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在酒席筵前突然发起了感慨,究其原因,原来是他作为公司的业务负责人,在请重要客户吃饭的时候,常常抢着买单,偶尔也会给客户送礼,总之一切做得殷勤备至。自然花销也不小,但是作为公司财产的合伙人却十分抵触这样的行为,总认为他是慷公司之慨,不知道节约成本。因此,这位朋友得出一个结论、做财务的人都不会有什么出息。
这其实是一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而他的观点也过于偏颇,但是做人做生意,实在是不能太拘于小节。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如果在跟重要客户聚会的时候显得过于小气,自然不利于事业的发展。但是,站在财务人员的角度,节约成本本身也是他们的使命,如果太介意这样的意见,倒反而是拘于小节了。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何谓“不拘小节”?"不拘小节”其实是形容待人处世不拘泥于小事,不为小事所约束。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但是要明白一点,“拘”是拘泥的意思,形容被束缚其中。很明显,不拘泥并不等于不注重,不遵守。而是指不束缚于小节,做事的眼界自然更宽阔、方法自然更灵活。其次,要对小节有所区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个“小节”是指无关大局的细枝末节,非原则的琐事。它的外延非常之广,小到生活琐事:衣着起居;大到自身利益:生死攸关。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整日蓬头垢面,可谓不拘小节;大文豪李白豪放不羁,当称不拘小节,所有小节,并不等同于细节。而是指事物发展的次要矛盾,把握事物的发展更应看方向和主流。如果爱因斯坦对于仪表十分注重,其精力必然会有所分散,如果李白对其言行过于求全责备,那么其诗歌必失去狂放的意味。
从理论层面判断:事物总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大局”总是优先于“小节”。处理问题不能舍本逐末。要知道,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次要矛盾也能迎刃而解。
这好比河中的货船,如果船底缺了一条小木板就会沉人河底,这条木板就是细节;而如果水面上的甲板上缺了一块木板除了影响美观外,却不会造成任何损失,这条木板就可称为小节。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所以,从张英的故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做人一定要大气。要有大格局,眼光一定要放长远,不要局限于一时一事。这样才把事情的脉络梳理清楚,才能对事物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把控。如果一个人总是执着于小节,那么,按照古代的说法叫作“器小”而一个“器小”的人,从来不会有什么大作为的。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