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第一节没变,其余章节都有变动,刷题遇到去年题目的时候要注意。
变动很大!!!
后半部分关于税法的相关知识,真的很啰嗦,感觉跟看阅读理解似的,我把之前初会经济法部分的拿出来复习,链接放在最后了,不重复编辑了。
(一)税制要素
税制要素是指构成一国税收制度的主要因素,包括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和免税、违章处理、纳税地点等,其中纳税人、课税对象和税率是税制的基本要素。
(二)税收分类
1.按课税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所得税、货物和劳务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目的税等。
2.按计量课税对象的标准不同,划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划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4.按税负能否转嫁,划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5.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三)我国现行税收法律制度
我国现行税收法律制度是由法律、法规和规章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法律体系。现行税收法律制度的法律级次如下: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税收法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烟叶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吨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法》等。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权立法,如国务院经授权立法所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等暂行条例。
③国务院制定的税收行政法规。
④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税收地方性法规。
⑤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制定的税收部门规章。
⑥地方政府制定的税收地方规章。
我国现行税收法律制度共由18个税种组成,按其性质和作用大致分为以下5类。
(四)增值税
1.增值税的含义、特点及优点
(1)增值税的含义
增值税是以单位和个人生产经营过程中取得的增值额为课征对象征收的一种税。增值税虽属于流转税,但特殊的征税方式又使其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
(2)增值税的特点
①不重复征税,具有中性税收的特征;
②逐环节征税,逐环节扣税,最终消费者是全部税款的承担者;
③税基广阔,具有征收的普遍性和连续性
(3)增值税的优点(是由增值税的特点决定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能够平衡税负,促进公平竞争;
②既便于对出口商品退税,又可避免对进口商品征税不足;
③在组织财政收入上具有稳定性和及时性;
④在税收征管上可以互相制约,交叉审计。
目前,增值税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税种,其收入居各税种之首。
2.增值税的类型
按照允许扣税的范围,国际上一般将增值税分为三种类型:
【提示】我国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我国过去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
3.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和纳税人
(1)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
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包括货物的生产、批发、零售和进口四个环节,覆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值税实行凭专用发票抵扣税款的制度。
(2)增值税纳税人
①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人。
②为严格增值税征收管理,将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增值税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包括免税销售额)超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除按规定不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的情形外,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标准的以及新开业的纳税人,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一般纳税人应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能够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设置账簿,根据合法、有效凭证核算,能够提供准确的税务资料。
个体工商户以外的其他个人、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非企业性单位、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不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提示】除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外,纳税人一经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后,不得转为小规模纳税人。
4.增值税的税率与征收率
(1)增值税的征收率
增值税的征收率适用于小规模纳税人和特定一般纳税人,均按3%的征收率计征,但销售自行开发、取得、自建的不动产以及不动产经营租赁服务按5%计征。
(2)增值税的税率
增值税的税率适用于一般纳税人,目前有基本税率13%、9%、6%和0共四档税率。
5.增值税的计税方法
6.增值税征收管理
(1)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①纳税人发生应税销售行为,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先开具发票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开具发票的当天。
②纳税人进口货物,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报关进口的当天。
③增值税扣缴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的当天。
(2)纳税期限
增值税的纳税期限分别为1日、3日、5日、10日、15日、1个月或者1个季度。纳税人的具体纳税期限,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大小分别核定;不能按照固定期限纳税的,可以按次纳税。
纳税人以1个月或者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以1日、3日、5日、10日或者15日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5日内预缴税款,于次月1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并结清上月应纳税款。扣缴义务人解缴税款的期限,依照上述规定执行。
纳税人进口货物,应当自海关填发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之起日15日内缴纳税款。
(3)纳税地点
①固定业户应当向其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总机构和分支机构不在同一县(市)的,应当分别向各自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经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财政、税务机关批准,可以由总机构汇总向总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②固定业户到外县(市)销售货物或者劳务应当向其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报告外出经营事项,并向其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未报告的,应当向销售地或者劳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未向销售地或者劳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的,由其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补征税款。
③非固定业户销售货物或者劳务,应当向销售地或者劳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未向销售地或者劳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的,由其机构所在地或者居住地的主管税务机关补征税款。
④进口货物,应当向报关地海关申报纳税。
⑤扣缴义务人应当向其机构所在地或者居住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其扣缴的税款。
4.发票管理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发生应税行为,应使用增值税发票管理新系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普通发票、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
①增值税专用发票由基本联次或者基本联次附加其他联次构成,基本联次分为三联:发票联、抵扣联和记账联。发票联作为购买方核算采购成本和增值税进项税额的记账凭证;抵扣联作为购买方报送主管税务机关认证和留存备查的凭证;记账联作为销售方核算销售收入和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记账凭证。其他联次用途,由一般纳税人自行确定。一般纳税人凭“发票领购簿”、IC卡和经办人身份证明领购增值税专用发票。
②增值税普通发票包括折叠票和卷票两种。增值税普通发票(折叠票)的格式、字体、栏次、内容与增值税专用发票完全一致,按发票联次分为两联票和五联票两种,基本联次为两联,第一联为记账联,销货方用作记账凭证;第二联为发票联,购货方用作记账凭证。此外为满足部分纳税人的需要,在基本联次后添加了三联的附加联次,即五联票,供纳税人选择使用。
③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的开票方和受票方需要纸质发票的,可以自行打印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的版式文件,其法律效力、基本用途、基本使用规定等与税务机关监制的增值税普通发票相同。
④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为电脑六联式发票,即第一联发票联(购货单位付款凭证),第二联抵扣联(购货单位扣税凭证),第三联报税联(车辆购置税征收单位留存),第四联注册登记联(车辆登记单位留存),第五联记账联(销货单位记账凭证),第六联存根联(销货单位留存)。当购货单位不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时,第二联抵扣联由销货单位留存。凡从事机动车零售业务的单位和个人,从2006年8月1日起,在销售机动车(不包括销售旧机动车)收取款项时,必须开具税务机关统一印制的新版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并在发票联加盖财务专用章或发票专用章,抵扣联和报税联不得加盖印章。
(五)消费税
(1)消费税的定义和特点
消费税是指对消费品和特定的消费行为征收的一种商品税。
广义上看,消费税应对所有消费品包括生活必需品和日用品普遍课税。但从征收实践上看,消费税主要指对特定消费品或特定消费行为等课税。
消费税主要以消费品为课税对象,属于间接税,税收随价格转嫁给消费者负担,消费者是税款的实际负担者。
消费税的征收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是国家贯彻消费政策、引导消费结构从而引导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因而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现行消费税的特点:
①征收范围具有选择性。我国消费税在征收范围上根据产业政策与消费政策仅选择部分消费品征税,而不是对所有消费品都征收消费税。
②一般情况下,征税环节具有单一性。主要在生产销售和进口环节上征收。
③平均税率水平比较高且税负差异大。消费税的平均税率水平比较高,并且不同征税项目的税负差异较大。如小汽车按排气量大小划分,最低税率为 1%,最高税率为 40%。
④计税方法具有灵活性。消费税计税时既采用对消费品制定比例税率,以消费品的价格实行从价定率的计税方法,也采用对消费品规定单位税额,以消费品的数量实行从量定额的计税方法。对卷烟、白酒还采用了从价征收与从量征收相结合的复合计税方法。
(2)征税范围和纳税人
(3)税目和税率
(4)计税方法
消费税实行从价定率、从量定额,或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复合计税的办法计算应纳税额。
(1)实行从价定率计征办法的计税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税消费品销售额×比例税率。
(2)实行从量定额计征办法的计税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税消费品销售数量×定额税率。
(3)实行复合计税计征办法的计税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税消费品销售额×比例税率+应税消费品销售数量×定额税率。
5.征收管理
消费税由税务机关征收,进口的应税消费品的消费税由海关代征。个人携带或者邮寄进境的应税消费品的消费税,连同关税一并计征。
(1)纳税期限
消费税的纳税期限分别为1日、3日、5日、10日、15日、1个月或者1个季度。纳税人的具体纳税期限,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大小分别核定;不能按照固定期限纳税的,可以按次纳税。
纳税人以1个月或者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以1日、3日、5日、10日或者15日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5日内预缴税款,于次月1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并结清上月应纳税款。纳税人进口应税消费品,应当自海关填发海关进口消费税专用缴款书之日起15日内缴纳税款。
(2)纳税地点
(六)关税
关税是海关依法对进出境货物、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所谓“境”是指关境,又称“海关境域”或“关税领域”,是一个国家海关法全面实施的领域。通常情况下,一国关境与国境是一致的,关境即国境。但由于自由港、自由贸易区或关税同盟的存在,关境与国境有时不完全一致。
1.征税对象
关税的征税对象是准许进出境的货物和物品。
货物是指贸易性商品;
物品是指入境旅客随身携带的行李物品、个人邮递物品、各种运输工具上的服务人员携带进口的自用物品、馈赠物品以及其他方式进境的个人物品。
2.纳税人
进口货物的收货人、出口货物的发货人、进出境物品的所有人,是关税的纳税人。
(1)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是依法取得对外贸易经营权,并进口或者出口货物的法人或者其他社会团体。
(2)进出境物品的所有人包括该物品的所有人和推定为所有人的人。
①对于携带进境的物品,推定其携带人为所有人;
②对分离运输的行李,推定相应的进出境旅客为所有人;
③对以邮递方式进境的物品,推定其收件人为所有人;
④以邮递或其他运输方式出境的物品,推定其寄件人或托运人为所有人。
3.征税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准许进出口的货物、进境物品,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海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以下简称《进出口关税条例》)规定征收进出口关税。
4.税率
进口关税设置最惠国税率、协定税率、特惠税率、普通税率、关税配额税率等。对进口货物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实行暂定税率。
出口关税设置出口税率。对出口货物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实行暂定税率。
5.关税完税价格和应纳税额的计算
(1)关税完税价格
关税完税价格是指海关规定的对进出口货物计征关税时使用的价格。
进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由海关以该货物的成交价格为基础审查确定。成交价格不能确定时,完税价格由海关依法估定。
海关审查确定进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后,纳税人可以以书面形式要求海关就如何确定其进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作出书面说明,海关应当向纳税人作出书面说明。
(2)应纳税额的计算
6.征收管理
(1)关税的缴纳
进口货物的纳税人应当自运输工具申报进境之日起 14 日内,出口货物的纳税人除海关特准的以外,应当在货物运抵海关监管区后、装货的 24 小时以前,向货物的进出境地海关申报,海关根据税则归类和完税价格计算应缴纳的关税和进口环节代征税,并填发税款缴款书。
纳税人应当自海关填发税款缴款书之日起 15 日内,向指定银行缴纳税款。如关税缴款期限届满日遇星期六、星期日等休息日或者法定节假日,则关税缴纳期限顺延至休息日或者法定节假日之后的第 1 个工作日。为方便纳税人,经申请且海关同意,进(出)口货物的纳税人可以在设有海关的指运地(启运地)办理海关申报、纳税手续。
关税纳税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在国家税收政策调整的情形下,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经依法提供税款担保后,可以延期缴纳税款,但最长不得超过 6 个月。
(2)关税的强制执行
纳税人未在关税缴纳期限内缴纳税款,即构成关税滞纳。为保证海关征收关税决定的有效执行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及时入库,《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以下简称《海关法》)赋予海关对滞纳关税的纳税人强制执行的权利。
强制措施主要有两类:
①征收关税滞纳金。
滞纳金自关税缴纳期限届满滞纳之日起,至纳税人缴纳关税之日止,按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比例按日征收,休息日或法定节假日不予扣除。
具体计算公式为:关税滞纳金金额=滞纳关税税额×滞纳金征收比率×滞纳天数。
②强制征收。
如纳税人自缴纳税款期限届满之日起 3 个月仍未缴纳税款,经直属海关关长或者其授权的隶属海关关长批准,海关可以采取强制扣缴、变价抵缴等强制措施。强制扣缴即海关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变价抵缴即海关将纳税人的应税货物依法变卖,或者扣留并依法变卖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以变卖所得抵缴税款。
(3)关税的退还
关税退还是指海关将实际征收多于应当征收的税额(溢征关税)退还给纳税人的一种行政行为。
海关发现多征税款的,应当立即通知纳税人办理退还手续。
纳税人发现多缴税款的,自缴纳税款之日起 1 年内,可以以书面形式要求海关退还多缴的税款并加算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息;海关应当自受理退税申请之日起 30 日内查实并通知纳税人办理退还手续。纳税人应当自收到通知之日起 3 个月内办理有关退税手续。
(4)关税的补征和追征
补征和追征是海关在关税纳税人按海关核定的税额缴纳关税后,发现实际征收税额少于应当征收的税额(称为短征关税)时,责令纳税人补缴所差税款的一种行政行为。
《海关法》根据短征关税的原因,将海关征收原短征关税的行为分为补征和追征两种。
(1)由于纳税人违反海关规定造成短征关税的,称为追征;
(2)非因纳税人违反海关规定造成短征关税的,称为补征。
(3)区分关税追征和补征的目的是区别不同情况适用不同的征收时效,超过时效规定的期限,海关就丧失了追补关税的权力。
根据《海关法》和《进出口关税条例》的规定,进出境货物和物品放行后,
①海关发现少征或者漏征税款的,应当自缴纳税款或者货物、物品放行之日起 1 年内,向纳税人补征税款;
②因纳税人违反规定而造成的少征或者漏征税款的,海关可以自纳税人缴纳税款或者货物、物品放行之日起 3 年以内追征税款,并从缴纳税款或者货物、物品放行之日起按日加收少征或者漏征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③海关发现其监管货物因纳税人违反规定造成少征或者漏征税款的,应当自纳税人应缴纳税款之日起 3 年内追征税款,并从应缴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少征或者漏征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七)所得税的主要特点
所得税是对所有以所得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所得税具有三个特点:
(1)税负相对比较公平
所得税税额的多少直接取决于有无所得和所得多少。一般实行所得多的多征、所得少的少征、无所得的不征,比较符合“量能负担”原则;所得税类一般规定有起征点、免征额和扣除项目,可以减轻或消除低收入者的负担。
(2)所得税类以纳税人的应税所得额为计税依据,属于单环节征收,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应税所得额不构成商品价格的追加,也不易转嫁,不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
(3)税源可靠,收入具有弹性
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质量提高,所得税税源将不断扩大;所得税多数情况下采取累进税率,与流转税比较,收入更富有弹性;所得税能够自动适应经济发展周期变化,发挥“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八)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是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就其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企业所得税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九)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取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征收制度。
1.纳税人
(1)纳税人及其分类
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分为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
(2)纳税人识别号
纳税人有中国公民身份号码的,以其中国公民身份号码为纳税人识别号;纳税人没有中国公民身份号码的,由税务机关赋予其纳税人识别号。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时,纳税人应当向扣缴义务人提供纳税人识别号。
(3)纳税年度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2.课税对象
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共有9项:
3.税率
4.应纳税额的计算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如下:
(1)综合所得
(2)其他所得
(3)扣除
①捐赠
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国务院规定对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实行全额税前扣除的,从其规定。
②专项扣除
专项扣除包括居民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五险一金)。
③专项附加扣除
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
5.税收优惠
(1)免税项目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①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
②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
③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
④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
⑤保险赔款;
⑥军人的转业费、复员费、退役金;
⑦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基本养老金或者退休费、离休费、离休生活补助费;
⑧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应予免税的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人员的所得;
⑨中国政府参加的国际公约、签订的协议中规定免税的所得;
⑩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免税所得。
(2)减税项目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减征个人所得税,具体幅度和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①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的所得;
②因自然灾害遭受重大损失的。
国务院可以规定其他减税情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6.征收管理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申报办法有自行申报纳税和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纳税两种。
A.自行申报纳税
自行申报纳税是由纳税人自行在税法规定的纳税期限内,向税务机关申报取得的应税所得项目和数额,如实填写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申报表,并按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额,据此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一种方法。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纳税人应当依法办理纳税申报:
①取得综合所得需要办理汇算清缴;
②取得应税所得没有扣缴义务人;
③取得应税所得,扣缴义务人未扣缴税款;
④取得境外所得;
⑤因移居境外注销中国户籍;
⑥非居民个人在中国境内从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
⑦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
(2)取得综合所得需要办理汇算清缴的纳税申报。
取得综合所得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纳税人,应当依法办理汇算清缴:
①从两处以上取得综合所得,且综合所得年收入额减除专项扣除后的余额超过6万元。
②取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中一项或者多项所得,且综合所得年收入额减除专项扣除的余额超过6万元。
③纳税年度内预缴税额低于应纳税额。
④纳税人申请退税。
需要办理汇算清缴的纳税人,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内,向任职、受雇单位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报送“个人所得税年度自行纳税申报表”。
纳税人有两处以上任职、受雇单位的,选择向其中一处任职、受雇单位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纳税人没有任职、受雇单位的,向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
纳税人办理综合所得汇算清缴,应当准备与收入、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捐赠、享受税收优惠等相关的资料,并按规定留存备查或报送。
(3)取得经营所得的纳税申报
个体工商户业主、个人独资企业投资者、合伙企业个人合伙人、承包承租经营者个人以及其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人取得经营所得,包括以下情形:
①个体工商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所得,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合伙企业的个人合伙人来源于境内注册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生产、经营的所得。
②个人依法从事办学、医疗、咨询以及其他有偿服务活动取得的所得。
③个人对企业、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以及转包、转租取得的所得。
④个人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所得。
纳税人取得经营所得,按年计算个人所得税,由纳税人在月度或季度终了后15日内,向经营管理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预缴纳税申报,并报送“个人所得税经营所得纳税申报表(A表)”。
在取得所得的次年3月31日前,向经营管理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汇算清缴,并报送“个人所得税经营所得纳税申报表(B表)”;从两处以上取得经营所得的,选择向其中一处经营管理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年度汇总申报,并报送“个人所得税经营所得纳税申报表(C表)”。
(4)取得应税所得,扣缴义务人未扣缴税款的纳税申报
纳税人取得应税所得,扣缴义务人未扣缴税款的,应当区别以下情形办理纳税申报:
①居民个人取得综合所得的,且符合前述第2项所述情形的,应当依法办理汇算清缴。
②非居民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的,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年6月30日前,向扣缴义务人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报送“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表(A表)”。有两个以上扣缴义务人均未扣缴税款的,选择向其中一处扣缴义务人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非居民个人在次年6月30日前离境(临时离境除外)的,在当在离境前办理纳税申报。
③纳税人取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的,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年6月30目前,按相关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报送“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表(A表)”。税务机关通知限期缴纳的,纳税人应当按照期限缴纳税款。
纳税人取得应税所得没有扣缴义务人的,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月15日内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并缴纳税款。
(5)取得境外所得的纳税申报
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内,向中国境内任职、受雇单位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在中国境内没有任职、受雇单位的,向户籍所在地或中国境内经常居住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户籍所在地与中国境内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选择其中一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在中国境内没有户籍的,向中国境内经常居住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
(6)因移居境外注销中国户籍的纳税申报
纳税人因移居境外注销中国户籍的,应当在申请注销中国户籍前,向户籍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进行税款清算。
(7)非居民个人在中国境内从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申报
非居民个人在中国境内从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月15日内,向其中一处任职、受雇单位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报送“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表(A表)”。
(8)纳税申报方式
纳税人可以采用远程办税端、邮寄等方式申报,也可以直接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
B.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纳税
全员全额扣缴申报是指扣缴义务人应当在代扣税款的次月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其支付所得的所有个人的有关信息、支付所得数额、扣除事项和数额、扣缴税款的具体数额和总额以及其他相关涉税信息资料。
(1)扣缴义务人和代扣预扣税款的范围。
扣缴义务人是指向个人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
所谓支付,包括现金支付,汇拨支付、转账支付和有价证券、实物以及其他形式的支付。
实行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的应税所得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
扣缴义务人应当依法办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
(2)居民个人不同项目所得的扣缴方法
扣缴义务人向居民个人支付工资、薪金所得时,应当按照累计预扣法计算预扣税款,并按月办理扣缴申报。年度预扣预缴税额与年度应纳税额不一致的,由居民个人于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综合所得年度汇算清缴,税款多退少补。
扣缴义务人向居民个人支付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时,应当按照以下方法按次或者按月预扣预缴税款:
(3)非居民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有扣缴义务人的,由扣缴义务人按月或者按次代扣代缴税款,不办理汇算清缴。
非居民个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税款扣缴方法保持不变,达到居民个人条件时,应当告知扣缴义务人基础信息变化情况,年度终了后按照居民个人有关规定办理汇算清缴。
(4)扣缴义务人支付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或者偶然所得时,应当依法按次或者按月代扣代缴税款。
(5)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①属于一次性收入的,以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
②属于同一项目连续性收入的,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
③财产租赁所得,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
④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以支付利息、股息、红利时取得的收入为一次。
⑤偶然所得,以每次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
(十)财产税的特点
1.财产税的概念
财产税是对所有以财产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在各国税收体系中,财产税一直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财产税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税收体系中的主要税类之一。
2.财产税的优点
①符合税收的纳税能力原则;
②课税对象是财产价值,税源比较充分且相对稳定,不易受经济变动因素的影响;
③征税原则是有财产者纳税,无财产者不纳税,财产多者多纳税,财产少者少纳税,因此,财产税具有收入分配功能,征收财产税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避免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④财产持有者在财产使用上一般不与他人发生经济关系,财产税属于直接税,不易转嫁,政府征收财产税增加了有产者的负担,同时等于相对减轻了无产者的负担。
3.财产税的缺点
①税收负担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因为纳税人财富的主要评价标准是收入,而不仅仅是财产,尤其是财产中的动产,常常成为隐匿的对象,不动产的估价一般也比较难,征收管理不易掌握;
②收入弹性较小,为满足财政需要而变动财产税收入是很困难的;
③在经济不发达时期,课征财产税会减少投资者的资本收益,降低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的形成可能带来障碍。
(十一)房产税
房产税是以房屋为征税对象,按照房屋的计税价值或租金收入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税。
1.纳税人和征税对象
(1)房产税的纳税人
在我国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内拥有房屋产权的单位和个人。具体包括产权所有人、承典人、房产代管人或者使用人。
(2)房产税的征税对象
房产税的征税对象是房屋。房屋是指有屋面和围护结构(有墙或两边有柱),能够遮风避雨,可供人们在其中生产、工作、学习、娱乐、居住或储藏物资的场所。
2.征税范围
房产税的征税范围为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的房屋。
(1)城市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市,其征税范围为市区、郊区和市辖县县城,不包括农村;
(2)县城是指未设立建制镇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3)建制镇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建制镇;
(4)工矿区是指工商业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符合国务院规定的建制镇的标准,但尚未设立建制镇的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在工矿区开征房产税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提示】独立于房屋之外的建筑物,如围墙、烟囱、水塔、菜窖、室外游泳池等不属于房产税的征税范围。
3.税率
我国现行房产税采用比例税率。从价计征和从租计征实行不同标准的比例税率。
(1)从价计征的,税率为1.2%。
(2)从租计征的,税率为12%。
4.计税依据
房产税以房产的计税价值或房产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按房产计税价值征税的,称为从价计征;按房产租金收入征税的,称为从租计征。
(1)从价计征的房产税的计税依据
从价计征的房产税,是以房产余值为计税依据。房产税依照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30%后的余值计算缴纳。具体减除幅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没有房产原值作为依据的,由房产所在地税务机关参考同类房产核定。
(2)从租计征的房产税的计税依据
房产出租的,以房屋出租取得的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计算缴纳房产税。计征房产税的租金收入不含增值税。
5.征收管理
(1)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①纳税人将原有房产用于生产经营,从生产经营之月起,缴纳房产税。
②纳税人自行新建房屋用于生产经营,从建成之次月起,缴纳房产税。
③纳税人委托施工企业建设的房屋,从办理验收手续之次月起,缴纳房产税。
④纳税人购置新建商品房,自房屋交付使用之次月起,缴纳房产税。
⑤纳税人购置存量房,自办理房屋权属转移、变更登记手续,房地产权属登记机关签发房屋权属证书之次月起,缴纳房产税。
⑥纳税人出租、出借房产,自交付出租、出借房产之次月起,缴纳房产税。
⑦房地产开发企业自用、出租、出借本企业建造的商品房,自房屋使用或交付之次月起,缴纳房产税。
⑧纳税人因房产的实物或权利状态发生变化而依法终止房产税纳税义务的,其应纳税款的计算截止到房产的实物或权利状态发生变化的当月末。
(2)纳税地点
房产税在房产所在地缴纳。房产不在同一地方的纳税人,应按房产的坐落地点分别向房产所在地的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3)纳税期限
房产税实行按年计算、分期缴纳的征收方法,具体纳税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十二)契税
契税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为征税对象,向产权承受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征收契税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有利于保护合法产权,避免产权纠纷。
1.纳税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承受的单位和个人为契税的纳税人。
土地、房屋权属是指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
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是指下列行为:
①土地使用权出让。
②土地使用权转让,包括出售、赠与、互换,不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的转移。
③房屋买卖、赠与、互换。
单位是指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军事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个人是指个体经营者及其他个人,包括中国公民和外籍人员。
2.征税范围
契税以在我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的行为作为征税对象。土地、房屋权属未发生转移的,不征收契税。
契税的具体征税范围包括以下五项内容:
(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国家交付土地使用权出让费用,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的行为。
(2)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不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的转移)。
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以出售、赠与、互换方式将土地使用权转移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行为。
(3)房屋买卖,即以货币为媒介,出卖者向购买者过渡房产所有权的交易行为。
(4)房屋赠与。
房屋赠与是指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无偿转让给他人所有。其中,将自己的房屋转交给他人的法人和自然人,称为房屋赠与人;接受他人房屋的法人和自然人,称为受赠人。房屋赠与的前提必须是产权无纠纷,赠与人和受赠人双方自愿。
房屋的受赠人原则上要按规定缴纳契税。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的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土地、房屋权属的,不征收契税;非法定继承人根据遗嘱承受死者生前的土地房屋权属,属于赠与行为,应征收契税。以获奖方式取得房屋产权,实质上是接受赠与房产的行为,也应缴纳契税。
(5)房屋互换。
房屋互换是指房屋所有者之间互相交换房屋的行为。
①以作价投资(入股)、偿还债务、划转、奖励等方式转移土地、房屋权属的,应当依照税法规定征收契税。对于这些转移土地、房屋权属的形式,可以分别视同土地使用权转让、房屋买卖或者房屋赠与征收契税。
②土地使用权受让人通过完成土地使用权转让方约定的投资额度或投资特定项目,以此获取低价转让或无偿赠与的土地使用权的,属于契税征收范围,其计税价格由征收机关参照纳税义务人发生时当地的市场价格核定。
③此外,公司增资扩股中,对以土地、房屋权属作价入股或作为出资投入企业的,征收契税;企业破产清算期间,对非债权人承受破产企业土地、房屋权属的,征收契税。土地、房屋典当、分拆(分割)、抵押以及出租等行为,不属于契税的征收范围。
3.税率
契税实行3%~5%的幅度税率。
自2010年10月1日起,对个人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且属家庭唯一住房的普通住房,减按1%的税率征收契税。
4.计税依据
契税的计税依据不含增值税。由于土地、房屋权属转移方式不同,定价方法不同,因而具体计税依据视不同情况而决定。
(1)土地使用权出售、房屋买卖,其计税依据为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确定的价格,包括承受者应交付的货币、实物、其他经济利益对应的价款。
(2)土地使用权赠与、房屋赠与,以及其他没有价格的转移土地、房屋权属行为,其计税依据为税务机关参照土地使用权出售、房屋买卖的市场价格依法核定的价格。
(3)土地使用权互换、房屋互换,其计税依据为所换取的土地使用权、房屋的价格差额。也就是说,互换价格相等时,免征契税;互换价格不等时,由多交付的货币、实物、无形资产或者其他经济利益的一方缴纳契税。
(4)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其计税依据为承受人为取得该土地使用权而支付的全部经济利益。
(5)房屋附属设施征收契税的依据。
①不涉及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转移变动的,不征收契税。
②采取分期付款方式购买房屋附属设施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的,应按合同规定的总价款计征契税。
③承受的房屋附属设施权属如为单独计价的,按照当地确定的适用税率征收契税;如与房屋统一计价的,适用与房屋相同的契税税率。
5.应纳税额的计算
契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计税依据×税率。
6.征收管理
(1)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契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是纳税人签订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的当日,或者纳税人取得其他具有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性质凭证的当日。
(2)纳税期限
纳税人应当在依法办理土地、房屋权属登记手续前申报缴纳契税。
(3)纳税地点
契税在土地、房屋所在地的征收机关缴纳。
(4)其他规定
纳税人应当在依法办理土地、房屋权属登记手续前申报缴纳契税。
纳税人办理纳税事宜后,税务机关应向纳税人开具契税完税凭证。
纳税人办理有关土地、房屋的权属登记,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查验契税完税、减免税凭证或者相关信息。
未按照规定缴纳契税的,不动产登记机构不予办理土地、房屋权属登记。
在依法办理土地、房屋权属登记前,权属转移合同、权属转移合同性质凭证不生效、无效、被撤销或者被解除的,纳税人可以向税务机关申请退还已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应当依法办理。
(十三)车船税
车船税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车辆、船舶,按照规定税目和税额计算征收的一种税。
1.纳税人
车船税的纳税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属于《车船税法》所附《车船税税目税额表》规定的车辆、船舶(以下简称车船)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从事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为机动车车船税的扣缴义务人。
2.征税范围
车船税的征税范围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属于《车船税法》所附《车船税税目税额表》规定的车辆、船舶。
车辆、船舶是指:
①依法应当在车船管理部门登记的机动车辆和船舶。
②依法不需要在车船管理部门登记、在单位内部场所行驶或者作业的机动车辆和船舶。
车船管理部门是指公安、交通运输、农业、渔业、军队、武装警察部队等依法具有车船登记管理职能的部门;
单位是指依照中国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在中国境内成立的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
境内单位和个人租入外国籍船舶的,不征收车船税。境内单位和个人将船舶出租到境外的,应依法征收车船税。
3.税目
车船税的税目分为六大类:包括乘用车、商用车(客车和货车)、挂车、其他车辆、摩托车和船舶。详见车船税税目税额表(教材表14-1)。
(1)乘用车,是指在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随身行李,核定载客人数包括驾驶员在内不超过9人的汽车。
(2)商用车,是指除乘用车外,在设计和技术特性上用于载运乘客、货物的汽车,划分为客车和货车。
(3)半挂牵引车,是指装备有特殊装置用于牵引半挂车的商用车。
(4)三轮汽车,是指最高设计车速不超过每小时50公里,具有三个车轮的货车。
(5)低速载货汽车,是指以柴油机为动力,最高设计车速不超过每小时70公里,具有四个车轮的货车。
(6)挂车,是指就其设计和技术特性需由汽车或者拖拉机牵引,才能正常使用的一种无动力的道路车辆。
(7)专用作业车,是指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用于特殊工作的车辆。
(8)轮式专用机械车,是指有特殊结构和专门功能,装有橡胶车轮可以自行行驶,最高设计车速大于每小时20公里的轮式工程机械车。
(9)摩托车,是指无论采用何种驱动方式,最高设计车速大于每小时50公里,或者使用内燃机,其排量大于50毫升的两轮或者三轮车辆。
(10)船舶,是指各类机动、非机动船舶以及其他水上移动装置,但是船舶上装备的救生艇筏和长度小于5米的艇筏除外。
其中,机动船舶是指用机器推进的船舶;
拖船是指专门用于拖(推)动运输船舶的专业作业船舶;
非机动驳船,是指在船舶登记管理部门登记为驳船的非机动船舶;
游艇是指具备内置机械推进动力装置,长度在90米以下,主要用于游览观光、休闲娱乐、水上体育运动等活动,并应当具有船舶检验证书和适航证书的船舶。
4.税率
车船税实行定额税率,即对征税的车船规定单位固定税额。定额税率,也称固定税额,是税率的一种特殊形式。定额税率计算简便,是适宜从量计征的税种。车辆的具体适用税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照《车船税法》所附《车船税税目税额表》规定的税额幅度和国务院的规定确定。
5.计税依据
车船税计税单位包括“每辆”“整备质量每吨”“净吨位每吨”“艇身长度每米”。
《车船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所涉及的排气量、整备质量、核定载客人数、净吨位、功率、艇身长度,以车船登记管理部门核发的车船登记证书或者行驶证相应项目所载数据为准。
依法不需要办理登记的车船和依法应当登记而未办理登记或者不能提供车船登记证书、行驶证的车船,以车船出厂合格证明或者进口凭证相应项目标注的技术参数、所载数据为准;不能提供车船出厂合格证明或者进口凭证的,由主管税务机关参照国家相关标准核定,没有国家相关标准的参照同类车船核定。
6.应纳税额的计算
纳税人按照纳税地点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具体适用税额缴纳车船税。车船税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
(1)购置的新车船,购置当年的应纳税额自纳税义务发生的当月起按月计算。
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年应纳税额÷12)×应纳税月份数
应纳税月份数=12-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取月份)+1
(2)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已完税的车船被盗抢、报废、灭失的,纳税人可以凭有关管理机关出具的证明和完税证明,向纳税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自被盗抢、报废、灭失月份起至该纳税年度终了期间的税款。
(3)已办理退税的被盗抢车船,失而复得的,纳税人应当从公安机关出具相关证明的当月起计算缴纳车船税。
(4)已缴纳车船税的车船在同一纳税年度内办理转让过户的,不另纳税,也不退税。
(5)已经缴纳车船税的车船,因质量原因,车船被退回生产企业或者经销商的,纳税人可以向纳税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自退货月份起至该纳税年度终了期间的税款。退货月份以退货发票所载日期的当月为准。
七、征收管理
从事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为机动车车船税的扣缴义务人,应当在收取保险费时依法代收车船税,并出具代收税款凭证。机动车车船税扣缴义务人在代收车船税时,应当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单以及保费发票上注明已收税款的信息,作为代收税款凭证。已完税或者依法减免税的车辆,纳税人应当向扣缴义务人提供登记地的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完税凭证或者减免税证明。纳税人没有按照规定期限缴纳车船税的,扣缴义务人在代收代缴税款时,可以一并代收代缴欠缴税款的滞纳金。
(十四)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提出“完善现代税收制度”,具体包括:
(1)优化税制结构,健全直接税体系,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
(2)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推进扩大综合征收范围,优化税率结构。
(3)聚焦支持稳定制造业、巩固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优化增值税制度。
(4)调整优化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推进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
(5)规范完善税收优惠。
(6)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健全地方税体系,逐步扩大地方税政管理权。
(7)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建设智慧税务,推动税收征管现代化。
2021 年 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对深化税收征管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深入推进税收征管改革,对于完善现代税收体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主要目标
(1)到 2022 年,在税务执法规范性、税费服务便捷性、税务监管精准性上取得重要进展。
(2)到 2023 年,基本建成“无风险不打扰、有违法要追究、全过程强智控”的税务执法新体系,实现从经验式执法向科学精确执法转变;基本建成“线下服务无死角、线上服务不打烊、定制服务广覆盖”的税费服务新体系,实现从无差别服务向精细化、智能化、个性化服务转变;基本建成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风险”监管为基础的税务监管新体系,实现从“以票管税”向“以数治税”分类精准监管转变。
(3)到 2025 年,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建成功能强大的智慧税务,形成国内一流的智能化行政应用系统,全方位提高税务执法、服务、监管能力。
2.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主要内容
(1)全面推进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
①加快推进智慧税务建设。
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着力推进内外部涉税数据汇聚联通、线上线下有机贯通,驱动税务执法、服务、监管制度创新和业务变革,进一步优化组织体系和资源配置。2022 年基本实现法人税费信息“一户式”、自然人税费信息“一人式”智能归集,2023 年基本实现税务机关信息“一局式”、税务人员信息“一员式”智能归集,深入推进对纳税人缴费人行为的自动分析管理、对税务人员履责的全过程自控考核考评、对税务决策信息和任务的自主分类推送2025 年实现税务执法、服务、监管与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全面升级。
②稳步实施发票电子化改革。
2021 年建成全国统一的电子发票服务平台,24 小时在线免费为纳税人提供电子发票申领、开具、交付、查验等服务。制定岀台电子发票国家标准,有序推进铁路、民航等领域发票电子化,2025 年基本实现发票全领域、全环节、全要素电子化,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③深化税收大数据共享应用。
探索区块链技术在社会保险费征收、房地产交易和不动产登记等方面的应用,并持续拓展在促进涉税涉费信息共享等领域的应用。不断完善税收大数据云平台,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持续推进与国家及有关部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2025 年建成税务部门与相关部门常态化、制度化数据共享协调机制,依法保障涉税涉费必要信息获取;健全涉税涉费信息对外提供机制,打造规模大、类型多、价值高、颗粒度细的税收大数据,高效发挥数据要素驱动作用。完善税收大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建设,常态化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和检查,健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加强智能化税收大数据分析,不断强化税收大数据在经济运行研判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深层次应用。
(2)不断完善税务执法制度和机制。
①健全税费法律法规制度。
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加快推进将现行税收暂行条例上升为法律。完善现代税收制度,更好发挥税收作用,促进建立现代财税体制。推动修订税收征收管理法、反洗钱法、发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法制化建设。
②严格规范税务执法行为。
坚持依法依规征税收费,做到应收尽收。同时,坚决防止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不到位、征收“过头税费”及对税收工作进行不当行政干预等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推进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程序网上流转、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结果网上查询,2023 年基本建成税务执法质量智能控制体系。不断完善税务执法及税费服务相关工作规范,持续健全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
③不断提升税务执法精确度。
创新行政执法方式,有效运用说服教育、约谈警示等非强制性执法方式,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做到宽严相济、法理相融。坚决防止粗放式、选择性、“一刀切”执法。准确把握一般涉税违法与涉税犯罪的界限,做到依法处置、罚当其责。在税务执法领域研究推广“首违不罚”清单制度。坚持包容审慎原则,积极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以问题为导向完善税务执法,促进依法纳税和公平竞争。
④加强税务执法区域协同。
推进区域间税务执法标准统一,实现执法信息互通、执法结果互认,更好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简化企业涉税涉费事项跨省迁移办理程序,2022 年基本实现资质异地共认。持续扩大跨省经营企业全国通办涉税涉费事项范围,2025 年基本实现全国通办。
⑤强化税务执法内部控制和监督。
2022 年基本构建起全面覆盖、全程防控、全员有责的税务执法风险信息化内控监督体系,将税务执法风险防范措施嵌入信息系统,实现事前预警、事中阻断、事后追责。强化内外部审计监督和重大税务违法案件“一案双查”,不断完善对税务执法行为的常态化、精准化、机制化监督。
(3)大力推行优质高效智能税费服务
①确保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快享。
2021 年实现征管操作办法与税费优惠政策同步发布、同步解读,增强政策落实的及时性、确定性、一致性。进一步精简享受优惠政策办理流程和手续,持续扩大“自行判别、自行申报、事后监管”范围,确保便利操作、快速享受、有效监管。2022 年实现依法运用大数据精准推送优惠政策信息,促进市场主体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②切实减轻办税缴费负担。
积极通过信息系统采集数据,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着力减少纳税人缴费人重复报送。全面推行税务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拓展容缺办理事项,持续扩大涉税资料由事前报送改为留存备查的范围。
③全面改进办税缴费方式。
2021 年基本实现企业税费事项能网上办理,个人税费事项能掌上办理。2022 年建成全国统一规范的电子税务局,不断拓展“非接触式”、“不见面”办税缴费服务。逐步改变以表单为载体的传统申报模式,2023 年基本实现信息系统自动提取数据、自动计算税额、自动预填申报,纳税人缴费人确认或补正后即可线上提交。
④持续压减纳税缴费次数和时间。
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大力推进税(费)种综合申报,依法简并部分税种征期,减少申报次数和时间。扩大部门间数据共享范围,加快企业岀口退税事项全环节办理速度,2022 年税务部门办理正常岀口退税的平均时间压缩至 6 个工作日以内,对高信用级别企业进一步缩短办理时间。
⑤积极推行智能型个性化服务。
全面改造提升 12366 税费服务平台,加快推动向以 24 小时智能咨询为主转变,2022 年基本实现全国咨询“一线通答”。运用税收大数据智能分析识别纳税人缴费人的实际体验、个性需求等,精准提供线上服务。持续优化线下服务,更好满足特殊人员、特殊事项的服务需求。
⑥维护纳税人缴费人合法权益。
完善纳税人缴费人权利救济和税费争议解决机制,畅通诉求有效收集、快速响应和及时反馈渠道。探索实施大企业税收事先裁定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健全纳税人缴费人个人信息保护等制度,依法加强税费数据查询权限和留痕等管理,严格保护纳税人缴费人及扣缴义务人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严防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等。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因疏于监管造成重大损失的,
依法严肃追究责任。
(4)精准实施税务监管。
①建立健全以“信用+风险”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充分发挥纳税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纳税缴费信用评价制度,对纳税缴费信用高的市场主体给予更多便利。在全面推行实名办税缴费制度基础上,实行纳税人缴费人动态信用等级分类和智能化风险监管,既以最严格的标准防范逃避税,又避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健全以“数据集成+优质服务+提醒纠错+依法查处”为主要内容的自然人税费服务与监管体系。依法加强对高收入高净值人员的税费服务与监管。
②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和监管。
对逃避税问题多发的行业、地区和人群,根据税收风险适当提高“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比例。对隐瞒收入、虚列成本、转移利润以及利用“税收洼地"、“阴阳合同”和关联交易等逃避税行为,加强预防性制度建设,加大依法防控和监督检查力度。
③依法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
充分发挥税收大数据作用,依托税务网络可信身份体系对发票开具、使用等进行全环节即时验证和监控,实现对虚开骗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惩处从事后打击向事前事中精准防范转变。健全违法查处体系,充分依托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多元数据汇聚功能,精准有效打击“假企业”虚开发票、“假出口”骗取退税、“假申报”骗取税费优惠等行为,保障国家税收安全。对重大涉税违法犯罪案件,依法从严查处曝光并按照有关规定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共享至全国信用信息平台。
(5)持续深化拓展税收共治格局。
①加强部门协作。
大力推进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信息化,通过电子发票与财政支付,金融支付和各类单位财务核算系统、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衔接,加快推进电子发票无纸化报销、入账、归档、存储。持续深化“银税互动”,助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强情报交换、信息通报和执法联动,积极推进跨部门协同监管。
②加强社会协同。
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作用,支持第三方按市场化原则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加强对涉税中介组织的执业监管和行业监管。大力开展税费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持续深化青少年税收法治教育,发挥税法宣传教育的预防和引导作用,在全社会营造诚信纳税的浓厚氛围。
③强化税收司法保障。
公安部门要强化涉税犯罪案件查办工作力量,做实健全公安派驻税务联络机制。实行警税双方制度化、信息化、常态化联合办案,进一步畅通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工作机制。检察机关发现负有税务监管相关职责的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责的,应依法提出检察建议。完善涉税司法解释,明晰司法裁判标准。
④强化国际税收合作。
深度参与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国际税收规则和标准制定,持续推动全球税收治理体系建设。落实防止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行动计划,严厉打击国际逃避税,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维护我国税收利益。不断完善“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税收征管能力。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税收协定网络,加大跨境涉税争议案件协商力度,实施好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的双边协定,为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提供支撑。
(6)强化税务组织保障。
①优化征管职责和力量。
强化市县税务机构在日常性服务、涉税涉费事项办理和风险应对等方面的职责,适当上移全局性、复杂性税费服务和管理职责。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合理划分业务边界,科学界定岗位职责,建立健全闭环管理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向风险管理、税费分析、大数据应用等领域倾斜力度,增强税务稽查执法力量。
②加强征管能力建设。
坚持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着力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税务执法队伍,加大税务领军人才和各层次骨干人才培养力度。高质量建设和应用学习兴税平台,促进学习日常化、工作学习化。
③改进提升绩效考评。
在实现税务执法、税费服务、税务监管行为全过程记录和数字化智能归集基础上,推动绩效管理渗入业务流程、融入岗责体系、嵌入信息系统,对税务执法等实施自动化考评,将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促进工作质效持续提升。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