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春秋时期的邮驿
背景
西周灭亡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姬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
鉴于北方犬戎的威慑和都城镐京的残破,周平王在秦国、晋国和郑国的掩护下出逃长安,跑到洛阳定都,史称东周。
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被后人称为“春秋”。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诸侯国互相征伐,史称“战国”。
用一个公式表示:
东周=春秋+战国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政治中心从周王室逐渐转移到了各诸侯国。
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大裂变、大分裂的时期,互相不服气,互相称王称霸、彼此都想干掉对手,灭掉对方!
周王室和周天子成了纯粹的摆设。
成了傀儡的周平王不被诸侯放在眼里,诸侯群雄纷争,其中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有意思的是曾经护送周平王出逃的晋国、秦国居然也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公然称霸。
首先称霸的是齐国。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继位,管仲当宰相,实行变法。废除井田制等一系列措施,使齐国迅速成为华夏各诸侯国中最富强的国家。
随后齐桓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召集诸侯开会,制定政策,帮助或者干涉其他诸侯国抗击外敌,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随后晋国的晋文公,宋国的宋襄公,秦国的秦穆公,楚国的楚庄王相继称霸,进入春秋时代。
春秋时期的邮驿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烽火台演变为长城。
尽管东周社会撕裂,各诸侯国争相称霸。但是,随着各诸侯国政治经济的发展,邮驿通信业却在互灭对手,战争不断、争相称霸中,逐渐完备起来。
这点,很有意思……
需要了解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邮驿制度的重要形式是:
单骑通信和接力通信!
这是我国古代邮驿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变化。
这个一定要记住哟!
之前是没有的,都是一站到底,中途不换人式的传递。
单骑通信
单骑通信,也就是采用单骑快马传递信息。
“单骑快马”最早建于《左传》记载的郑国相国产子的故事。
先普及一个常识:相国就是宰相的意思,唐朝前称相国,唐以后称宰相,今天我们叫总理。
相传,公元前540年秋天,郑国罪臣、同室操戈的“公孙黑”叛乱。正在郑国边境办事的国家总理子产闻讯后,立即赶回。
因为怕乘坐驿站普通的传车耽误时间,于是就当机立断,临时乘了单骑的“遽”归来,这个“遽”就是当时邮驿中新出现的速度最快的单骑通信。
“遽”(JU)的中文含义就是急促,仓促之意。
接力通信
“接力传递”也是最早见于《左传》。
我们都知道有个成语叫“秦晋之好”,是用来形容两个相爱的人终于终成眷属的意思。
其实秦晋之好的本意说的是秦国与晋国通过联姻使得政治上联合的事情。
据载,在公元前541年,秦晋两国重修关系(之前好过,但是后来闹僵了)在蜜月友好阶段,秦景公的弟弟去晋国,在秦晋之间开通了一条邮路,也就是交通要道。
秦景公同母异父的弟弟后子针,因造人诬陷,害怕追杀,连夜从秦国逃跑之晋国。
这个不成气候的秦景公逃走的时候,还不忘带着载满辎重的车辆一起逃亡,他一共动用了近千传车(动用驿站车辆接力传送私人物品)。
到了晋国后,把晋侯王吓了一跳,晋平公诧异地问他:你这样富有,为什么还要逃亡呢?“后子针”激动地说:“秦君无道,我害怕被杀——”
从这个故事中就能看出,秦国和晋国之间的这条秦晋大道(邮路)是多么平坦和便捷。
这么多东西,连晋国国君都羡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从秦国转移到晋国,说明这条路况和沿途驿站是多么的给力。
否则,“后子针”不可能带这么多东西快速出逃到晋国。
秦晋之道,据说每隔十里设“一舍”,每辆邮传车跑十里后,便交给下“一舍”的车辆继续前行。这样一段一段的接力传递,共行驶千里。
这条从秦国的都城直达晋国都城的“秦晋之道”,非常便利和方便,接力运输和传递信件方式自然要比单程传递要快得多。
不过以上两种方式的传递,在春秋初期很少用,到了春秋晚期才开始普及和运用。
当时大部分的场合还是使用西周时期的通信手段。
西周是如何传递的呢?
回想一下。
实在想不起来,看一下西周的小结。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日益强大,他们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进行了大力改革,使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通信设施。
各诸侯国争相修建道路,邮驿馆舍。
鲁国在庄公、襄公执政时期,为了接待周王室成员和各路诸侯,几次修建了“王姬之馆”和“诸侯之馆”。
燕国虽然比中原地区发展较晚,但春秋时期,道路和邮驿也很快发展起来。
燕国境内大路沿途馆舍林立,并且干净整洁,大陆两旁还种植树木并且有水井。
看起来,二千多年前的人们已经重视城市规划和绿化了。
古人很聪明,道路两旁的绿化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科学和人性化的做法的。
道路上一般扬尘很大,人员流动多,容易生病。种上各种树木以后既能遮阳蔽日,更能让空气变得干净一点,同时也使得人们能在下面纳凉休息。
信使们传递信息十分方便,白天累了可以歇歇脚,晚上困了可以睡觉,有水喝,当然还有专门的人为牲口准备饲料等等。
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郑国人子产,就曾高度评价晋文公的邮驿成就。
他说:晋文公不修宫殿、楼台亭阁,而是把大量的钱投入到整治客栈和马厮上。晋国的道路整齐平坦,客人到来沿途灯火通明,仆役随时服务,把贵客的车马都安排得很周到。
正因为如此,各个诸侯国都大力发展邮驿道路、馆舍,才有了可能使得当时许多会盟得以成功举行。
说起来有意思,诸侯会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产物。
诸侯会盟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中国先秦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以周朝的会盟历史最为详细,组织数量最多。
据《左传》记载,周朝会盟数量至少有200多次,其中以葵丘会盟、践土会盟、黄池会盟、徐州会盟最为著名,被合称为春秋“四大会盟”。
从以上可见,道路的发展,馆舍的发展。邮驿的发展对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关于“西山驿”的传说
今天,安徽省肥东县附近有个叫“西山驿”的集镇。
为什么叫“西山驿”呢?
相传,西山驿是春秋时期宋国的驿站。因为一般驿站都设在道路旁边,设施比较齐全,因而老百姓也在驿站附近安营扎寨,驿站周围相对比较热闹。
这里的邮驿也就是驿站,是为皇家紧急公文的传递以及地方需要禀报皇上的公文所设立的地方。
老百姓形象地叫它为马站,因为传递信息离不开马匹,所以,这里也是饲养马匹,囤积饲料的地方,同时这里的驿路还是押送粮草的地方。
“西山驿”的遗址知道就可以了,但前面提到的河南洛阳驿站博物馆应该去看看,好好了解了解古代驿站的有趣历史。
春秋道路的划分标准
春秋时期的交通还是很便利和发达的。
当时的道路是以车的宽度为标准划分的,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径”,这种道路可通牛车。
第二种:“畛”,这种道路可通大车。
第三种:“涂”这种道路是一轨宽。(乘车八尺为一轨)
第四种:“道”这种道路是十六尺宽。
第五种:“路”这种道路是二十四尺宽。
在春秋时代道路修建得如何,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这就好比今天我们所说的:要想富先修路一样,看来古人早已深谙此道。
哈哈。
据载,公元前601年,周天子派人出使楚国和宋国。途经陈国时看到陈国破败不堪的道路,发出了陈国必亡的预言。
两年后,周天子预言成真,陈国被楚国灭掉。
不拘一格的邮传组织
春秋时代,因为信使往来频繁,想不频繁,都不可能。
你想想看,谁都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都想自立为王,都想扩大地盘,都想把对手灭了,都害怕被灭。于是乎,彼此联盟,彼此对立,互相依存互相对立,这种情况下肯定信使来往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有实力的国家馆舍都修建的比较好,前面已经说过,这里就不重复了。
这一时期,通信组织也没有统一的名称。这点可以理解,各自称王称霸,互相不服气,肯定都是各自自作主张,有的叫“遽”。“遽”的本意就是急促、快的意思,有的叫“邮”。
齐国和吴国的通信组织叫“遽”,但更多的国家把边境内外传递信息的机构设施叫做“邮”,把具体负责传递信息的人叫做“邮人”, 邮人的地位就比较底下。
“邮”可以理解为信函,物品的传递这一过程和行为。
比如《孔子家语》里说:孔子相鲁,政绩卓著,鲁人赋诗颂之,想赠送华美的衣物饰件,可惜“无邮”没法送出。到了战国初年,各国将“邮”和边亭结合起来,称之为“邮亭”这是后话。
通信手段
春秋时期的通信手段,除了前面提到的单骑传递和接力传递外,还有其他。
比如:步递。
包括:邮人,徒遽,边人等等。
工具就是车传。
车有两种:一种是传车,一种是馹。
传车就是传递信息人员信使或者用来征召,通报紧急事务所乘的车,为传车。
馹(音ri),在汉语字典里解释是古代驿站专用的车,这里可以理解为更高级别人传递信息坐的车,主要是用来传递信息。
说的简单通俗一点,就是同样的车用在平常百姓的时候不叫这个名字,用到通信的时候称为传车或者馹。用途不一样,叫法不一样而已。
出自《左传》《祁奚请免叔向》一文中,“祁奚乘馹”是春秋时代邮驿发达的一个真实案例。
话说春秋后期,晋国贤臣叔向因政治原因受到牵连,范宣子囚禁叔向。
晋国的老臣,号称“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的祁奚同志闻之此事,立即乘“馹”赶到晋国,向晋王范宣子证明、叔向是国家之栋梁,也是贤臣不可治罪。
范宣子听了老臣祁奚的建议,权衡利弊,思量很久决定豁免叔向之罪,于是就有了“祁奚乘馹见宣王”的名句。
《左传》这一记载虽不是专门说邮驿,但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邮驿的重要性,也成为中国邮驿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证明资料。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