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的故事——情系古槐
作者 王润泽
早就听说廊坊一带先民多来源于明燕王扫北时期的山西洪桐大槐树移民。笔者翻阅了《霸州村镇要览》(2003版),仅霸州三百多个村街当中,就有近半数(167个)形成于明洪武、建文、永乐年间的山西大槐树移民。
追根溯源
首先,应解“燕王扫北”之谜。“燕王扫北”是老人们经常念叨的传说。笔者从《德州晚报》上《燕王扫北的历史真相》得知。燕王扫北实为燕王扫碑。(南京城的功德碑即明皇族的祖宗碑)而且是明初大移民的原因之一。由于“北”“碑”二字发音相近,加之燕王朱棣有征北的历史,于是将“燕王扫碑”误解为“燕王扫北”。
“燕王扫碑”其实就是朱棣的“靖难之役”,是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进行的惨烈的争取皇位之战。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皇太子已死,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朱元璋生前对诸子封王,诸王分布全国各要地,拥有王府军队。朱允炆怕诸王拥兵自重,听从了近臣齐泰、黄子澄的计谋而削藩,诸王被一个个灭掉。轮到北平燕王朱棣时,朱棣势力最大,试图与南京周旋保住王位,于是就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民间艺人将“清君侧”演说成杀奸臣以祭扫皇祖之碑,靖难之役就被传说为“燕王扫碑”。
其次,连年战祸贻害百姓,遍地灾荒侵扰黎民。靖难之役是明王朝最大规模的一次内战。交战地点主要在华北、华东地区,持续三年(1399年8月6日—–1402年7月13日)双方参战部队80余万人。在冷兵器时代,战乱往往像一个偌大的绞肉机,它将千百万黎庶和士兵的躯体绞成齑粉,榨出的成千上万吨的浆血,才染红一个新帝王的皇冠。早在元统一中国后,对汉人进行野蛮征服凶残践踏。元末各路农民起义军与元官兵在中原地区展开殊死相搏,各路人马杀人如麻,多是“拔其地,屠其城”。朱洪武易地更天,百姓甫定,又发生了令读史者心折骨惊的“靖难之役”。《明史。成祖本纪》载:“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一役,燕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悲剧在燕赵大地轮番上演着,南北两军每到一地往往是“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直杀得“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战乱与灾荒往往是历史之树上同时并生的两只恶瘤。战乱时,水、旱、蝗疫也顷时而注,黄、淮河频频溃堤,几乎岁岁都有洪水泛滥,中原大地“湮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为荒墟”“禾不入土,人相食”
生死离别
当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悲剧在燕赵大地上演时,东有太行为屏藩,西有吕梁做遮挡的三晋大地,却是另番景象。那里日升月恒,风调雨顺,稼穑葳蕤,万姓胪欢。据《河中府(蒲州)修城记》记载:“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指吃东西的生灵荡然无存)而河东(晋南)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府有所育。”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人口数量,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河南人口189.1万人,河北189.3万人,而山西却达403.4万人,比冀豫两省总和还要多。当中华大地人口的天平严重失衡时,素有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和继承者朱棣,必然把目光瞄定山西投向晋南,大移民不可避免地要在这里发生了。
大迁徙所以成功,是因朱明统治者设下的一个骗局。迁徙伊始,明政府颁告示于三晋:“不愿迁徙者,到洪桐大槐树下集合,限三天赶到。愿迁徙者可在家等候。”消息不胫而走,晋北、晋中、晋南的人拖家带口携儿将女簇拥而来,三日之内老槐树下呼啦啦集结了十万之众。这时大队官兵蜂拥而至,把手无寸铁的百姓裹了个严严实实,一官员高声宣布:“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说罢,官兵恶狠狠地先将青壮年戴铐上枷,遂强行登记,强发凭照,一家一户,根绳相拴,如串蚂蚱,十万百姓在刀逼棒喝下,吞声饮恨踏上了迁徙的路途。围绕这次大迁徙,关于“解手”一词的来历及“小脚趾甲两瓣”的原因,也曾在廊坊及周边广大地区广为流传。移民双手被绑,凡大小便,均要向解差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小便”。路途中,大小便次数多了,口头请求简化为:“老爷,解手”。于是“解手”成了大小便的同义语。霸州人都知道:“谁的小脚趾甲两瓣瓣,谁就是大槐树底下的孩”。传说官兵包围百姓后,怕人逃跑,将每人的小脚趾砍上一刀,以做识记。后来,移民的后代脚小趾甲便成了两瓣。
深远影响
首先 ,有利于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大量人口被迁往各地同当地民众一起辛勤劳动,大片荒地被开发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生产有所发展,到处呈现一派生机繁荣景象。据当时某地官员赵科叙述了移民后的变化:予自永乐十二年冬,钦奉上命,待罪塞垣,州民未到,惟本州官吏穴居野处,左右四顾,荆棘萧然,鬼哭狼嚎,不胜悲惨——–岂意不到二、三年,民益日广,相与披荆棘除草莱,立成街市,渐至人烟繁多,百货骈集,野有余粮,民无菜色,于是化忧为喜——-。
其次,调节了各地人口不均的状况,减少了因人口问题而造成的财力物力浪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某些地区行将出现的社会混乱问题。此外,移民还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经验得以推广,同时对巩固边防稳定社会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也发挥了一定作用。时至今日,由移民本身形成的民风民俗、语言行为、民歌民谣、故事传说、姓氏村名以及大量家谱、族谱、碑记等等,构成了一种丰富多彩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笔者据《霸州村镇要览》2003版了解仅霸州一带就有一百多个村名来历和移民有关)。
大树情结
大迁徙触动了三晋百姓最敏感的神经。明统治者只得定出移民条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比例迁移。这说明当时的移民,完全是在强权政治胁迫下进行的。(以后也有因种种原因出于自愿的)根据《明史》《明实录》等正史及笔记史料记载,从明初洪武至永乐年间近半个世纪的大槐树移民共17次数百万之众,分布于冀、鲁、豫、皖等18个省500个县,其中河北、京、津129个县。而今廊坊的安次、三河、霸州、固安、大城、文安、永清都有移民后裔。据《山西移民史》描述:对于世代耕耘的山西农民而言,告别父老离开故土走上坎坷漫长的迁徙之路,是一段难以言语的辛酸历程——。是的,对一家一户都是莫大的悲哀。当他们一步一回首,三步一徘徊,挪挪蹭蹭渐远乡井的时候,他们泪眼中最后看到的只是那棵高大的老槐树。
当年,移民们在洪桐大槐树处领取凭照,其后裔不知被迁徙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是故乡”。这一点谁也没能忘却。移民们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大多栽种上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霸州村镇要览》记载仅霸州就有十余棵数百年树龄至今茂盛的大槐树)郁郁葱葱的大槐树永远烙印在人们脑海中,成为人们永远依恋的精神家园,成为无可更改的家乡情结。而这种情结正是中华民族不忘先祖的功德,热爱故土热爱家园的传统美德的一种具体体现,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种具体体现。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