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对年龄的称谓,从幼到长,依次大约有十几种叫法。
古代用“襁褓”来指代刚出生的婴儿,“襁”是背婴儿用的宽带子,而“褓”则是用来包裹婴儿的小被子。
孩童时代的交往称为总角之交,角就是小髻,古代儿童头顶两边的留发,也称为角,与“垂髫”相似,与成人的发髻不同,发髻是挽束在头顶的头发。所以,在古代将幼童阶段的小孩称为“总角之年”。
“豆蔻之年”是用来称谓少女的,豆蔻一词有此寓意,还是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诗《赠别》,诗中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是一种植物,豆蔻花在开放的过程中,穗头最先呈深红色,花渐放出时,颜色会逐渐变淡。人们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称为“含苞花”,而二月初的豆蔻花就正好处于含苞待放的状态,因此,杜牧用二月初的豆蔻花来比喻“十三四”的少女,以此赞美少女如花似玉、美丽可爱。
当女子长到十五岁时,被称为“及笄[jī]之年”,“笄”就是古代人盘头发用的簪子,在《仪礼·士昏礼》中有记载:“女子许嫁,笄而礼之”。也就是说古代女子到了盘头发插簪的年纪,就是个成年女子了,预示着她该出嫁了。
而男子到了十五岁,便可束发了,通常以“束发”相称。
再过一年,女子长到十六岁时,则称为“破瓜之年”。我们常用年方二八,也就是指十六岁,二八就是从“瓜”字中拆出来的。
男孩子长到二十岁时,称“弱冠之年”,男子要举行冠礼,以此表示进入成年人阶段。其中“弱”是年少之意,因为身体还未发育强壮,所以称弱。
冠礼一般在宗庙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了参政、为国效力和参加祭祀的资格。
冠礼仪式从周朝开始,一直持续到明朝,到清兵入关强令汉人剃发,冠礼才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接下来,我们所熟悉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是受到了《论语》的影响。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三十而立,单从字面看,指的是人到三十岁就能做到立。依我们现在的理解,就是说人到三十岁就要在某些方面有所建树,那么孔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我们现在理解的一致吗?
孔子在他那个时代,混得并不怎么样,三十岁既没当上官,也没发了财,依然是草根阶层。所以,从孔子当时的现实环境来看,他所说的“三十而立”指的是确立了一生的目标和追求,确立了为人处事的态度,也就是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包括独立的人格。
四十不惑,是不是说人到四十岁了,什么都不迷惑了,什么道理都懂了,有种看透人生的感觉,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呢?
不惑对于孔子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达观坦然的心境,这是心理层面上的理解。因为孔子本身的知识学问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在四十岁他所追求的高度,最有可能趋向于就是心里高度。如果心境也达到一定的高度,一种豁达的状态,基本不会被外界所干扰。
五十知天命,什么是天命,这是中国古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一种宿命理论。
孔子所说的知天命,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并不是说五十岁了一切都不可改变了,听天由命。
相反,这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他所说的天命是一种上天所赋予你的使命感,依然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心态。正因为有这份使命感在身,所以到了五十岁,不怨天,也不尤人,以更加积极的热情投入你所热爱的事业当中,这是一种内心的定力。
六十耳顺,这个重点在“顺”字上。“顺”字从川、从页,川谓水流,页即人面。合起来的意思则是,人面如水流,不可逆也。
在我们汉语中,以“顺”为词根组成的词,基本都有从势而下的意思。所以,孔子所说的“耳顺”,指的是听他人之言,不论怨言忿语,喜笑怒骂,都可以做到恭顺自然,逆来而受之,脸上没有愤恨之色,以一个下势的姿态,来化解矛盾,缓和冲突,化干戈为玉帛,以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
老子和孔子,在求道的过程中都讲究一个“顺”字,只有先“顺”了,才有可能达到“和”的境界。
六十花甲,即花甲之年,人们习惯称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为花甲老人,也叫耳顺之年。古代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来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还有一种说法是,人的指甲根部有一道 白色的痕迹,到了六十岁,随着身体的衰老,这道白痕就会消失不见,因而称为花甲。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杜甫有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说的就是古代人活到七十岁的人并不多见,因此称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为古稀之年。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孔子对自己能活到七十岁已经很知足,因此,他能看淡世事,做到内心的自由。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不长,一般活到三十五六岁就可以自称“老夫”了,四十岁可以称老,四十七岁就是所谓的“晚途”。比如苏轼有云“老夫聊发少年狂”,此时他38岁,杜甫曰“晚岁迫偷生”,此时他46岁。
七十岁所达到自由的境界,这种自由却是以时间的消退为代价的。也就是说,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人能够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会越出法度,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是需要长时间磨练的。
耄耋(mào dié)之年,指的是八九十岁的老人,耄耋就是形容老人高龄、高寿。还有“台背”也是指九十岁的老人,“台”字也写作“鲐”,意指老人身上长出的斑就像鲐鱼的背一样,是高寿的象征。
那么一百岁的老人如何称呼呢?人的寿命一般习惯以百年为期,于是称百岁老人为“期颐”,其中的“颐”有颐养天年,赡养老人的含义。
古人对年龄的称呼,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礼的重视,也体现了人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