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是指我国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时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侵害与核讹诈所采取的科研决策。
这一决策旨在通过我国无数科研家的科研手段打造出属于我国的核弹、导弹与人造卫星,提升我国的国力。
在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成功发射,紧随其后的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至此,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两弹一星”,全部研究成功。
这一成果的取得,与无数科研学者们日夜辛劳甚至不惜放上生命的研究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每个人都值得我们铭记。
而说来也奇,他们中大部分都出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而着许多家庭又都来自江浙,不由得让人思考,江浙地区有着怎样的魔力,可以培养出这许多的科研人才。
原子弹试爆场景
江浙地区,自古多才子
自古以来,江浙地区给人的突出印象除了是人才济济的江南水乡,更重要的还是繁华富饶的沿海都城,但实际上江浙地区并非一直如此。
江浙地区的繁荣,大致是从唐朝开始的。唐朝之前中国的经济与政治中心大都聚集在北方,这让温暖且温柔的南方一直没有太多突出自己亮点的机会。
直到隋唐时期,江浙迎来了自己改变的机会,而这机会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隋炀帝杨广。
他命人开通京杭大运河,虽然他的初衷可能并没有我们所认为的那般美好,但这一举动带动了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江浙地区的人和北方人有着更频繁的经济、政治往来。
在唐末五代十国时,诸侯混战,很多百姓从混乱的北方迁移至安稳的南方,这一迁移也将中国的经济中心带到了南方。江浙地区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春天,慢慢地成长为人们眼中富庶的江浙地区。
让人艳羡的江南
而这坚实的经济基础让无数的江南才子脱颖而出。据考证,明清时的科举考试佼佼者和名留青史的诗人才子,十分之八都来自江浙一带。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第一点依赖于江南的经济发展。毕竟只有在经济足够强盛时,才有机会去完善教育。
想读好书,就要尽可能的保证不饿肚子,倘若温饱都不能解决,那读书这件事就显得困难许多。第二点就是上面提到过的人口迁移。
随着人口的流动,很多北方的才子都来到南方,在这里扎下根来,有的到私塾里做了教书先生、有的在这片文化氛围浓厚的江南水乡安心定居。
如历史上著名的西晋士大夫们从洛阳迁移到江浙一带。还有北宋时的文人精英从开封迁移到浙江等等。
在这样的条件影响下,江南地区的才子与文人越来越多,也就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即使是在今天,仍旧可以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影子。
富饶的鱼米之乡
两弹元勋,多数来自江浙
1999年的9月18日,是许许多多科研人员为之感到振奋的一天。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还有一些人的名字跟随着历史永远的被无数的华夏儿女所深深铭记。
这些人就是为“两弹一星”研制作出重要贡献的23位科研专家。
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功绩同样不可被人们遗忘,只可惜他们已经消逝在历史的奔流中,只留下这些过去被人所铭记,他们是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他们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
这样一位位杰出的学者与科研人员在国家最需要他们的时候选择了响应号召,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当做供给这一成就的养料,甚至有人为此将自己的生命也留在了那段岁月里,这样令人钦佩的爱国之情背后,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他们对于科研工作的那份热忱与专业的态度。
在这些人中,他们大多是出生在江浙地带,或者成长学习在这个地区,比如来自江苏的姚桐斌、钱骥、王淦昌、程开甲等人,还有来自浙江的钱三强、钱学森、屠守锷、吴自良等人。而江浙地区能够这般的人才济济,与下面两点有着无法拆分的关系。
这第一点,就是我们上面提到过的经济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好的经济基础代表着更好的教育条件与教育环境。
这能帮助一批批的江浙子弟拥有着极好的教育资源,让他们在学习生涯里有着更好的前景。
在2018年,仅仅是苏州一个地方就走出了139名两院院士、外籍院士。这样的院士数量是很惊人的,这也就要归功于优秀的教育。
第二点,就是优秀教育所带来的良性循环。在江浙地区,崇文重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而那些从这种思想中受益的人,在有了自己玩的成就后,也势必会回报教育。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大家经常能看到,很多人在成名后会投资建设小学等基础教育设施。
清朝文人姚文田曾经说过这样一幅对联“世上几百岁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钱三强
两弹元勋们的学习精神
“世上纵有千万学,还需学子多勤勉。”
江浙地区的教育确实是全国各地的教育中的佼佼者,但即便是在最好的教育下,也要学习的人肯上进,否则只是白白浪费教育资源,也是在浪费学习者自己的时间。
江浙地区的教育成就了许许多多的科研人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科研人员,也成就了“江浙地区多人才”这句话。
想必大家都熟知两弹元勋中的钱学森先生,在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里,还能看到他的故事。他出身贵族世家,是吴越王的第33世孙,从小围绕他的四个字是贵族之后。
尽管到他这一辈家中没有了古时的风光富贵,但仍旧三餐不愁。这样的环境并没有将他变成一个只知道贪图享乐的公子哥,反而在父亲的影响下使他对学习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在上学期间,钱学森是少见的全科高手,他的每一门功课学得都很好,一直到大学都是这样,每一门学科的考试几乎都是满分。
正是这样的学习态度,才让他成为了后来被我们熟知的那个为了祖国建设毅然决然返回这片土地的钱学森。
钱学森
姚桐斌先生的学习生涯也十分刻苦。他于1922年出生在江苏无锡黄土塘镇。尽管他不似钱学森先生那样家境殷实,但他努力学习的劲头却不输于他。
他凭借着优秀的成绩考入了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随后又凭借自己的学习实力在一众学生中脱颖而出,夺得公费留学的名额,考入了英国伯明翰大学。
尽管在国外的日子并不好过,但他仍旧不忘初心,没有一时一刻放弃过学习,这才有了他的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两弹元勋们刻苦学习的故事。而这种努力奋发的精神在他们中不是个例,而是共性。
钱学森
他们要么出生在江浙地区,要么学习在江浙地区,他们拥有着许多人所羡慕的学习条件,同时也拥有着很多人所缺少的学习的毅力与信心。他们之所有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自儿时起就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因为他们自身有着对于知识的探求欲望。
正是在这样的学习态度与精神下,才能不辜负优秀的教育资源所带给他们的福利,才能让这些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作用。
很多时候,人总是会抱怨,但这许多抱怨往往都是人自己不想努力的借口。有人会羡慕那些学习好的、考试考得好的,觉得他们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仗着优秀的教育资源才有这如此这般的成就,但倘若真的给这些人优秀的教育资源与学习机会,他们真的一定能有一番成就吗?
当然,优秀的教育资源绝对是真正热爱学习的人最好的选择,这对他们而言意味着机会,意味着自己学习的动力。在这样优秀资源的帮扶下,无论成果还是效率都会有所提高。
这也是为什么在现今社会,有些孩子家长会为了一套学区房而拼搏半生。
元勋钱学森
如今,虽然两弹元勋中的很多人都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们却给我们留下了一段段振奋人心的历史,他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了天下人一件事,“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时代早已经过去。
他们这一位位握着笔的读书人,用他们自己的智慧与学识,让祖国不再担忧外敌的恐吓,也让我们的国家在世界上有了立足之地。而这一切的背后,既是他们每一个人挑灯夜读、刻苦钻研的结果,也是江浙地区教育资源优秀的结果。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