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教学后记怎么写,变色龙教学后记

《变色龙》教学后记

​第一课时

一、由自然界的“变色龙”导入

二、文学常识

1.作者: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主要作品有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2.背景:《变色龙》作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的一篇讽刺小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强化反动统治,巧用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来镇压人民。沙皇警察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文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3.朗读正音,复习小说的文体知识。

三、整体感知—读小说:理情节,知内容

1.朗读并在文章中寻找“变色龙”,作用?

这个比喻性的标题,以自然界的小动物变色龙来比喻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不断出尔反尔、自食其言的奥楚蔑洛夫,幽默、辛辣地让人认清其丑恶的本质。

2.选取日常生活的片段来反映尖锐、重大的社会问题,是契诃夫小说创作的特色。本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小说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小说讲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故事。主要人物是奥楚蔑洛夫。主要运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奥楚蔑洛夫。3.按小说的故事情节,梳理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5):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巡逻时发现了一桩案子——“狗咬人”案件。(开端)第二部分(6~27):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发展和高潮)第三部分(28~29):小狗被人带走,受伤者反遭到恐吓。(结局)

《变色龙》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文本探究—抓人物:看言行,知性格

1.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赏析: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过程中,前后态度“变色”了几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细读课文,找出对赫留金和小狗态度变化的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变化的原因和内容。

《变色龙》教学后记

​2.细节描写赏析:

(1)蜥蜴靠表皮下多种色素块随时变色,奥楚蔑洛夫又是借助什么道具来完成变色的?

四次“军大衣”的细节描写:

①开头穿着新的军大衣:显示身份,抖威风。

②一次热:脱大衣,他发急,掩饰狼狈窘相。

③一次冷:穿大衣,他害怕,掩饰内心恐惧。

④最后一次裹紧大衣:表明他力图逞威风,对自己的“表演”也不无难堪,所以灰溜溜地走了。

作品通过对军大衣穿而又脱,脱而又穿这四个细节的描绘,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动。军大衣既是奥楚蔑洛夫沙皇警官身份的标志,也是其掩饰窘态和内心恐慌的工具。

(2)细节描写可以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还可以揭示主题,分析文中赫留金的“手指头”。

第5段“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市民赫留金把被咬的手指头当作物证向人炫耀,以图捞一把赔偿金。

第20段“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既写了赫留金的遭遇,也衬托出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卑劣品质。

3.师生共同归纳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奥楚蔑洛夫对上层权贵奴颜婢膝,俯首帖耳;对广大群众专横凶狠,作威作福;是一个溜须拍马、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皇专治统治的忠实走狗形象。

《变色龙》教学后记

二、文本探究—析环境:抓地点,认社会

1、一次环境描写。

“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寥寥几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反映了当时市面萧条,暗示了俄国人民饥饿贫困的生活,表明整个社会死气沉沉的氛围。)

2、两次写围观群众。

“木材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写出了围观的人聚集之快和他们的无聊心态——以看热闹为乐。

结尾处对围观群众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小市民阶层的麻木、庸俗、愚昧,也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病苦。两次描写使小说的社会意义更为深广。3、三次提到法律。

①第7段,赫留金提出法律根据,可见底层人民的机敏,讽喻沙皇的“法律”对人民的压迫。

②第12段,赫留引用法律为自己辩护,抬出“当宪兵”的兄弟,尖锐讽刺地揭露了宪兵就是法律。

③第17段,从侧面揭露法律在统治阶级眼里不过是一纸空文,说明法律的虚伪。

三提法律,使主题不仅是对一个小警官的揭露上,而把矛头直指沙皇的专制统治。

《变色龙》教学后记

三、深层解读

1.小说结尾写道:“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呢?

①笑赫留金事与愿违,他本来想得到赔偿,结果却是一场空。

②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警官。他见风使舵,媚上欺下,一副统治者奴才的嘴脸。

③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是将军的哥哥,结果就不一定这样了。

④笑这个社会里,一人得势,鸡犬升天。

⑤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

2.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确实善变,可在他身上有一样什么东西是不变的?这种“变”中“不变”的方法,分析学过的小说中的人物吗?

“多变的态度,不变的性格”。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始终不变,充分暴露了他的卑鄙心理。

“变”中见“不变”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方法,这是一种思考问题、剖析现象的方法论。如孔乙己、范进、胡屠户等。

四、总结提升

1.主题: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

2.讽刺艺术:夸张,对比,画漫画。

本篇小说的趣味性和阅读性很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比较感兴趣。如果在线下教学的话,分角色朗读或课本剧的形式再现的话,学生理解会更加深刻。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2年 12月 16日 上午9:08
下一篇 2022年 12月 16日 上午9: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