把舞:主要流行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独山县和荔波县。因表演时以击打铜鼓作为指挥和伴奏,演员手持刷把,翩翩起舞,故称为“铜鼓刷把舞”。

花包舞:又称糠包舞,主要流行于贵州省黔南和黔西南布依族地区。多在春节、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期间,在宽敞的坝子上进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最喜爱的舞蹈。

龙灯舞:俗称“耍龙”,是布依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布依族民间有许多有关龙的传说。人们格外喜欢龙,崇拜龙,春节期间,各地都有耍龙的习俗。龙的制作多种多样,有的是用竹篾编扎成龙架,糊上白纸,画上或帖上彩色鳞片。有的是用长幅布匹制作而成。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布依族舞龙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每年正月初八、九出龙,各村寨都作好准备,迎接龙队进村表演,龙队先向各家各户拜年、祝福,然后表演,直到正月十五、六日才收龙、烧龙,形式非常地隆重。

狮子舞:俗称“耍狮子”,是一种具有较高技巧的舞蹈。主要流行于黔西南安龙,册亨一带,是布依族民间龙灯会的主要节目之一,常在春节期间或农闲时表演,也有的人家在婚丧期间表演。

转场舞:流行于黔西南盘县特区,来源于祭祀。相传老人去世后,要请道士举行“转场”仪式,后来就演变成为“转场舞”。表演时演员穿上红黄颜色道袍,头戴花冠,分别敲击大钹和铜鼓,人们随着节奏翩翩起舞,气氛十分热烈。

布依族的文化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

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大歌和小歌是流传于黔南的具有多声部结构的两种歌唱形式;盘歌则用唱歌来盘问对方,随机应变互相问答,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皆可入歌。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等。由农家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黔西南地区的布依族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之布依族

医药

布依族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的古越人,史称“百越”。布依族属“百越”族群系的“络越”支系。他们世代生息繁衍于南北盘江、牂牁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带,是贵州土著民族之一。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为同疾病抗争,从当地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中寻找并总结积累了一定的用药经验,并摸索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诊疗方

薤叶芸香

法。在治疗潮湿山区的多发病、常见病如风湿、跌打损伤、骨折、月家病、疔疮及内科杂病等多方面总结了许多有效的民族方药与诊疗方法。布依族过去虽有本民族古文字,但各地文字不统一,且几乎全部是用于宗教典籍中,因此医药继承主要靠祖辈相传、徒承师艺等口传心授的方式。 在布依族所使用的药材中,最有名的是薤叶芸香。在孔明七擒孟获中,蜀汉大军来到牂牁江,忍受不了瘴气,又喝了哑泉水而中毒,辛苦找到了薤叶芸香而避瘴解毒。薤叶芸香(如图),很罕见,又叫离蕊金花茶,生长于牂牁江流域,布依族一直用来避瘴解毒,是养生保健的稀世珍品。

建筑

居住在贵州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房屋多为吊脚楼,古称干栏。楼底圈牲口、堆杂物;楼上住人。在黄果树瀑布一带的布依族人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丰富的薄石材,在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改建石板房,除檩条和椽子外,整座房屋全用石板建成。来到布依村寨,就像进入了神奇的石头王国,这种房子整洁优美,冬暖夏凉,防风防雨又能防火。红水河流域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林区之一。

石板房

石板房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总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一切都朴实淳厚。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

石楼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府所在地城关镇,绝大多数房屋都是石头建造,三四层的石楼就有几十栋。由于石料是浅灰白色,加工后更显晶洁,所以白天看镇宁,银光闪烁;月夜看镇宁,凝霜盖雪。为此,古有“银镇宁”、素有“银色镇宁”之美誉。该镇的石建筑,历史悠久的已有600多年的风雨历程,所以既堪称为凝固的音乐,又可当作不朽的史诗。

建筑讲究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择依山傍水处作宅基,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靠山最好是“卧狮拱卫”、“青龙环护”、“贵人座骑”等山势;向山要选“二龙抢宝”、“双龙戏珠”、“万马归槽”、“寿星高照”等形态。好在布依族地区多为石灰岩山地,这种苍山翠岭并不难寻。起房造屋要选吉日,吉日前一个月请木匠破料做房架。竖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鲁班师傅。房架竖好,岳父家送来大梁,大梁上拴有红绸扎的大花朵,并有乐队和舞狮队鸣鞭炮伴送。上梁时又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饮。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个过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满喜庆与互助的气氛。

蜡染工艺

布依族人在织布

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水特产蜡染布的记载。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花布”,就是蜡染布。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跟母亲学习蜡染技术。先把蜜蜡加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的铜制蜡刀蘸蜡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动的图案,再放入蓝靛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色,最后将布入锅煮掉蜜蜡,捞出后到河水中反复荡涤,晾干,就成独具特色的蜡染工艺品。其中不少佳品现展出于北京博物馆。

做成的蜡染布料,图案丰厚朴实,绘画活泼豪放,并呈现出独有的龟纹(亦称小波纹),具有机器所不能代替的艺术效果。

不同地区的蜡染艺术有不同的风格:有的爱以花、鸟、虫、鱼作蜡染图案,构图大胆,形象生动;有的却以结构严谨、线条细腻为特点;有的取材于龙爪花和茨藜花,色调粗犷明快……蜡染艺术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也丰富了中外妇女的衣着。

近20多年贵州还建了些蜡染厂,有专门的美工设计师创作绘制出新的图案。各种人物、动物的形象更为丰富,而且色彩也趋于多样化。

蜡染布多作妇女头巾、衣裙、围腰及被面、门帘、窗帘之用。有些工艺水平较高,图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当作艺术壁挂来装饰居室客厅及宾馆饭店。布依族妇女还在蜡染衣裙上再加刺绣,更加风采迷人。

除蜡染之外,布依族民间传统工艺还有扎染、织锦、刺绣、木雕、石雕、竹编等。

戏剧

布依戏产生的历史不长,大约只有100多年。布依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根据布依族民间故事改编 的,反映布依族的社会生活,演员穿布依族服装,用布依语演唱,主要剧目有:《三月三》、《六月六》、《穷姑爷》、《人财两空》、《金竹情》、《罗细杏》、《红康金》、《四结亲》、《借亲记 》等。

布衣戏

内容非常丰富,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反抗斗争、风俗习惯和男女爱情等。其中《罗细杏》曾获 1984年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优秀奖。另一种是根据汉族故事或说唱改编的,服装和道具也和汉族戏 剧基本相同,用汉语道白,布依语演唱。主要剧目有《红灯记》、《蟒蛇记》、《百合记》、《朱砂记》、《鹦哥记》、《摇钱记》、《玉堂春》、《秦香莲》、《祝英台》等。

服饰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坝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服装大都是亲手缝制,合身得体,古朴典雅。

布依族的服饰很有特色。服饰多为青、蓝、白几种颜色。男子的服装式样

各地基本相同,多包头帕,头帕有条纹和纯青两种;衣服为对襟短衣,一般是内白外青或蓝,裤子为长裤;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或青、蓝长衫,脚上穿布统袜。现代布依族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妇女着大襟短衣,部分着百褶长裙。在布依族聚居的扁担山一带,少女喜穿滚边短衣,系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帕,以粗发辫盘扎头巾,额上为织锦图案和数圈发辫,下穿裤子,着绣花鞋。青年女性穿蜡染百褶裙,斜襟短衣,绣花盘肩,用各种花线沿衣肩绣成两排小正方形的半圆形图案,领圈两边抛花织锦,颜色醒目;衣袖中间为织锦,上下两段是蜡染;衣服下摆为一寸左右的织锦镶边,胸前戴绣花或织锦长围腰,系浅色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巾,耳边垂着一束各色线做成的耍须。已婚者的头饰戴“更考”,以竹笋壳和布匹制成,形如撮箕,前圆后矩。每逢盛大节日或宴会时,妇女仍均喜佩带各式各样的耳环、戒指、项圈、发簪和手镯等银饰。

荔波布依山歌

荔波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布依族、汉族、水族、瑶族等多种民族,其中布依族最多,约占全县总人口的60%。布依村寨遍布全县的山山水水。布依族人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存,创造了许多物质文明,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布依民歌。

布依民歌源远流长,世代口耳相传,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举凡一人一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应景而生,随感而发,开口成调,歌咏成章。歌词发自心底,是心弦的颤动,感情的奔流。有的妙趣横生,有的衰婉动人,有的高亢激昂,有的幽默诙谐。就其内容来说,有情歌、酒歌、堂歌、苦歌、衰歌、巫歌、放牛歌、历史传说歌等等。一首歌一般有四句,每句五个音节,也有五句、六句、八句甚至几百句的,不管哪种句式,都讲究押韵,歌词一般都用比兴的表现方法。曲调有大调和小调之分,因场地、时间、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一般有独唱、男声二重唱、男妇声二重唱、回旋反复吟唱等,其间又有高低音之分,有快节奏和慢节奏之别,各尽其妙,各有其趣。现将主要几种内容和形式的歌作一简介:

情歌

情歌一般是未婚青年男女交流感情、增进了解的歌曲。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便以山歌为媒介,互道爱慕之情、相思之苦、重逢之喜。因唱歌结为夫妻的,比比皆是。试举一首为例:

布依语:练拟昂化念 译汉语:二月盛开金樱花

练让昂化久 三月盛开桐子花

推化念改娄 希望金樱花不要凋谢

绕化久练年 永远相伴桐花到白头

酒歌

每逢聚会,必唱酒歌。唱歌者手持酒杯,歌唱给谁,谁就得唱干杯中酒,再以歌和酒回敬。酒歌的内容很广泛,有尊敬对方而歌的,有感激而歌的,有询问的,有安慰的,有倾诉的,有挖苦讽刺的等等。在座之人,争相端杯一展歌喉,场面非常热闹。如在晚饭时间开始,往往要唱到天亮。酒歌曲调节奏明快,不似情歌的婉转缠绵。

坐堂歌

在大喜大庆的日子里,主人家都要请歌手到家里唱堂会,在堂屋摆下酒菜瓜果清茶,遍请高朋亲友和寨老团团坐定,堂会便开始了。歌手们先用歌赞颂主人盛德及盛情款待,再赞颂高新胜友及寨老。主人及亲友中如有能歌者,也以歌作答。这样过后,歌词内容便扩而广之。有关于年成农事的,儿女婚姻嫁娶的。再后来,歌手们便互相开起玩笑,使喜庆气氛既浓烈又生动活泼。曲调为二重唱兼合唱的形式,由二男或二女或一男一女配对,一人先起音,一人跟上,声调修筑而起伏荡漾,一首歌回旋往复唱两遍,两遍的声调各不相同,听起来既庄重又和谐动听。堂歌一般要唱三个晚上,直到大家都筋疲力尽才罢休。

历史传说歌

历史传说歌为洪荒时代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以及本民族变迁的传说故事。往往由一人唱到尾,象摆门子一样,听的人既了解到古代神话,获得有关本民族的历史知识,又享受到音乐美感。

苦歌

苦歌是倾听命运悲苦之歌。有孤男寡女歌,孤儿歌、婚姻不和歌、二婚再嫁歌、遭灾落难歌、饥荒困苦歌等等。这些歌曲调衰婉悲怆,听之催人泪下。

布依族的人口和分布地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先后在布依族聚居区建立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之布依族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独山、荔波、都匀、平塘、惠水、贵定、长顺、福泉、瓮安等县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册享、贞丰、望漠、兴义、兴仁、晴隆、普安等县市;安顺地区的镇宁、关岭、紫云、平坝、安顺、普定等县市;六盘水市的六枝、水城、盘县;贵阳市郊区及清镇、开阳等县市;毕节地区的威宁、织金、金沙、赫章、大方等县;遵义地区的仁怀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麻江县等地都有布依族分布。在布依族散居区,也相继建立了近百个布依族乡或布依族与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建立的民族乡。

布依族的人口分布@阿伍<正>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先后在布依族聚居区建立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布依族的服饰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坝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之布依族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服装大都是亲手缝制,合身得体,古朴典雅。

布依族的服饰很有特色。服饰多为青、蓝、白几种颜色。男子的服装式样

各地基本相同,多包头帕,头帕有条纹和纯青两种;衣服为对襟短衣,一般是内白外青或蓝,裤子为长裤;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或青、蓝长衫,脚上穿布统袜。现代布依族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妇女着大襟短衣,部分着百褶长裙。在布依族聚居的扁担山一带,少女喜穿滚边短衣,系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帕,以粗发辫盘扎头巾,额上为织锦图案和数圈发辫,下穿裤子,着绣花鞋。青年女性穿蜡染百褶裙,斜襟短衣,绣花盘肩,用各种花线沿衣肩绣成两排小正方形的半圆形图案,领圈两边抛花织锦,颜色醒目;衣袖中间为织锦,上下两段是蜡染;衣服下摆为一寸左右的织锦镶边,胸前戴绣花或织锦长围腰,系浅色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巾,耳边垂着一束各色线做成的耍须。已婚者的头饰戴“更考”,以竹笋壳和布匹制成,形如撮箕,前圆后矩。每逢盛大节日或宴会时,妇女仍均喜佩带各式各样的耳环、戒指、项圈、发簪和手镯等银饰。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尽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财产时,要留给父母养老田,由兄弟轮流耕种。父母去世后,养老田转为上坟田,供清明时节扫墓之用。使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长辈们的谆谆嘱托和养育之恩。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之布依族

年节食俗

有的节日与汉族相类似,有些则为本民族所专有,如”了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三(地蚕会节)、四月八(牛王节)、六月六(祭盘古)、吃新节等。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团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饭”,六月六吃”煮鸡”等,大都与民族传说和乡风教育有关。

宴客食俗

布依族重礼好客,贵宾到来,必有”进门酒”、”交杯酒”、”格当酒”、”转转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礼。若是敬献猪肉,是祝客人来年养大猪,收成好;若是敬献鸡肉,鸡头奉给首客,象征吉祥如意,鸡翅奉给次客,表示腾飞,鸡腿奉给三客,意为脚踏实地。宴席中还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劝酒,后者要将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表现出他们的心智和才华。

婚俗

婚姻实行自主婚。接亲时要对歌,俗称对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举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稻耕开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制作五色花糯米饭供奉;黔西南州一带,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场”玩山对歌,参加者达数千至上万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相识、相爱、订终身。

解放前,布依族存在一夫多妻的个别现象。同姓可通婚,但同姓且同宗的严禁通婚。也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解放后,像大多数民族一样,废除了一夫多妻制。布依族崇尚自由恋爱,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笑和唱歌对调,倾诉或表达彼此的感情。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誓终身了。

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类的礼品(在礼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粑粑,如果非传统节日而见到布依族民家“打粑粑”,则说明此家人正筹备喜事准备迎娶女方了)。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互为“效验”,只要“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这一带地区送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六”或“双”数,据说是取“六”即禄的谐音,以表示婚后双双有禄必有福之意。结婚时,新郎不迎亲,只请几个相好的男女青年代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撑伞步行至男家,个别也有骑马、坐花轿的。结婚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区一带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称为“坐家”的习俗。有的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长住夫家。杂居区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这一风俗。

贵州都匀的布依族在闹新房中,有个“唱荷包”的习俗。一般先唱“荷包歌”,二人一对,一个唱,一个帮腔。必须唱满12首“荷包歌”才能得到一个荷包。荷包里一般装着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贵子,由女方家的“送亲婆”带来。[5]

民族禁忌

到布依族人家中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布依族习惯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应喝一点。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布依族送礼必须送双数。孩子体弱多病,父母就要给他寻找保护人干爹、干妈。寻找干爹、干妈有两种方法:一是择日在家等候,3天内第一个登门的人,即为孩子的保护人;二是择吉日由父母领着孩子,在路上等候第一个过往的行人,即为保护人。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狗肉,一种解释是狗曾经救过其祖先,另一种解释是人类以前并无稻谷,是狗从天神的晒谷场带回稻谷给布依族人,使得布依族成为人类中最早种植水稻的“水稻民族”。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鱼肉,因为相传布依族最早的母亲是龙王的女儿——一条神鱼。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

布依族传统节日除大年(春节)、端阳节、中秋节基本与汉族相同外,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牛王节”等富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个别地方有”撒秧粑节”,”小年”,”腊月二十九”,”正月二十七”和”三月三”,也过汉族节日。

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过大年(即春节)。从除夕过到十五。除夕前要杀年猪、舂糯米粑粑、备各种蔬菜。云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习惯;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须吃鸡肉稀饭,民间称血米粥。每个姓氏都有不同的饭前仪式,相认的双方饭前仪式必须完全一致。年节期间还要举行许多娱乐活动。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之布依族

跳花会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举行。“跳花会”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规模盛大,参加人数过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订终身。每逢节日,小女娃们都穿着艳丽的花边衣服,锁着极好看的盘花纽扣,小伙子们穿着对襟衫,系着留须的腰带,吹着木叶、一个个满面春风。热心的阿妹们为小伙子们牵着马,从五村八寨,从那看不见的半山腰,赶到跳花会地点,那是一个平坦的大草地,旁边有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北面是满含花苞的桐树林。那里到处是人喊马嘶,笑语喧哗,少说也有几千人。牛皮大鼓迅雷般地响震空谷,时快时慢,时抑时扬,加上锵锵的饶钹声,令人陶醉!场上,男女青年这时一群,那里一堆,翩翩起舞,唱着古老的歌,歌声美妙,舞步轻盈,坐在河岸边吹“嘞友”、弹月琴,吹木叶,谈情说爱的青年们,一双双河水般明亮深情的眼睛,向对方表示着热烈的爱情,倒影摇摇,又是一番风味。紧靠着桐林边,搭着一个台子。那里在表演精彩的布依戏,内丰富多彩,整个草坪上充满着欢快、愉悦的气氛。他们唱呀跳呀,不知不觉太阳就落到坡背了,晚霞撒在桐林的花苞上,人们依依不舍地骑上马,陆陆续续地离开了草坪。

跳花会又是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们的搭桥会,他们在草坝上播种了爱情,到了节日的最后一天即二十一日(叫“结合”),宣布一年一度的跳花会结束了。二十二日是“牵羊”日,意思是订婚约,青年人把“羊”牵回家去(把姑娘带回去相亲),看看男方的家境,以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这一天,许多小伙子都去草坝把未来的妻子带到寨上去。可是,害羞的姑娘们哪里肯跨进对象家的门坎?只不过在寨子后面山头上,丛林里,偷偷地看一看对象家坐落何方,二十二日过后,就要做活了,春耕开始了,人们投入繁忙的春耕生产,为夺取来年粮、棉、糖的丰收,为建设山区,进行新的战斗!

三月三

五色糯米饭

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相传有一家三个亲姊妹同嫁在一个寨子里,日子过得都很好。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孙,三家的外孙们听说后都争着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外公说,在三月初三那天,你们把自己做的最好的糯食带到寨子路口,看谁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谁家去。这天,大女儿家炸了油团,二女儿家打了糍粑,三女儿家做了五色糯米饭,外公来到寨口,把三家的东西打开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泽鲜艳,味道清香,他最喜欢,于是就先去了三女儿家。从这以后,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糯米饭来招待亲戚朋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节。

六月六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的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布依族人

布依族传统佳节

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盆古、扫寨赶“鬼”的活动。除参加祭祀的人外,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古唱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

夕阳西斜时。“躲山”的群众一家一户席地而坐,揭开饭箩,取出香喷喷美酒和饭菜,互相邀请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处响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声,人们才选出身强力壮的人,分成四组,到祭山神处抬回四只牛腿,其余的人,相携回到家中,随后各家派人到寨里领取祭山神的牛肉。节日娱乐活动,以丢花包最为有趣。花包是用各种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头,内装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边沿缀有花边和“耍须”。丢花包时,男女青年各站一边,相距数米,互相投掷。其方法有右侧掷、左侧掷和过顶掷,但不准横掷。要求甩得远,掷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飞来飞去,煞是好看。如果小伙子将花包向自己心爱的人投掷,没有过肩,包就落地,姑娘由向对方送一件礼物,如项圈、戒指、手镯等物,所送之物,被视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将长期保存。

“六月六”节已有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各地传说不同,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在远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盘古”,在劳动中积累了栽培水稻的经验,年年丰收,后来他与龙王的女儿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新横。一次儿子冒犯了母亲,龙女一气之下,返回龙宫,再不回来。“盘古”没有办法,只好再娶,一年的六月六日盘古死去,新横从此遭到继母虐待,几乎被害。他忍无可忍,便上天控告继母,并发誓要毁掉她栽培的水稻秧苗,继母知道后,万分后悔,终于与新横和好,并于每年六月六日,盘古逝世这天,杀猪宰鸭,做粑粑、供祭盘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六月六日都举行祭盘古,供祖先的活动,以示子孙延续、五谷丰收,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这个民族节日。

查白歌节

是贵州兴义地区布依族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届时有周围1 0多 个县乃至云南、广西的各族群众数万人参加,规模可谓盛大。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3年 3月 16日 下午3:13
下一篇 2023年 3月 16日 下午3: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