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五篇公冶长原文翻译(论语第五篇公冶长九到十二跟读)

【夜辰学典】107:《论语》第五篇公冶长15

  【渝言不止】

  比““敏而好学”更难的,显然是“不耻下问”。前者重在一个“恒”字,需要和坚持树立勤于思考、终生学习的理念;后者重在一个“谦”字,虚怀若谷,海纳百川,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能放下身段,不摆臭架子,虚心向每一个人学习。

【夜辰学典】107:《论语》第五篇公冶长15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

  杨伯峻——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李泽厚——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封作‘文’呢?”孔子说:“他办事勤勉而欢喜学习,不羞耻到处询问、请教,所以封号叫‘文’。

  钱穆——子贡问道:“孔文子何以得谥为文呀!”先生说:“他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这就得谥为文了。”

【夜辰学典】107:《论语》第五篇公冶长15

  【夜辰心得】

  孔文子,是卫国大夫孔圉(yǔ)。“文”是谥号。谥号,是指古时帝王、诸侯、文臣武将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一般为褒扬之词。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个人的谥号为“文”,这是朝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子贡认为,孔圉“生前乱于家室”,生前做过一些不太道德的事情,人品有些问题,怎么能够得到“文”的谥号呢?他表示怀疑。

  孔夫子给出两个理由:一个是敏而好学,一个是不耻下问。朱子说:“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于下问。故谥法有以劝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为什么孔圉能得“文”的谥号?因为一般情况下,聪敏之人往往有傲慢的习气,都不甚好学;处于高位的人,往往自以为是,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而孔圉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两点,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赐予他“文”的谥号,也是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孔夫子这话,成了千百年来劝学的口头禅。“敏而好学”,一个人既要勤奋的做事,还要在闲暇里挤出时间努力学习,这已经很难了。至于“不耻下问”就更难。“下问”,是指向在自己之下的人请教。这里的下问,包括以贵问贱(权贵问下人)、以长问少(年长问少年)、以多问寡(博学问不学)。尤其是现在人们,当了领导、年长几岁,或者考上大学,心里就不自觉地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别人,总觉得领导应该比部属懂得多,老人吃过的盐比少年走过的路多,上过几年学比那些没文凭的懂得多,遇到不懂不会的事情,也放不下架子向别人请教。

  事实证明,心生傲慢,有了虚荣,学习就难以进步,应该以此为戒。

  【作者简介】夜辰,本名张烨琛,“80后”,生于鹿城,军装在身,奔走四方;以劳作砺志,以读书修行,以文章会友,涵养心智,求索人生,现已出版多部个人作品。

【夜辰学典】107:《论语》第五篇公冶长15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3年 7月 15日 上午10:31
下一篇 2023年 7月 15日 上午10:3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