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校园贷”“山寨平台”成为网络电信诈骗重灾区 专家建议
销售短信群发乱象亟须加强管控
网络电信诈骗又有卷土重来之势。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近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月1日至6月30日,全网共监测到有关网贷诈骗舆情信息368205条。其中,负面舆情占到舆情总数近八成。
这些负面舆情信息主要集中在“注销校园贷”骗局、“山寨平台”骗局、“网贷刷单”骗局、“刷银行流水”骗局、“消除不良记录”骗局、二维码诈骗六个方面。其中,“注销校园贷”骗局方面的负面舆情信息最多。
近年来,国家打击诈骗犯罪力度越来越大,猖獗多年的网络电信诈骗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但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网贷诈骗有所抬头,其诈骗形式和犯罪手段也不断更新。
注销网贷账户骗局激增
专门为年轻人量身定做
在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披露的数据中,2020年1月1日至6月30日,全网共监测到有关网贷诈骗舆情信息368205条。其中,正面信息12538条,占比3.41%;中性信息67359条,占比18.29%;负面信息288308条,占比78.3%。
在288308条网贷诈骗负面舆情信息中,涉及“注销校园贷”骗局92672条,占比32.14%;“山寨平台”骗局78735条,占比27.31%;“网贷刷单”骗局41036条,占比14.23%;“刷银行流水”骗局26015条,占比9.02%;“消除不良记录”骗局21403条,占比7.42%;二维码诈骗11769条,占比4.08%;其他负面信息16678条,占比5.78%。
“在这些新型网贷诈骗犯罪活动中,不法分子不再只是盯着老年人的养老积蓄,而且把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或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当作目标,在骗取这些年轻人的贷款后,让他们背负着还贷的压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说。
尤其是“注销校园贷”骗局,更是为年轻人“量身定做”。上述舆情数据显示,“注销校园贷”骗局负面舆情信息最多。这种骗局主要指不法分子通过精准掌握受害人信息,以受害者有校园贷记录会影响个人征信为借口,在造成受害者恐慌后,假借注销校园贷记录之名,诱导受害者在众多网贷平台贷款,并将钱存入所谓的“安全账号”后便“销声匿迹”。
今年以来,全国先后发生多起“注销校园贷”诈骗事件,受害人主要是在校学生或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据有关机构发布的《2020上半年注销网贷账户电信诈骗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注销网贷账户骗局激增,4月环比增长178%。其中,受害者中63%此前未注册过网贷账户。
刘女士就是这一类诈骗的受害者。今年7月1日,刘女士到中国银行石家庄中山支行办理业务,在此期间,刘女士一直在营业厅里与某男子边通话边操作手机,通话时长达一个多小时,此举引起了银行工作人员的注意。银行工作人员在向其了解办理什么业务时,刘女士表示有人冒用了她的资料,在网上开了账户做了借贷,为了销毁贷款记录需要在平台上进行借贷并向借贷平台工作人员进行转账。在经银行工作人员提醒后,刘女士意识到受骗,随即进行报警。
刘女士表示,不法分子先是准确报出了她的毕业院校、所学专业等个人信息,随后表示其在360借贷上有一个校园贷账号,当刘女士表示疑惑时,不法分子称可能是刘女士身份信息被冒用,被别人注册了账号,如果不注销将会影响个人征信。不法分子又通过加刘女士的QQ方式,向其发送工作证和刘女士征信的相关信息,以此获得刘女士的信任。在不法分子的指导下,刘女士按照对方要求一步步下载网贷软件,进行借贷,最后从小米借贷、支付宝花呗和360借贷上总共借款近13万元,并把借款转给了不法分子。
搭建虚假贷款平台骗钱
要求缴纳解冻费保证金
“山寨平台”骗局也值得注意。
在今年上半年的网贷诈骗负面舆情信息中,“山寨平台”骗局负面舆情信息排在第二位。这种骗局主要指不法分子通过搭建虚假贷款平台,以“秒审核”“易通过”“低息高额度”等宣传诱导消费者下载App并申请贷款,当受害人在App内完成信息填写、额度审批等流程后,不法分子以银行卡号填写错、信誉存在问题、存在逾期记录、申请过于频繁等理由制造麻烦,告知受害人账户被冻结,无法打款,要求受害人缴纳“解冻费”“保证金”等。
今年6月,蔡先生因从事装修业务,需要资金周转,当他正愁无处筹钱时,收到一条链接信息,称可以在“微粒货”进行贷款。蔡先生了解到,“微粒贷”是微众银行的正规互联网银行贷款产品,也有银行牌照,是正规金融贷机构。咨询客服后,对方称只要填写个人信息就可以获得贷款。刚开始蔡先生还有点怀疑,但想到是正规机构,他还是点击链接并下载了一款名为“微粒金融”的App,随即注册进行了实名认证。该系统显示他有4万元的贷款额度。
但当蔡先生打算将4万元提现到银行卡时,系统提示,卡号有一位数字输入错误,账户已经被冻结了。蔡先生随即联系到金融“客服”。“客服”表示,需要先支付贷款金额的30%做流水走账,就可以为账户进行解冻。蔡先生随即按照“客服”人员的要求,通过自己的银行账号转账1.2万元“解冻金”至对方账号。当蔡先生继续操作提现,可系统再次提醒出错。蔡先生这才恍然大悟,发觉自己上当受骗了,钱没借到,反而损失了1.2万元。
经警方调查,蔡先生遇到的贷款平台是一个冒牌软件,其从名称到图标全套抄袭微粒贷,仿冒微粒贷虚假放贷、收取保证金、解冻金等坑害借款人。目前,该案件正在调查中。
比较常见的还有“网贷刷单”骗局。在今年上半年的网贷诈骗负面舆情信息中,“网贷刷单”骗局负面舆情信息排在第三位。这种骗局主要指不法分子利用受害人有兼职赚钱的心理,谎称找受害人从事“网贷刷单”业务,只需用受害人的身份进行网络贷款,由此产生的本金和利息都由对方偿还,并支付受害人一定的提成,诱导受害人在网贷平台注册并申请贷款。当贷款申请下来后,不法分子将贷款据为己有,并立即失联。受害人不仅挣不到钱,还需偿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完善法律加大惩戒力度
网络平台尽到审查义务
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总监陈旭辉说,通过汇总分析舆情数据信息,可以发现网贷诈骗有以下几个特点:
诈骗手法多样化。例如,不法分子通过让消费者注册虚假网贷平台,以信息填写错误、账号冻结需解冻、证明还款能力等为借口,让受害人缴纳各种费用进行诈骗。
诈骗对象广泛化。以往的诈骗事件受害者以信息获得较为闭塞的老年人为主,然而网贷诈骗的受害人却十分广泛,不仅包含在校学生,还包括上班族等拥有较高学历和社会经验的人员。
犯罪空间虚拟化。与传统诈骗不同,网贷诈骗的全程操作均在虚拟空间完成,不法分子与受害人不直接见面,而是通过聊天软件、电子邮件、电话等进行沟通。不法分子的身份具有隐匿性,当其得手后会立即销毁网上网下证据,使得打击难度较大。
犯罪团伙集团化。随着对网络电信诈骗整治力度的加大,犯罪团伙也逐渐呈现集团化现象,犯罪集团一般分工明确,并设立了相应的奖惩机制。此外,为了掩人耳目,犯罪集团对外会将自己包装成正规运营的公司。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建议:一是加大打击惩戒力度。现行法律中将网络电信诈骗视为一般的诈骗罪,根据实际查获违法所得对犯罪分子进行量刑,这样缺乏对网络电信诈骗进行打击的针对性。对此,只有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电信诈骗的处罚力度,才能有效减少诈骗事件的发生。
二是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公众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有关部门、相关企业需共同配合,从法律政策、监管、行业自律等方面进行规范,以此来减少信息泄露事件的发生。
三是强化经营者责任义务。电信运营商不仅应严抓实名办卡,严格审查用户身份,还应加强对市场上销售短信群发现象进行管控。针对网络上常见的钓鱼链接、虚假广告等问题,网络平台应尽到审查义务,在源头上阻断虚假信息的传播。
四是增强个人防范意识。由于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网贷平台众多,公众在申请贷款时一定要仔细筛选,选择正规机构办理业务。在申请贷款过程中,应认真查看各项条款。正规网贷平台不会让用户提前缴纳任何保证金、服务金等费用,任何有转账、交保证金等要求的平台均存在问题,须时刻保持警惕。(记者 张维)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