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更迭,生肖轮回,“千门万户曈曈日”中,我们迎来了壬寅虎年。
虎,健壮、威武,历来被看作是正义、勇猛、威严的象征。虎啸龙吟、龙腾虎跃、如虎添翼、卧虎藏龙、生龙活虎……作为最早图腾崇拜的形象之一,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颇为重要的地位。
那么,关于中国的虎文化,您了解多少?其中又有哪些保密元素呢?
山兽之君,古代图腾
“虎,山兽之君也。”中国文化中对虎的崇拜,要追溯到上古时期,许多氏族和部落把虎视为自己的祖先、亲族或保护神而虔诚地顶礼膜拜。
1987年5月,河南省文物管理部门于濮阳县(今濮阳市)西南隅发掘出大量仰韶时期遗存。在编号为M45的大墓(埋葬时间约为距今6600—5900年前)中,考古学家惊喜地发现,墓主人左右两侧分别被人用贝壳精心摆放了一龙、一虎两幅图案。其中,老虎的虎口张开,四肢舒展,形象逼真。此考古发现轰动一时,证实了老虎进入中国人信仰世界的时间与龙一样久远。
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虎首形玉珮
后来,越来越多的猛虎形象出现在古人的艺术创作和日常生活中,不仅很多用于祭祀的玉器被雕刻成老虎的形象,进入青铜期时代以后,其也成为青铜器上的“常客”。
中国国家博物馆龙虎纹青铜尊藏品
国宝虎符,保密信物
到了征伐不止的春秋战国时期,老虎威风凛凛的表征愈发和军事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先秦时期,象征兵权的兵符就以虎的形态铸造,称“虎符”。在通信不发达的古代,虎符成为统治者调兵遣将的重要凭证,也是闪烁着古人智慧之光的保密信物。
197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郊区的杜地虎符,是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兵符。虎身上有错金铭文九行,共40字:“兵甲之符,右才君,左才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殹。”意思是杜虎符分为左右两半,右半符存于君王之处,左半符存于杜地军事长官手中,凡调兵超过50人,杜地长官的左符须与君王的右符契合并勘验无误,才能行军令。但若遇点燃烽火的紧急情况,可以不必验证兵符。
从杜虎符左半符内部构造可知其背面有槽,下凹,肩部近脊处有一条上下竖行的铸槽做锁闩,以与右半符同样部位的构件相套合
既然虎符这么重要,那么是否存在仿制的问题呢?首先,从杜虎符的构造,可以看出古代统治者对虎符相当重视。其构思精巧、做工精良,仿制绝非易事。此外,为防止“假冒伪劣”者出现,官方早有预案:每个虎符只能调动相应地区的兵马,各地虎符虽然外形同为老虎,但却姿态各异,刻铭、等级皆不相同,居心叵测者很难做到以一虎而统领全军、包打天下。
另一地出土的阳陵虎符可中分为二,虎的左右颈背各有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12字,大意为右符在皇帝手中,左符在陵阳。据王国维考证,阳陵虎符是秦子婴降汉时将左右各两半符收齐后一并献上的国之重器,故而是完整的虎符状
不过,问题来了,仿制不可行,那么直接奉行“拿来主义”是否有效呢?《史记·魏公子列传》就记载了一则信陵君窃虎符调兵的故事。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作战失利,危在旦夕。魏王虽无心救赵国于水火,却由于没有做好身边人保密工作,被爱妾如姬窃走虎符并献给魏公子信陵君。信陵君以此获得兵权,率精兵8万进击秦军,为赵国解了邯郸之围。
尚“虎”情结,千年不移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自秦朝起,从军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虎账”到严密护卫皇帝安全的“虎贲”,以及形容精锐勇士的“虎士”,“虎”在军事活动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强。西汉宣帝设置虎牙将,主掌征伐;汉末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和东吴政权不约而同以“虎威将军”名号赐予旗下名将,嘉其英勇。当时,多次救曹操于危难之中的猛士许褚虽被赐爵“关内侯”,但人们却根据他凶悍勇猛的特点给了他一个更响亮的称呼——“虎侯”,世人对虎的推崇可见一斑。
及至唐朝,由于唐高祖李渊祖父名李虎,为尊者讳,唐成为“讳虎”的时代。唐人将老虎称为“大虫”,虎符的外形也为鱼符、兔符和龟符等取代。等到宋朝建立,虎兵虎将“重见天日”,虎符也“卷土重来”。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改铸虎符,枢密院主之,其制以铜为之……刻篆而中分之,以左契给诸,右契藏之”。
而当虎符演变到元代,则不再是立体雕塑,而是被简化为带老虎图纹的金(铜)牌,威猛的老虎伏在符牌之上,俗称“虎头牌”。汪元量《水云诗钞·湖州歌》:“文武官僚多二品,还乡尽带虎头牌”;《元曲选·虎头牌》:“呀!这的是便宜行事的那虎头牌”,指的便是此类符牌了。
元初虎头牌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克复.我国古代的军事符契档案——新郪虎符及其它.档案[J],1990(12):34~35.
[1]周渝.猛虎不怯敌,烈士无虚言:千年不易的军武图腾.国家人文历史[J],2022(01):54~63.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