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作为一个承接中西部的重要节点城市,但是丝绸之路的主要商贸重镇之一。无论是久远的西周王朝还是今天的承东启西都是中国历史上一座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城市。尽管宝鸡今天只是一座被认为是四线的城市,但在中国宝鸡依然是不可忽视的继续存在它的重要地位。宝鸡有许多故事待讲述,我们都是宝鸡这个城市文化载体和形象载体。宝鸡趣闻事有责任也有义务来传承宣传宝鸡古老的文化的近代发展史。或许我们做的不是很官方,有些内容或者文字叙述的方式不很专业。唯希望我们所做的一切可以被包容理解就是。
要想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那就请来古陈仓新宝鸡来吧!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眼瞅着就要十二生肖轮回中“老鼠”们的登场了,中国人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再次走入我们的生活。忙碌了一年的人的人们欢喜欢乐是必须的。亲朋好友家人们在一起见面聚合的时候我们必须是行见面礼的。但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年龄阶段的人都有不同的古老称谓,现在的人们或许未必就知道过去们老辈们熟知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叫法,现在我们就在此当做趣闻一样的掰扯一番。下面几期宝鸡趣闻事就借着春节期间给朋友们聊一聊我们的先辈们对自己那个生活的年代各个年龄的人怎么称呼的话题,以丰富春节期间朋友们的有趣生活。
现代人活到七十岁是件随随便便的事,环顾认识的人你会发现现在的人们活得非常滋润。在各个城市的广场上这些年到处兴盛的广场舞你看看有序对都是爷爷奶奶辈的老年人在舞动着不服老的舞姿幸福快乐的安享着他们的幸福时光。尤其是在城市的公交车刷卡的时候,每每就会听到寿星卡的语音提示音。再看看这些上车的老“寿星”们一个哪里有古人称之为寿星模样的啊!简直就是中年健康男人的样子嘛!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今天的我们只知道是古稀之年,而其他的称谓就几乎没有人知道了。记住,杖围之年:指70岁。中寿:七十为中寿。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古人称之为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古人称之为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在今天知道90岁的老人的叫上寿的恐怕是没有谁会这么叫的。九十为上寿。大家从字面上不难理解“上”是什么意思,下、中的后面自然就是上嘛。在远古时期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已经是“古稀”了,要想活到就是几乎是不可能的梦想。所以,古人称九十为上寿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啦,可以活到“白寿”年岁更是人们的愿望。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当然100岁更是人生如意置顶的愿望了。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我么后人称百岁老人为期颐之年就是这样的尊称的。当然有机会这样称呼的时候可是不多啊。毕竟百岁老寿星可是不多见的。
中国人对老寿星最大的年龄尊称的就到108岁为止了。所以茶寿也就是最老的老人的称谓了。为什么这么叫呢,因为茶字上面是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这就是我们祖先的文字发明的伟大啊!好啦,关于春节中国春节文化之各年龄人们的故称为的趣闻轶事就介绍完了。那么在“鼠”不尽的好日子中,大家可以尽情的的洒脱“鼠”与你的幸福中国年、“鼠”与你的健康生活、“鼠‘与你的宏图未来的大美风华。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