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记者鲁畅 高洁)近日,不少手机用户反映频繁接到来自美国、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家的骚扰电话,有时甚至出现短时间内连续变换号码拨打,让人不胜其烦。
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些来电多为虚拟电话,随机生成并模拟境外号码拨打,多涉及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目前,各大运营商已通过网络布控、升级拦截系统、短信提醒等方式积极应对。
短时间接到几十个境外骚扰电话
在北京市民王女士的手机中,满屏的红色未接来电信息甚是扎眼。“挂掉了马上就有不同号码打过来,没完没了。”王女士说,近期经常接到标注为境外国家的电话,接通后听不清里面在说什么,拨回去就提示是空号。
有媒体日前报道说,有的手机用户在短短50多分钟内接到近40个境外骚扰电话,几乎每个电话号码都不相同,电话中播放的是人工语音内容。有网民还表示,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到一两百个,由于实在受不了,就把用了十几年的老手机号搁置,重新办理了新手机号。
据记者采访了解,境外骚扰电话多为虚拟号码,所显示地址并不真实。一位运营商工作人员介绍,不法分子通过境外的服务器或交换机接入个别国际运营商网络拨打骚扰电话,这些电话不断变号,往往一个国际号码只呼叫一次,单个号码的骚扰特征并不明显,用户很难通过逐一标记号码或者拉“黑名单”等传统方式进行屏蔽。
个人信息泄露仍是症结所在
目前,针对境外骚扰电话,各运营商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中国联通为例,记者接到一通标记为美国的电话并挂断后,很快收到中国联通短信提醒:您刚才接听的电话00140……为境外来电,请注意辨别,防范风险。
中国移动集团信安中心进行集中管理和运营的“国际不良语音来话集中监控系统”,已将国际关口局和31省份网间关口局转接的国际电话统一接入到监控系统当中。该监控系统在基础网络进行全网布控,对国际来话呼叫进行完整记录。相关负责人介绍,监控系统对疑似国际不良语音来话的电话号码进行筛选;对疑似号码进行取证及人工审核,并将审核结果反馈给监控系统;对确认为国际不良语音来话的呼叫进行拦截。
加强防范拦截的同时,个人信息的“防盗锁”仍要更加牢固。有网民说,在电商平台购物后很快就能接到冒充客服的诈骗电话,他们准确地报出了自己的姓名、购买的商品和地址;还有网民表示,在公共场所连接WiFi后,诈骗电话和骚扰电话数量就会快速增多……
记者梳理多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现,犯罪团伙多是通过不法手段套取、购买个人信息。在反诈民警看来,公民个人信息的大量泄漏使得不法分子可以“精准”施骗,或实现其他灰色收益。
在四川三台县人民法院日前依法审结的一起跨国电信诈骗案中,犯罪团伙在马来西亚境内的诈骗窝点,利用非法获取的网购客户信息,向中国境内拨打诈骗电话数十万次,虚构事实骗取他人财物,诈骗金额达到396万余元。
需加强全链条精准整治
记者了解到,目前,相关部门针对骚扰电话的整治力度持续加强,治理手段再出新招。今年8月31日,工信部公布《通信短信息和语音呼叫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并组织建立全国统一的“谢绝来电”平台,引导相关组织和个人尊重用户意愿规范拨打商业性电话。
在12月15日举办的“2021中国信通院ICT+深度观察报告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刘烈宏介绍,目前,“谢绝来电”防骚扰服务登记用户数超6800万,依用户意愿拦截骚扰电话超28亿次。此外,工信部正加快建设完善“一库一平台”,推动部省两级互联网反诈系统对接,累计汇聚处置涉诈信息2000余万条。
受访人士认为,对于骚扰电话整治,除了依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还要进一步守好个人信息安全防线。相关平台企业要切实履行企业主体责任,完善和健全企业数据安全管理和技术保障措施,按照相关要求建立健全问题问责制,对相关问题的处置能责任到人,对违规的行为开展问责,问题落实不到位的严厉处罚。
此外,个人也需要增加防范意识。应尽量减少连接公共场所的WiFi,降低遭遇钓鱼WiFi的风险;少使用非正规购物平台或来源不明的App,以免在注册时泄露自己的信息;减少参与不明来历的调查或注册抽奖等活动,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