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荣宝斋举办的展览“崔景哲工笔画展”引发了热议,除了对于画的价格与作品风格不相称的争议之外,更多的热议围绕着那场“荣宝斋和千百佳丽”组合的画展开幕式纷纷扰扰。
“三千佳丽”在现场活色生香,争奇斗艳,展厅的脂粉气顿时爆棚,远远盖过画展本来的文人墨色,令墙上崔画家作品中簪花的仕女相形之下黯然失色了。有观众不免发问——画展难道不应当是以作品和艺术家为主角,是画家一段时间艺术创作成就的展示梳理吗?或者是关注一个新的艺术群体、发现一种新的美术语言、带动一批新的艺术家吗?光彩夺目、衣着暴露的“三千佳丽”集体出现在画展的开幕式现场,是让观众看画中人,还是眼热心跳地看画外人呢?是让展厅呈现艺术作品呢,还是让展厅变身为热舞T台呢?这位艺术家想彰显的是自己的艺术水准呢,还是对于大型群体活动的调动能力呢?
艺术评论家鲍里斯·格罗伊斯在《时代的同志》里提道:“21世纪初,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不仅是大批量消费艺术,而且是大批量生产的时代。当代艺术在今天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实践。”因而,更多依托载体的出现,也让当下的艺术展被赋予了多种表达形式。于是各种各样的艺术展层出不穷,慢慢进入到大众的生活。如何安排一个兼顾专业水准与普通爱好者,热闹又有序,让人久久难以忘记的画展开幕式,对于艺术家和策展人而言,颇费思量。
在过去,只有政府美术馆才能主办展览,而现在画廊、商场等也都能办展,加之私人美术馆的大量崛起,展览的重心逐渐从官方转移到民间或者说转移向市场,从而形成新的艺术生态链。对观众而言,艺术展览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观赏经历,更是一种文化体验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具有丰富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画展的开幕式,更不能一心想着博人眼球,甚至庸俗不堪,试想,一场以“庸俗”开头的画展,所展的作品难道不会流于庸俗吗?
相形之下,许多“不声不响”开幕的艺术展,倒让人往往一见之下顿有惊喜之感。以同样经营性的画廊中举办的展览为例,宝龙艺术中心曾经举办的“无形之形”井上有一、关根伸夫、黄渊青的代表作品展,三位艺术家的作品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艺术语言,他们思想的“碰撞”和“相遇”,让仅有好友和业内人士参加出席的开幕式热度维持了多日。近日,正在上海中国画院举行的“总知春烂漫——纪念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诞辰120周年特展”,几乎没有开幕式,而是默默地“开放”,却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在展厅中流连不去,多幅画作前都有学生席地而坐观望良久,握笔临摹。
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曾说过,“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展的存在就是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让大家在艺术中感悟生活。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成为艺术家,但看好的展览可以无形中升华你的思想,让你更好地生活。
色彩丰富的油画也好、水墨淋漓的传统作品也罢,看似可以丢弃却表达了深刻内涵的垃圾桶甚至是立在公共场所的各种令人费解的雕像等,艺术作品靠的是自身的视觉冲击力,但哗众取宠的开幕式大可不必,用作品说话,对于画家而言,就是最有力的语言。(徐佳和)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