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是鱼米之乡,位于川南合江县的神臂城。常年在外求学或工作,漫漫长路一走就是36载。悠悠故园情思,荡漾在清澈的溪水、无边的静夜中。
小溪
十多户农家围成一团,村庄四周挨着一块又一块水田,映照着云影天光,附近是一条斗折蛇行的潺潺小溪。每当夕阳亲吻山林,袅袅炊烟次第升起,在空中悠闲漫步。
小溪从临近我的第一所母校沙土村小旁的水库发源,一路吟唱着,绕过竹林,越过草丛,穿过石桥——那道弓着身子、爬满苔藓的古桥,再汇入下一口“Y”字形的河沟。
步出房门,踏一条长长的田埂,到了小溪边。热心的乡邻挑选两块平整、宽大的石板,在溪边铺成一个洗衣台。从此,洗衣裳、话家常,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
小时候,我学着大人的样子,寻一细棍,找来棉线,弯枚钓钩,在又黑又湿的地里挖蚯蚓,呼朋引伴,去清澈见底的小溪旁钓虾。
有时,风一吹,鱼漂便开始散步;有时,扁扁的“菜板鱼”来捣蛋,一次又一次偷尝美食。当它咬住鱼饵想“转移阵地”,鱼漂会明显移动,钓者满怀兴奋拉起鱼竿却收获失望,嘀咕几句,埋怨“捣蛋鬼”后,又继续守候。运气好的话,能钓十多条肥美的土鲫鱼哩。
回到家,麻溜地将鱼打整干净。二嫂照例会用菜油把鱼煎炸成“二面黄”,放入盐姜盐海椒碎末,掺点汁水,撒些葱花,热气腾腾地起锅,“小馋猫们”的童年美食就新鲜出炉了。
记得一个春天,暮色朦胧了远山。二哥干农活回家时,听见石桥下有鲤鱼溯游上来觅食的细微声,回家弄了一些糠皮,撒在古桥上方狭长的溪水里。
第二天一早,二哥截取桥旁竹林附近水较深的一段,两头砌好泥坎,让我们舀水。一个多小时后,溪底渐渐露出肚皮,隐隐约约能看见鱼儿的背脊了。我们欢呼起来,二哥却并不着急,示意我们继续“战斗”。
直到鱼儿都乖乖地游进那密密麻麻的竹林底部凹进去的水洼,二哥才信心满满地开始教我们捉鱼。不多久,单是鲤鱼就装了大半桶,笑语欢声洒满归途。
静夜
工作后,不管是在乡镇街道,还是城区滨江,交通、购物便利之余,我有时也深受车鸣人喧之扰。
老家可就两样了。
有时,暑假偶尔回去小住几日。虽说白天可能也是烈日炎炎,但只要太阳一躲进青山,就下凉得快。
傍晚,嫂子煮点腊肉,炒些小菜,有时推点石磨豆花,一家人在门前的坝子里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夜里,能看见城里往往看不见的一弯新月、点点繁星。晚风习习,竹林舒展修长的手臂,发出悦耳的“沙沙”声,昆虫音乐会也正式拉开帷幕。人们伴随风儿,和着虫鸣,沉静入眠。
每年寒假回老家时,乡下的空气更加清新,除了大年三十,夜晚更加安静。洗漱后,总喜欢站在坝子边,看看远处的点点灯火,聆听风儿的低唱浅吟,走进老家那山水的心田。
虽说自己鲜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愁苦,但是,不满十岁就到外地读书,参加工作也是几易其地,对家乡而言,自己似乎就是一个离家滞归的孩子,难免有些遗憾。
也许,这就是那一缕缕故园情思,如老家小溪边洁白的芦花,飘飘悠悠。
【个人简介】
周小平,祖籍四川合江县,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协会理事,泸州市作协副秘书长,泸州市江阳区作协秘书长,《西南作家·新蕾》《泸州作家》编委。热爱文学,笔耕不辍,多篇文学作品在省内外报刊发表。
【“浣花溪”文学栏目征稿启事】
欢迎投来散文(含游记)、小小说等纯文学作品,诗歌因系编辑部自行组稿,不在征稿范围内。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500字,标题注明“散文”或“游记”或“小小说”。作品须为原创首发、独家向“浣花溪”专栏投稿,禁止抄袭、一稿多投,更禁止将已公开发表的作品投过来。作者可以将自我简介、照片附加在稿件中。邮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将文字发过来即可。部分作品会被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选用。作者信息包括银行卡户名、开户行及网点准确信息(不能错一个字、多一个字、少一个字)、卡号、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