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8日电 据香港《明报》报道,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研究引入创新技术防治蚊、鼠,例如以雌蚊作为媒介,将控制蚊子生长的调节剂带到各水体中,使水体中的孑孓不能孵化成成蚊,另探讨用夜视摄像技术及人工智能科技了解鼠患情况,更有效及准确施放灭鼠剂及捕鼠器。
据报道,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7日向立法会提交文件显示,在登革热病媒监察方面,除加快公布不同阶段指数外,研究改良诱蚊产卵器设计,加快数据的更新密度,署方也在测试新的控蚊方法,以雌蚊作为媒介,将控制蚊子生长的调节剂带到各水体中,使水体中的孑孓不能孵化成成蚊。
此外,防治蚊患的基因技术以生物科技改变成蚊基因,使雄性成蚊不能生育或使其下一代提早死亡。该技术始于2016年,一家英国科技公司在爆发寨卡病毒的巴西测试,但该技术只应用于埃及伊蚊,暂未向白纹伊蚊测试,食环署会继续留意新技术发展,以及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评估该科技在港使用的可行性。世卫组织暂未建议常规灭蚊使用这项新技术。
至于防治鼠患,食环署继续研究改善鼠患指数调查方法,并探讨使用夜视摄像技术及人工智能科技了解鼠患,以便更有效及准确施用灭鼠剂及捕鼠器,但要大规模应用于常规灭鼠工作,还需克服各项技术和环境问题,因此正考虑试验及评估广泛使用的可行性。2018年1至9月间,署方清理、捕获的老鼠,分别有20374只和11787只,毁灭6829个鼠洞,以及发出3640次警告。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