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符作为东汉后期著名的政论家和思想家,在君权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其思想和宗旨必然打上深刻的时代烙印。纵观其著作《潜夫论》,虽然是针对东汉末年的动荡社会提出的一些治国理政之道,但其为最高统治者服务,时刻站在君主立场上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
其治政思想依然是以“君明、臣贤、民安”的思路展开,并在此基础上深刻探讨了君主该当如何为君、驭臣、牧民,从而实现他扭转国家衰乱,走向复兴的政治诉求。
东汉末年作为中国历史上由治到乱的一个过渡时期,皇帝昏庸无能,宦官与外戚轮流专权,豪门世族把持察举,边境羌人叛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符作为一名隐居乡野的政论家、思想家,基于对底层社会的深刻体验与认识,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针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之法。
一、王符所处的时代背景
王符作为东汉末年一位受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的知识分子,目睹了东汉王朝由盛而衰的社会现实,同时由于他耿介不同于俗的特殊性格,无意于随波逐流的仕途之路,却有着一颗忧国忧民的报国之心。
于是志意蕴愤,隐居著书,评论时政,以期能够唤醒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君主,重振朝纲、任贤使能,从而使国家走上由乱到治,由治到强的复兴之路。
东汉王朝自光武帝刘秀建国以来,在经历了明、章二帝的励精图治以后,使整个社会得以从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的动荡中再次走向繁荣,但与此同时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地激化之中。“东汉之衰自章帝始,人莫之察也”,由此可见,自章帝以后国家已经开始走向衰落。
由于统治阶级政策的缺失,土地的兼并,战争的摧残,生活的腐化,
当一个王朝走向灭亡的全部时代特征一点点地集聚时,那么衰亡也就成为了必然。
而王符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痛心疾首,希望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唤醒走向衰亡的东汉统治者,特别是君主,使之重振朝纲,关注民生,最终达到使国家走向复兴,实现繁荣的政治愿望。
二、君道中的明王思想
“君道”在先秦也称“主道”,有时也有人将之称“为君之道”、“为主之道”。其《潜夫论》所体现的治政思想,本质上也表现为一种关于君道思想的论述。
1.君权神授
关于君主政权合法性的论述,是历代君主最为关心的问题,面对东汉末年逐渐走向衰亡的社会现实,王符著书立说的根本目的主要还是在于维护君主政权的存在与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任何一位君主治国理政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证其君权的合法性,从而名正言顺地履行自己的政治权力,为自己君主专制统治的稳定运行做理论上的合法性论证,寻找其政权存在的合理依据。
王符在寄希望于君主重振朝纲,实现国家复兴时,其首要任务就是借助“君权神授”的观点,树立君主的权威,帮助君主真正掌握国家权力,并为最终权力的行使创造条件。
当然,除了依据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寻找其理论依据外,更重要的是君主自身也要加强个人修养,以个人德行赢得臣民的支持,否则如何强调“君权神授”,证明自己权力的合法性,也只能像夏桀、商纣一样有权无德,最终被历史所淘汰。这也是下面要探讨的君主之修身立德的问题。
2.修身立德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将“才德全尽之人”谓之圣人,王符在这儿也毫不例外地将德行定位为君主应该必备的素质之一,并且强调君主的行为应该使“四海蒙利”,即对广大老百姓有切身的好处,用自己的才德赢得百姓的支持与拥护,只有这样才能配得上天子的称号。
当然,这与周朝时期敬德保民的传统政治思想也是分不开的,体现了王符对于修身立德为君之道的深刻把握。
王符认识到了天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强调君主在此实现这种和谐之境界中的主导地位,指出实现这种平衡的关键在于君主。这与王符在其《潜夫论》中反复提到“和”字,并与其在治政思想中将“天、地、人”贯通一体突出强调君主的立场是非常契合的,也是其君道思想展开的题中之义。
3.权法术势
“和谐”是中国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然而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和谐之境呢?除了前边所讲的“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外,也离不开“权法并重”的法家理性,只有儒法并用,刚柔并济的施政理念,才能够使国家达到长治久安、和谐稳定的效果。
因此,作为一个君主除了要有“仁义治天下”的道德品质之外,他还要有一定的手段来驾驭臣民,这就是所谓的“南面之术”,或者也可以说是“以法治国”的法家理性。
从“权”、“法”、“术”到“势”的形成,君主在整个环节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君主作为国家权力的最高统治者,既是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自我本身也受到法律的约束。
但是由于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性,以至于对“权、法、术、势”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又具有相当的随意性,一旦君主的德行或者个人修养不到位,就会给整个国家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危险。
君主强调对于“权、法、术、势”运用的法家理性时,更应该将自我克己修身的为政之德放在首位,才能够真做到儒法并重,使国家的发展在君主的带领下形成一个长治久安的发展态势。
三、贤才思想
任何一个君主要想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必然离不开对臣的驾驭与利用。所以人才任何时候都是君主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工具,而对这些人才的培养、选拔、任用、考核则体现了君主对君臣之道的运用水平,这也是治理国家的关键所在,最终关系到治国为民的实际效果。
王符强调,人才不是天生的,而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或者说需要国家的教育、培养才能得到,而对人才的培养过程首先在于确立培养目标,培养途径两个方面。
从人才的培养、选拔、任用,是一个个环之相扣的紧密环节。作为一个君主必须要有一个通盘考虑的大局观,把握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做到君主德行之要求的“明”君。
当然培养人才是为了日后的选拔创造条件,选拔人才是为了任用人才,而任用人才最终离不开对人才的考核,即对人才的赏罚之道,这也是我们下文要讨论的人才考核问题。
“人才对于政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培养和选拔人才,如何任用与监督,则是政治兴衰成败的关键”。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国家中,在君权至上的家天下制度中,从人才的培养、选用、考核中,君主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符君道之贤才思想,其实质也是王符关于君主如何育才、用才、考才之道。这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对人才的培养、选拔、考核,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民本思想
在一个君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其民本思想是不可能完全摆脱君权思想而独立存在的,更不可能建立类似于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体系,其总的思想应该说是仍然依附于君权思想。
重农富民
王符认为一个君主治国理政之要务在于以民为本,而民又要以富民为首要任务,为此要想富民就必须做到:第一,以人为本,发展工商;第二,轻徭薄赋,爱惜民力。只有两者兼具,才能与民让利、休养生息,真正做到为民、富民。为进一步教化民众之要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观民设教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的日益堕落。在这种情况下,王符认为君主治理国家,尤其是针对民风的改善,必须加强道德教化,做到:“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即君主在强调法治的同时必须从道德和礼仪两个方面加强对民众的教育。否则,仅靠赏罚之道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他在这里非常重视教化的作用,然而这里边的教却包括了“君子之德、节俭之俗、巫祝之判、交际原则”四个方面的内容,体现了王符作为一代儒士对于君主之治道的必然诉求。
设兵备、严法禁
东汉末年,由于朝政的腐败,面临的问题其实不仅是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一个全方位、深层次的系统危机。其对于民众的治理可以说同样也不例外,这里既有羌族叛乱带来的边境问题,也有长期疏于管理对百姓压迫所导致的各地欺诈成风、冲突不断等方面的治安问题,甚至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富民、教民、安民”这三个方面所体现出的王符关于以民为本的思想,完整地将君主对民众的治理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希望以此来唤醒东汉统治者尤其是君主对民众的重视,其实质则反应了君主如何“富民、教民、安民”的为君之道。
总结
纵观王符政治、经济、军事、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成就介绍了东汉末年衰乱的社会状况,为我们理解王符志意蕴愤、隐居著书的报国之举提供了现实依据。同时,从《潜夫论》的著书目的与写作立场来看,王符忧国忧民的士子情怀也显露无遗,体现了其作为进步思想家的儒家治道精神。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