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必背(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文化常识汇总

选择性必修中册

《修辞立其诚》

1.《易传·文言》:《周易》有“经”和“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说,有七种文辞共十篇,称为“十翼”。《文言》是“十翼”之一。

“五经”是儒家经典的合称,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

2.《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大约成书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代至秦汉时期。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包括儒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其余各家杂之。

3.齐诗:西汉初年传授《诗》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其中齐诗为汉初齐人辕固所传。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4.《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儒客大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为了忘却的记念》

1.《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合称“十三经”。

2.偈jì子:佛经中的唱词,也泛指佛教徒隽永的诗句或言辞。

3.向子期:即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魏晋时期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 。他的好友嵇康、吕安被司马昭杀害后,他很悲痛,写了一篇《思旧赋》来纪念他们。由于当时司马氏的高压,向秀不能直书其事来表达自己的哀思,所以文章写得简短而隐晦,全文只有156字。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屈原列传》

1.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汉武帝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2.《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其中没有《清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本纪”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本纪》特例:

①《项羽本纪》。《史记》是在最强调大汉光荣的汉武帝时代写就的,然而司马迁在本纪里放进了一篇“项羽本纪”。按照原则,只有皇帝或者统治者才能被列在本纪里,汉朝是靠打败项羽而建立的。在五行安排上,汉代认定自己是土德,也就是直接接在秦后面,中间没有项羽。但是太史公写《史记》时,不是“项羽世家”或者“项羽列传”,而是“项羽本纪”。在此,他有一个不同于汉代官方意识形态的“一家之言”,他认为灭亡秦的是楚而不是汉,是项羽而不是刘邦。

②《吕太后本纪》。班固的《汉书》中有《高后本纪》,“高后”指的是“高祖皇帝的皇后”,即依随刘邦而来的身份,这是一个正统的概念。但是司马迁的价值判断不一样,从头到尾称她为“吕后”,标题也叫作“吕太后本纪”。在司马迁眼中,吕后与项羽基本上是同样的。吕后要建立吕姓王朝,而且实质上已经把刘家天下改造成吕家天下了,只不过最后刘氏势力重新集结,她终归失败,吕家天下又变回了刘家天下。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的人物事迹。

《世家》特例:

①《孔子世家》。依照体例,世家本来讲的是封王的贵族。在封建的历史架构下,贵族是与平民百姓彻底分开的,为了反映这一历史现实,太史公没有把贵族与平民放在同一范畴下。因此,如果是西周封建中的重要诸侯国,就有相应的介绍,例如《吴世家》《晋世家》。孔子没有王位,在封建秩序里也没有正式的贵族地位,本来应该将孔子放到列传中,但为了凸显他的重要性,同时追随自己所学的董仲舒的春秋学(认为孔子是素王),司马迁没有把孔子写在列传下,而是给予了“世家”地位。

②《陈涉世家》。陈胜被列在世家里,就像项羽被列在本纪中一样。司马迁认为,在历史的关键点上,陈胜、吴广是秦朝最早起义的人。项羽很重要,因为他是真正灭秦的人;陈胜、吴广也很重要,因为他们最早有勇气揭竿而起。所以,虽然陈胜、吴广的王位是自封的,但是司马迁愿意承认他们的历史重要性。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传”的类型分几种:一是“专传”,即一人一篇传记,用来叙记一些较重要的人物,如公卿将帅或大奸大恶者《伍子胥列传》、《商君列传》;二是“合传”,二人或数人合一篇传,如《老子韩非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三是“类传”,把同一类人物合记在一篇传记中,多者可达百数十人,《循吏列传》、《酷吏列传》、《儒林列传》(西汉前期多位“五经”儒学大师的事迹)、《货殖列传》(为商人正名)、《日者列传》(卜筮者的风采)等即是。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相关链接】

史书体例:

①编年体,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唐·韩愈《师说》)

《左传》以《春秋》为蓝本,相传为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②纪传体,是一种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③国别体,是一种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④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3.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亦称“端阳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4.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代表作品:《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5.楚之同姓:楚王姓芈(mǐ)。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6.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7.《国风》:《国风》是《诗经》的一部分。大抵是周初至春秋间各诸侯国民间诗歌。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华夏民族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8.《小雅》:《小雅》为《诗经》中的一部分。其中大半是西周后期及东周初期贵族宴会的乐歌,小半是批评当时朝政过失或抒发怨愤的民间歌谣。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又叫诗三百,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有言道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所以,从诗经的文学价值来看,《风》被认为是最优秀的篇幅,和后期的《离骚》合称为“风骚二体”。

9.帝喾(kù):古帝王名。五帝之一,相传是黄帝的曾孙,号高辛氏。

五帝:五帝时代的五位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因其伟大,被后世追尊为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相关记载《史记·五帝本纪》。

10.齐桓:是齐桓公的简称,春秋时五霸之一。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霸,政之名,谐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尊天子以令诸侯。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中学教科书主要介绍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史记索隐》或《荀子》的版本。

《史记索隐》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荀子·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11.汤:成汤,即商汤王。商的开国君主。子姓,名履,又称天乙。

12.武:周武王。周的开国君主,姬姓,名发。《离骚》中有“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之句,又有述及商灭夏桀,周灭商纣之事。

13.令尹: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楚国所设,为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

14.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官。当是屈原迁谪前最后的官职。

15.宋玉:相传为楚顷襄王时人,是屈原的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他所作赋共十六篇。

16.《服鸟赋》(也写作《鵩鸟赋》):贾谊的赋作,借与服鸟问答抒发自己忧愤不平的情感。

《燕歌行》

1.燕歌行: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2.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河北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人唐代诗人。他与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了唐代边塞诗的最高成就。

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3.金:指军中作信号用的钲、铙等金属乐器。

4.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5.校尉;武官名,泛指统帅。

6.羽书:即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播。

7.瀚海;唐代对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其迤西今准噶尔盆地一代广大地区的泛称。

8.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9.三时:指早、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

10.刁斗:三足长柄的锅,古代军中兼用炊煮和巡更敲击的铜制用具。

11.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李广任右北平(辖今河北承德及天津蓟州区以东地区)太守,悍御匈奴,关爱士卒,匈奴称其为“汉之飞将军”,数岁不敢来犯。一说战国时名将李牧。李牧对抗匈奴,厚待战士,曾破匈奴十余万骑,使匈奴十余年不敢靠近赵国边境。

《李凭箜篌引》

1.李凭:当时供奉朝廷的梨园弟子,以善于弹奏箜篌著称。

2.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3.箜篌:古代一种弦乐器,二十三弦或二十五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4.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5.李贺:(790~816) ,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 祖籍陇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出身唐朝宗室大郑王(李亮)房,门荫入仕,授奉礼郎。仕途不顺,热心于诗歌创作。作品慨叹生不逢时、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反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社会剥削的历史画面。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27岁(一说24岁)英年早逝。

6.吴丝蜀桐:吴地所产的丝和蜀地所产的桐,二者是制乐器的良材,此处指箜篌。

7.江娥啼竹: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二妃娥皇、女英得到消息,挥泪于竹,竹尽生斑。江娥,指娥皇、女英。

8.素女:传说中与黄帝同时期的神女,善于弹瑟歌唱。《汉书·郊祀志上》或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9.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10.昆山:即昆仑山,传说中著名的美玉产地。

11.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

12.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13.紫皇:道教传说中地位最高的神仙。

14.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汤问》载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

15.神妪(yù):指女神成夫人。《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所谓“神妪”,疑用此典。

16.吴质:即传说中月宫的仙人吴刚,其字为质。《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17.寒兔:玉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的别称还有夜光、太阴、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锦瑟》

1.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2.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3.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周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后觉得自己还是庄周,因此困惑不已。典出《庄子·齐物论》。《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4.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把思恋爱慕的情怀寄托在杜鹃哀切的啼鸣之中。《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

5.珠有泪:传说海中有鲛人,其泪化为珍珠。《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

6.蓝田:地名,在今陕西,以出产美玉闻名。《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

《书愤》

1.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2.塞上长城,化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檀道济率兵伐北魏,屡建奇功,后遭猜忌被杀。《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3.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4.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伯仲叔季:古代兄弟姊妹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排行最小。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3年 3月 1日 下午4:03
下一篇 2023年 3月 1日 下午4: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