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经》。它反映了离相、无所住、般若、空性等各方面的佛教理论,《金刚经》始终围绕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来进行,体现出“离相无住”的思想。在中国所出现的六个《金刚经》译本中,以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最为流行,其语言优美简练,内容符合原经的本意。
《金刚经》是各经典中最受中国人民推崇的经典之一,它的各种译本及注疏引起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在中国佛经的翻译中以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经典质量为最高,堪称翻译史上的里程碑。其翻译的作品不仅语言精美,且内容确切。所以,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最广为流通、最受欢迎。《金刚经》是般若系经典,《般若经》在东汉时期就已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才盛行于教界。当时的中国文化界崇尚玄学,推崇老、庄,他们所说的虚无与《般若经》里所说的空,表面上看起来颇为相似。
因此,那些玄学者也开始对《般若经典》进行研究。僧人们为了弘法的需要,就用老、庄的概念来阐释般若思想,从而掀起了一股研究般若学的浪潮。佛教经、律、论三藏,卷峡浩大,但是在中国广为人知、传播较广、影响较深的只有几部,《金刚经》便是其中之一。人们将《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并称,同视为儒、释、道三家的宗经经典,由此可见《金刚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金刚经》之所以被中国佛教所重视,其原因在于它被视为般若类经典之总纲。
尤其是禅宗,在六祖因之开悟之后,更使得此经成为禅宗在“教外别传”口号下仍能广受推崇的重要经典。边的般若智慧,离相破执,洞见宇宙万物的真实相状,依此经修持,能生起深广无契入世界的实相,得到真正的解脱。《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中的一卷。“般若波罗蜜”之意为“智慧到彼岸”“金刚”好比智慧,有断疑的作用。此经是般若的精华,佛法的总纲,亦可以说是修学佛法的眼睛。在中国,各宗大德研究与注述《金刚经》者特别多。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金刚经》,不仅在译经的内容上第一次有系统地介绍了根据《般若经》而成立的大乘性空缘起之学,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佛教哲学和教义的形成。
鸠摩罗什大师从佛经文体出发,认为将梵语转译成汉语时虽不失大意,但在文体上却总是隔了一层。其体韵不但不能经过翻译传达,就连文藻也会失去。因此,他力图在译经文体上有所改进,使其富有美学色彩,同时又保留原作的丰姿。他开始运用“达意”的译法,使中土诵习者易于接受和理解,给译学开辟了广阔的园地。后人评价他的译文“有天然西域之语趣”。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